陳梅芬 楊成章
“四新”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四新經濟”是新經濟的萌芽階段,具有跨界融合、需求主導、動態變化、高速增長等基本特征。在新一輪技術革命、產業革命和信息化變革交融對接的背景下,加快發展“四新經濟”,對我省開辟新經濟發展空間,釋放新經濟發展活力,促進新經濟發展壯大,培育我省經濟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
我省發展“四新經濟” 有基礎
具備技術基礎。我省依托富集的科技資源,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9張清單加快落實落地?!拜既匦℃偂?、“磨子橋創新創業街區”等一批特色集聚區加快形成,2016年創新機構、創新平臺、創新人才、研發經費投入均居西部第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1.6萬億,科技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
具備產業基礎。2016年全省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工業總產值達6900億元,七大傳統優勢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77.9%,五大高端成長型產業工業總產值超過1700億元,五大新興先導型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達40%以上。
制約“四新經濟”發展轉變的因素
傳統管理方式的制約。以批代管、偏重目錄準入管理的模式使部分跨領域、跨行業發展的“四新”企業遭遇行業準入限制的“玻璃門”“彈簧門”和“旋轉門”。大數據、車聯網、互聯網金融、智慧醫療等“四新”領域的公共信息共享渠道不暢,造成“數據割據”“數據孤島”。稅收優惠、資金支持、政府購買等扶持手段局限于現有行業目錄和傳統領域,“四新”企業常因行業歸屬不明晰而無法享受到相關優惠。
人才隊伍不足的制約。我省人才總量不足、高端人才匱乏、結構不盡合理。以領軍人才為核心的創業創新團隊引進不足,集聚功能還比較薄弱,缺少一批國內乃至世界級的技術骨干、高端人才和科研團隊扎根本土。人才服務體系和評價標準亟待完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障礙有待進一步破除,科學的選人用人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推動“四新經濟”發展的“智力引擎”有待進一步加強。
創新機制不完善的制約??萍嫁D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體制機制不通不暢不活,在促進新技術與新產業發展方面,經常出現政府催生的新產業項目,有新技術的外殼卻缺乏新的實質,導致競爭力不強等問題。而科研機構花費大量財政資金開發的科研成果,卻由于沒有理順科研管理和創新激勵機制,沒有打通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通道,得不到開發應用和產業化。此外,創新創業形式不斷變化,也需創造性探索建立新的體制機制。
把握推動“四新經濟”發展的特點和趨勢
構筑創新平臺。積極推進核能與核技術、網絡安全與信息化等國家實驗室創建工作。爭取國家批復一批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構建國際合作開放平臺,加快建設我省自由貿易試驗區。扎實推進中韓創新創業園、中歐創新合作平臺建設。積極培育軍民融合型大企業大集團和創新成長型企業,抓好軍民融合產業基地和示范園區建設,打通軍民雙向互動通道。推廣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打通科技與經濟融合通道。努力打造中國西部創投融資中心,加快建設西部股權投資基金基地,打通科技與金融發展通道。
集聚創新要素。加大對企業創新的財稅支持力度,支持調整財政投入方式,加強對眾創空間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企業的資助。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大力拓寬融資渠道,擴大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規模,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完善國有創業投資機構激勵約束機制和監管機制,加大對“四新經濟”領域的投入力度。健全人才創新體系,加快建設創新驅動發展人才示范區。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千人計劃”“天府高端引智計劃”等重大人才工程,對高層次人才在安家補助、崗位激勵、項目及團隊建設等方面給予補助。健全人才流動配置、分類評價、激勵保障等機制,完善創新創業平臺和公共服務設施,最大限度消除地區間公共服務政策差距,為人才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和舒適的生活環境。
營造寬松環境。研究把握“四新經濟”發展特點和趨勢,取消不必要的行業門檻限制,實現公平開放的市場準入。尊重契約精神、分享精神和企業家精神,尊重基層、企業、園區的探索實踐,大力營造鼓勵創新、包容失敗的社會氛圍。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服務業開放和進一步推動簡政放權,支持民營企業做大規模、做優結構、做強實力。建立和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建立更加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突出應用導向和市場導向,建立適應新經濟技術迭代、產業變革要求的標準動態調整和快速響應機制,提升快捷響應服務能力。創新監管方式,加強信用監管、彈性監管和事中事后監管,探索建立審慎監管制度。以政府公共數據共享開放為引導,推動公共數據資源應用的市場化開發,強化公共數據資源共享。
壯大新興產業。以技術創新加快先進制造業發展,實施“中國制造2025四川行動計劃”,推進“互聯網+四川制造”,開展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工業云及工業大數據創新應用試點示范,促進信息技術向市場、設計、生產等環節滲透,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轉變。以新興業態引領服務業發展,實施服務業示范引領工程,支持基于互聯網的各類創新,重點推進互聯網與能源、金融、民生服務、電子商務、物流、交通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培育壯大電子商務、養老健康服務等新興先導型服務業,積極發展大數據產業和分享經濟。以科技進步引領農業現代化,加快建設農業、林業、畜牧業等領域的科技創新平臺,力爭在生物育種、智慧農業、生態修復等基礎性科技攻關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不斷完善優質糧油、畜牧、水產、茶葉等產業技術體系,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業特色品牌,提高農業技術裝備和信息化水平。(陳梅芬,四川省經濟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楊成章,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研究員)(責編:張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