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帥斌
“三會一課”指的是定期召開支部黨員大會、支部委員會、黨小組會,按時上好黨課。作為健全黨的組織生活、嚴格黨員管理、加強黨員教育的重要制度,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三會一課”歷經起落沉浮而后砥礪升華。
“三會一課”
的產生和初步確立
基于馬列主義原則建立的中國共產黨,自誕生起就建立了由黨的中央組織、地方組織和基層組織構成的組織體系。黨的二大通過的黨章對定期召開黨小組、黨支部、地方全體黨員會議作出了規定。同時,領導干部講黨課也隨著黨的隊伍建設需要而出現,比如1925年創辦的北方區委黨校。古田會議前,毛澤東一直在思考如何“有計劃地進行黨內教育”,從思想上建設黨的隊伍。古田會議上他總結出召開“小組會”“支部大會”“支部委、組聯席會”等18種進行黨性教育的方法。延安時期,處于艱難困苦中的中國共產黨,創造出多種多樣的黨內教育辦法。毛澤東高度重視黨員領導干部講黨課,曾先后十多次到抗大授課。這些戰爭年代形成的優良傳統,雖然未能形成一種穩定的制度結構,但其歷經磨難的精神底色和實踐成效,為“三會一課”制度夯實了根基,更注入了靈魂。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我們黨成為全國范圍的執政黨,各地黨員和黨組織可以公開活動并加強他們之間的聯系,“三會一課”自上而下推而廣之。至1957年,包括新疆在內的大多數地方黨組織都建立了生動活潑的“三會一課”,成為全黨政治生活和組織生活的一種基本形式和基本制度。
“三會一課”
一度中止后重煥生機
1958年發起的“大躍進”運動使黨內良好的政治生活和制度環境遭到破壞。在1962年中央工作擴大會議上,劉少奇嚴厲批評了當時“許多基層組織長期不開小組會、不開支部大會、不上黨課、黨員不起作用”的現象。隨后全面發動的“文化大革命”,讓整個黨內生活遭受重創。1977年2月,一封來自河北蔚縣南雙澗大隊的信引起了《人民日報》編輯的重視。信中對“文化大革命”中幾近癱瘓的支部組織生活憂心如焚:“有的單位長期不開黨的支部會,不過組織生活,不上黨課……這種狀況應該馬上改變。”《人民日報》果斷地刊登了這封來信,在社會中引起反響,表達出當時大多數基層黨員干部的心聲。
與此同時,中央正在醞釀如何整頓混亂的黨內政治生活。1980年2月,經過兩年多醞釀、起草和征求意見,集中全黨智慧的《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頒布。其中強調,要發揚黨的優良傳統,每個黨員不論職務高低,都必須編入黨的一個組織,參加組織生活。1982年黨的十二大通過的黨章規定,設立委員會的基層組織定期召開黨員大會、總支部黨員大會、支部黨員大會,以及組織開展黨內學習教育。至此,一度荒廢的“三會一課”在上下呼應中回歸黨內政治生活,為整治基層黨組織渙散、重建黨的統一權威發揮了積極作用。
十八大以來
“三會一課”的新使命
一段時間以來,“三會一課”在為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也漸漸出現制度創新滯后、本質認識偏頗等問題。一些基層黨組織“三會一課”呈現出僵化、空洞化、庸俗化的趨勢,有的甚至脫離實際,出現“空對空、兩張皮”。還有些基層黨組織試圖改變這種現狀,結果矯枉過正,將“三會一課”變成工作述職會、經驗總結會,失去了講政治、講黨性這個精髓。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著眼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形勢下,正本清源、凈化政治生態,繼續凝聚下一輪改革共識,成為黨內各項制度的全新使命。2016年10月,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發布,將“三會一課”列為嚴格黨的組織生活制度的重要事項,要求突出政治學習和教育,突出黨性鍛煉,強調要堅決防止表面化、形式化、娛樂化、庸俗化,堅持黨員領導干部講黨課制度。這為“三會一課”這項具有深厚革命傳統積淀的制度在當下的發展指出了重點,明確了方向,賦予了新的使命。而如何理解好、利用好“三會一課”等傳統的黨性教育手段,創新形式、釋放優勢,使之在提高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上再立新功,考驗著當代共產黨人的智慧和勇氣。(來源:《學習時報》)(責編:劉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