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衛國
浙江省《政務辦事“最多跑一次”工作規范》于日前正式發布實施,成為全國首個“最多跑一次”省級地方標準。《規范》明確和具體界定了“最多跑一次”的事項范圍、內容等,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技術指南”、服務質量準則、工作要求,以及評價監督體系等。
老百姓去政府窗口辦事,由過去跑N次變成跑一次就辦成,似乎是個“小舉措”,但“小舉措”觸及到政府行政體制、機制及審批流程改革等諸多深層次問題,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此次《規范》的出臺使“最多跑一次”有章可循,標準具體、詳細、明確,更便于實際操作,避免“自由裁量”。
“最多跑一次”是技術活,還是“責任活”?在筆者看來既是技術活,更是“責任活”。“最多跑一次”牽涉到政府多部門職能職責的重組與劃分,涉及放管服改革、多證合一改革、信息共享、互聯互通、簡化和優化辦事流程等,需要政府打通辦事環節,建立統一、高效的辦事規則與流程,清理不必要的繁瑣證明和手續,實行“一窗受理”全程服務等,堪稱是“四兩撥千斤”的大動作、大改革,豈能不是技術活?但更是“責任活”,因為這其中的每一項改革都是“闖關”、革命,趟深水、過險灘,任務艱難、艱巨,需要政府拿出非凡的勇氣,付出艱苦努力;需要用責任與忠誠去“保駕護航”,如果責任不到位,必然困難重重,改革阻力重重,簡政、放權、高效就難見成效。還需指出,“最多跑一次”改革也是在直接觸動政府部門的利益奶酪。過去企業和老百姓去政府窗口辦事是要繳費的,現在許多行政性事業收費被取消了,這就要求“管權者”勇于“革自己的命”,不僅不能收費,而且要把事辦好,這同樣離不開責任與擔當。由此可見,“最多跑一次”要有標準,但更需要盡責。
據悉,目前包括西安在內的多地都在試行“最多跑一次”,要讓這一惠企惠民好政策一路走好,關鍵要強化責任,督促每個政府部門及辦事人員都嚴格履職,認真盡責。評價“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實效,最終是看群眾的獲得感,群眾說好才是真好,因此要將評判權交給群眾,這也是一種責任倒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