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
那個年代,對于一個農村孩子而言,如果不參加高考,唯一的出路就是回鄉務農。
1980年,恢復高考的第四年,17歲的河南考生劉海亮走進高考考場。那一年,全國共有333萬人參加高考,錄取率僅8%。“學校里還有不少老師和我們一起參加高考,考生年齡從15歲到28歲的都有?!?/p>
回憶起37年前的那個夏天,已過知天命之年的劉海亮告訴《民生周刊》記者,當時自己并沒有多想什么,考上固然好,考不上就回家務農,做一名會計或拖拉機手。
如今,劉海亮的高考記憶已有些模糊,甚至完全記不起當年的考題。但在經歷了半世人生浮沉,特別是期貨市場大賺大賠的怒波驚濤之后,他覺得高考當然是農村孩子一條好的出路,但人生的路很長,如今社會如此多元,學一門有用的手藝,做一名大國工匠,可能比一味地混幾年大學要好得多。
瞎琢磨的“好習慣”
“當時,成績好一些的學生,老師都會鼓勵他們參加高考。”那個年代,對于一個農村孩子而言,如果不參加高考,唯一的出路就是回鄉務農。
劉海亮說,不考試的話自己特別想成為一名會計或拖拉機手。考不上大學也不會選擇復讀,因為家境支持不了。“我并不認為在農村就沒有出路,祖祖輩輩都那么過的,那時可不像現在的孩子想得那么復雜。”
不過,由于初中、高中沒能專心學習,劉海亮的課業基礎并不扎實,上課總是不能和老師合拍?!拔医洺B牪贿M去課,有時老師講的我學過了,有時講的我又聽不明白,所以學習就是自己瞎琢磨為主?!?/p>
劉海亮的課本知識主要靠自學。高一暑假時,他抱著師兄給的復習資料在菜地小屋“猛讀”了一個多月,主要是讀數學,幾近廢寢忘食?!白x進去了,一下子‘開悟了,知道數學原來并不復雜。弄明白了數學,其他學科就好辦了。”
菜地小屋的開悟,大大提高了劉海亮的課業成績,同時更鼓勵了他“瞎琢磨”的學習方式。他說,這個“好習慣”一直延續到大學和研究生階段。“當然,這種方法不可取,也不可復制,因為各人的情況不同。”
1980年,劉海亮“稀里糊涂”考入河南師范大學數學系?!皥罂紨祵W系的原因就是因為數學成績好,至于學數學將來有什么用,當時根本沒有想過。”其實,劉海亮更喜歡文科,但在那個“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他的這一想法被老師阻止了,老師告訴他,“學文科太可惜?!?/p>
“數學雖然沒有在以后的實際工作中派上直接用場,但數學使人嚴謹,在操盤理論和實踐上都有一定的指導作用。甚至在文學創作中,也會因為數學潛移默化的作用,而使寫作邏輯性更強?!?/p>
大學期間,劉海亮依舊保持著“瞎琢磨”的好習慣。課業之余,他開始如饑似渴地閱讀,讀了大量經濟領域的書,還認真研讀了《資本論》,漸漸地他對財經專業產生了興趣。
1984年大學畢業,劉海亮沒有像大多數同學那樣選擇參加工作,而是繼續深造,考取了南開大學世界經濟專業的碩士研究生。
“學了知識特別想去實踐”
1987年,碩士畢業的劉海亮進入河南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當時,由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缺乏,國家仍延續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做法,對大學畢業生實行統一分配就業制度。
“畢業后面臨的選擇多多,做公務員最容易了,用人單位直接上門要,點一下頭就可以了。但當時流行經商和科研,所以我去了社會科學院。”
20世紀80年代后期,改革開放繼續深化,深圳、珠海、汕頭等經濟特區實力漸漸增強,市場經濟開始繁榮。由此,在傳統體制之外,一個新的生存空間出現,“下海”成為那個年代特有的詞匯。
尤其是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發表后,下海更成為一時熱潮,一批體制內的機關干部、知識分子、國企人員毅然投身商海,其中一些人更是成為日后商界風云人物。
當時,劉海亮在社科院的工作十分輕松,“真的是得自己找事才有事情做”。做了四五年科研工作后,一個偶然的機會,學經濟的劉海亮決定放棄鐵飯碗,下海弄潮。
1990年10月,鄭州糧食批發市場(后更名為鄭州商品交易所)引入期貨交易機制,邁出新中國期貨市場發展的第一步。1993年,鄭州商品交易所正式推出期貨交易。
就在這一年,身處鄭州的劉海亮進入鄭州三元期貨公司,成為一名普通的期貨分析師。談及因何有勇氣放棄鐵飯碗進入未知的商海,劉海亮坦言,下海經商當年是時尚,不少人這么做。
“在學校里就學過關于期貨的不少理論知識,特別想親身實踐。當時覺得,期貨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是未來的風口。至于下海到底是對還是錯,不同的人遭遇不同?!?/p>
1993年至今,劉海亮從普通分析師做起,一直做到公司部門經理、副總經理,同時涉足證券行業。在多年期貨業的實際操作中,他坦言,在這個“餓虎環伺,其態眈眈”的搶錢場里,自己亦有過大賺大賠的過山車經歷。
但與普通的操盤手不同,在長期操盤過程中,愛“瞎琢磨”的劉海亮以自己和他人的經歷,總結出一套操盤手成長方法及成功規律,并反復論證和實踐,最終凝結成大量理論精粹。
這也讓他成為我國期貨行業早期的親歷者和敏銳的觀察者。2013年,劉海亮與人合著出版《從一萬到一億——證券期貨之老鬼真言》一書,自稱期市“老鬼”的劉海亮以20年期貨業之眼見耳聞,用老到謙遜之敘事,分享了其悟得的期貨投機的深厚奧義,正如他在書中所言,“論公或可警示后生,論私亦能稍慰我心”。
《從一萬到一億》被稱為國內第一本證券期貨心理實戰用書,至今重印十幾次,已成期貨行業經典。
2016年,劉海亮又同時推出了財經小說《撤單》和《股災簡史》兩部新書。其中,《撤單》一書長期占據同類書籍銷售榜首,正在改編電視劇。
目前,劉海亮說自己的生活很簡單,主要是交易、讀書、寫作,管理的股票期貨私募基金業績穩定,深受投資人好評。“人生無法假設”
“高考當然是農村孩子一條好的出路。上了大學,見識了更廣闊的世界,對人生的影響肯定是有重大意義的。如果沒有闖過高考的獨木橋,自己會怎樣?人生無法假設?!?/p>
對于37年前自己的高考時代,劉海亮的記憶已經有些模糊。他說,對于高考,自己沒有什么遺憾,也沒有太多感悟。“如果不上大學,自己走的道路肯定和現在不一樣,可能比現在差,也可能比現在好。”
當年,在劉海亮所在的村莊,同時參加高考并考取大學的只有他和另外一個同學。但是,多年之后作為成功闖過高考獨木橋的幸運兒,劉海亮卻反問:你不覺得有些當年的“差生”,現在也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嗎?用一個同學的話說,“你們都考上了牛校,好好學習,將來有機會成我的好員工!”
30多年過去,高考對于中國人的意義已經不復當年那樣重大而唯一,其作為一種人才選擇方式,無論是考題設置、錄取方式還是畢生擇業等都幾經變革。
劉海亮說,高考如果說有大的變化的話,就是全國卷變成分省份卷了,考試內容增加了一些深度,但仍然屬于應試教育。
“多年的教育產業化顯得有點急功近利,造成一些問題,一個是文憑注水嚴重,再就是一些農村家庭因上大學而致貧。現在的學生見識倒是很廣,但比起20世紀80年代的學生來說,學術功底差了不知幾條街?!眲⒑A琳f。
一直以來,劉海亮都保持著閱讀的習慣,由于時間不允許,寫作不多了。“大學時讀的書是一生的底蘊,沒有白讀的書?!?/p>
“高考考不出好成績,固然是學生時代的失敗。但人生的路很長,高考雖然還是重要的選擇,但目前社會多元了,學一門有用的手藝,做一名大國工匠,可能比一味地混幾年大學要好得多?!眲⒑A琳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