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梁
“當年的擴捂對我們的影響很大。最起碼是給7我們更多上大學的機會。如果沒有這個機會,可能我當年就是個落榜生,也就不會有現在的生活了。”
“如果我當時打了退堂鼓,我的人生軌跡會不會因此改變?”2017年5月26日,34歲的四川漢子李燕平跟記者回憶起15年前的往事。
李燕平現在已經是重慶市綦江區市政園林管理局綠化科科長,15年前,正是普通高校擴招三年后,李燕平享受到了大學擴招帶來的“紅利”,成為一名大學生,他的人生也因此發生了改變。
“我來自四川農村,一家人的拼搏,最終讓我接受了完整的高等教育,而在大學三年(專科)的學習和鍛煉,為我今天的幸福生活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李燕平說。
改變命運的機會
李燕平來自四川瀘縣,是一個非常普通的農民家孩子,雖然是家中獨子,但家里世代務農,家庭條件并不好。2002年夏天,像無數個中國家庭一樣,李燕平的家里迎來了他們全家人的一件大事一一李燕平要高考了。
是能夠順利通過高考成為一名大學生,進而有機會生活在大都市?還是要繼續像祖祖輩輩一樣留在家務農?或者打起背包到沿海城市務工?擺在李燕平面前的路就這么三條。
李燕平清楚地記得,當時他和同學們的備考壓力有多大。“確實沒有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那么難,但四川考生多,競爭還是很激烈的,我所在的中學,每年也沒有幾個能考上本科的。”李燕平說,“我當時的成績在我們那個地方算是中等偏上,恰恰卡在能不能考上大學的邊緣,我當時的心態就是,哪怕上個專科也可以。”
李燕平是幸運的,最終他的成績剛過專科線,被剛剛建校一年多的河北傳媒大學(當時校名是石家莊影視藝術職業學院)錄取。李燕平的大學夢實現了。“現在回憶起來,當年的擴招對我們的影響很大,最起碼是給了我們更多上大學的機會。如果沒有這個機會,可能我當年就是個落榜生,也就不會有現在的生活了。”李燕平說。
李燕平出生的四川省瀘縣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縣,李燕平說,他的那些中學同學,當年沒有考上大學的基本上就是兩種生存狀況,一種是留在老家務農,或者做點小生意;另一種則是加入外出務工大潮,到沿海發達城市做工,要么進了工廠做加工工人,要么延續瀘縣當地傳統,做了泥瓦工。“他們的人生沒有什么不好,很多人現在的收入比我要高很多,但我覺得生活狀態、生活質量還是不一樣的。”
在李燕平看來,1999年之后的大學擴招,給了他改變人生的機會。
差點打了退堂鼓
如愿以償進入了大學校門,雖然只是高等專科學校,但李燕平還是成了同學中被羨慕的那一個。可接下來,李燕平要面對的,卻是對學校深深的懷疑,還有對自己未來的重要抉擇。
前文提到,李燕平在高考之后被河北傳媒大學(當時校名是石家莊影視藝術職業學院)錄取。2002年,是這所學校剛剛創立的第二個年頭,也是該校第二年招收學生,由于建校時間較短,學校的硬件、軟件遠遠無法跟公辦高校相比。這在當時狠狠地挑戰了一下李燕平的心理承受能力。
“記得當時報到的時候,感覺學校太偏了,在石家莊的二環邊上,挨著欒城。在去學校的路上,放眼望去全都是玉米地,當時就有一點被騙了的感覺。”李燕平回憶說,當時學校是跟精英中學、小學在一起的(河北傳媒大學是河北精英集團旗下的綜合性高等院校,與石家莊精英中學、石家莊外語小學、精英未來學校等同屬河北精英集團)。“一個學校里面有大學、中學、小學,感覺有點怪怪的。當然后來學校慢慢發展壯大后,現在(河北)傳媒大學的校區已經非常大了,跟當時比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李燕平最后還是留了下來,他說,如果當時因為對學校的懷疑而打了退堂鼓的話,可能人生又是另一個結果。“我感覺當時我是沒有什么回頭路的,回去意味著我得回家務農,或者跟很多老鄉一樣,去沿海城市打工。”
隨后的經歷也證明了,李燕平當時的選擇是正確的。畢竟是正規院校,當時的河北傳媒大學在師資力量上,為學生配備了河北師范大學的老師,在生活保障上也做得越來越好。李燕平說,他報的計算機及應用專業,那一年只有10個學生,同學們都開玩笑說,這是研究生的培養模式了。
在三年的專科學習時間里,李燕平不僅掌握了自己選擇的計算機及應用的專業知識,更是從入學后就成為班長,隨后又進入到學校的學生會、團委擔任職務,充分發掘出他的社會活動能力,為日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005年,李燕平榮獲河北省“優秀畢業生”,隨后響應團中央的號召,被學校推薦選拔成為一名西部志愿者。2005年至2008年,李燕平在重慶市綦江區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從事企業破產改制工作(西部志愿者),2007年他還獲得團中央“優秀志愿者”稱號。2008年8月,李燕平通過公務員考試進入重慶市綦江區市政園林管理局并工作至今,2011年至2014年還連續榮獲綦江區“優秀公務員”稱號。而在工作期間,李燕平又通過自考拿到了雙本科學歷。
李燕平說,是大學改變了他。
窮孩子的艱難求學路
談起自己的大學時光,李燕平說,“像很多來自貧困農村的孩子一樣,我那時候的日子也是挺不好過的。”
2002年夏天收到錄取通知書的一刻,對于李燕平一家來說,就相當于憑空多了一筆“巨額債務”。那時候的普通高校已經是全面收費了,也就是說,李燕平上學的所有費用,都得壓在“家有薄田幾畝”的普通農民家庭身上。“當時去報到就得交一萬多,其中有2000元是家里實在沒辦法了,從親戚朋友那里借來的,這個錢直到我工作了之后才還上。”李燕平說,那個時候,每學期的學費就要6000多元,而他自己的生活費每個月只有300元。
李燕平骨子里有著四川漢子獨有的倔強和頑強,為了省下每個暑假往返四川老家的幾百元錢,大學三年,李燕平的暑假全都是在石家莊度過的。“其實就是靠自己的努力給家里減少一些負擔吧。那時候,我父親侍弄家里的地,媽媽每天來回20多里路去本地的玻璃廠打工,這樣才能勉強把我的學費掙出來。”李燕平說。
那幾年的暑假里,李燕平賣過書,也賣過水果,為了能把下學期的生活費掙出來,李燕平經常早上4點騎著三輪車去批發市場進貨,然后把水果拉回到學校附近小區的農貿市場叫賣。李燕平說那時候還有被當地城管抓到過的經歷。“也是鍛煉一下自己嘛,其實我上學的那時候已經有助學貸款了,但因為當時也搞不懂申請貸款都需要怎么做,以后怎么還,所以也沒有去申請。除了自己暑假里做做小生意,還有就是每個學期都有幾百元的獎學金,總算順利把三年的學業完成了。”李燕平說。
在那段歲月里,李燕平有個最大的遺憾,就是父親在他大學畢業的第二年就因癌癥離開了人世。“為了我,為了我們這個家,我父親操勞一生,但當我已經可以反哺他們的時候,他卻離開了我們。是父親教會了我誠實做人,踏實做事。”李燕平說。
在大學擴招計劃被推行18年之后的今天,有不少教育界的學者提出,如果當年擴招的同時,能夠把助學貸款、國家對貧困學生的補助等方面做得更好一些的話,可能人才培養的效果會更好。
誠實做人,踏實做事。李燕平按照父親的教誨一步一步走向社會,并有了今天屬于他的幸福生活。當然,除了父親,李燕平認為最應該感謝的,還有當年培養了他的大學。
李燕平說:“當年因為大學擴招,我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也有緣接受了河北傳媒大學的培養。作為一個民辦大學,母校給予我們的是更多應用型的技能,還有更多社會實踐的機會,這讓我們在大學畢業后能更快、更好地融入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