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巖
摘要:趙孟頫是宋末元初最重要的書法家,他為后人留下了數量眾多的書論和書法作品對后世書家產生諸多的影響,他的書法學習視野非常的廣博,篆、隸、行、楷、草五體皆善,臨習模范一直上溯秦漢。其中,也有少量的小篆作品傳世,這于趙孟頫所秉持的復古書學思想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在當時風氣的影響下,趙孟頫小篆的書寫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他的《千字文》也包括了小篆的部分,成為后世學書正體的典范。趙孟頫力主學習魏晉書家的風韻和法度的同時,也為古老的書體小篆承接上了新的一節,使他的復古書學思想成為完善的一組體系。
關鍵詞:趙孟頫;小篆;書寫
一、趙孟頫的小篆書寫
趙孟頫的篆書作品存世并不多,有《妙嚴寺記》、《三門記》、《張總管墓志銘》等篆首數字和《千字文》一冊中有篆書部分,而其它記于著錄的《大道歌》、《太白登東岳詩》等篆書作品都未傳世。
后人楊震方談趙孟頫篆書時:
應他人作楷、行書,已不厭其煩,故不復輕作篆,間有篆書小品而已,豐碑絕無。①
這段話是有道理的,但為未能講的清晰透徹。趙孟頫的書學思想是秉持“法古”二字的,重心是推崇魏晉書法規范的,而小篆的書寫與魏晉二王為代表的書法書寫從內在的基礎上有本質的區別。秦漢時代流行的小篆,是從早期的大篆書體衍化而來,這樣的古文又與早期中國繪畫相伴而生,書法和繪畫表達與天溝通的神圣意象,所以這樣一個串聯結果就是小篆的書寫法則更接近于圖像,小篆通過線條合圍的方式構成一個個獨立的單元,表現為單字的組合和單字內部的貫氣書寫,比較其他書體更加的平均和平衡。小篆這一書體無論產生怎樣的風格變化,都無法改變本身的樣貌,小篆的“氣”在相對封閉的空間內有指向的流動,以達到與神明交流的目的。
而魏晉時代經歷了文字的數次衍化,五種書體已經完備,當時流行的書體是楷、行、草和較少量的隸書,這四種書體與篆書相比,它們的內在基礎已經衍變為點畫而非圖像。從書寫的目的上來講,已經不是早期宗教的影響,書法形成自覺的藝術,再看字的貫氣,在二王的作品中,呈現出來的是一種不均勻的氣之流轉,通過點畫,出現或墨塊,或留白,或連帶,或分解的造型。趙孟頫所遵循的書寫法則是要從二王的書寫法則中來,所以,趙孟頫在書論中未談小篆并且不多習小篆是有原因的,但是小篆是書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趙孟頫“復古”大旗中的一部分,也就出現趙孟頫寫小篆的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楊載在《趙文敏公行狀》中提到篆則法《石鼓》、《苴楚》 ②史料記載趙孟頫也確實有《石鼓文》拓本,但從傳世幾幅作品中看,趙孟頫并未得到《石鼓文》精義。
二、趙孟頫小篆書寫與唐宋時代小篆的標準
究其人,不可背離其所處之時。趙孟頫于趙宋生活二十五載,于蒙元又活四十三載,在這一時期,無論是金石考據還是小學,較之于宋之前歷代,都有一些新的變化和發展,這也就促成了宋元時代小篆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樣貌。
篆書在秦漢之時,其內涵囊括的范圍非常之廣,王愔《文字志》中記載古書有三十六種,其中就有古文篆、象形篆、科斗篆數種篆書分類,再有秦書八體也根據不同的用途和書寫方式,分為大篆、小篆、殳書等分類,可以看到,在秦時的大篆并不包括書寫較為獨特的殳書、署書等篆書書體。而這些分類在后世字體的流傳衍化過程中慢慢消失,較多書寫的篆書分為大篆和李斯后小篆兩類,但是李斯作品存世很少,多為后世的翻刻,也不足以表現當時作篆的狀態。
直到唐代玄宗之后,小篆再次出現比較多的成果,并且的書寫直接影響宋元時代。唐代小篆以李陽冰對后世影響最大,存世的《顏氏家廟碑》中他所書篆額以及《三墳記》、《縉云縣城隍廟記碑》這樣宋代以原碑拓本所刊刻的小篆,讓宋代書家可以學習李陽冰篆書的原貌。如今可見的宋代篆書名家郭忠恕、王文秉、徐鉉等都受到李陽冰書法影響,這一時期翻刻的李斯《嶧山碑》更接近于李陽冰的樣式。趙孟頫的“圓珠文”小篆也就是從李陽冰一路的小篆書寫中來,無論是趙孟頫小篆書寫的婉轉的線條還是較扁長的結體,都能看出李陽冰的影子。所以趙孟頫的小篆是順承了唐代李陽冰、宋代徐鉉這一條脈絡小篆書寫規范的。
三、趙孟頫小篆書寫與古文字
從第一、二節本文談到趙孟頫書寫小篆的書法角度的原因和風格,同時,作為文壇領袖、文學家的趙孟頫對于小篆書寫還有一番考究。縱觀歷朝歷代,對于文字的規范和復古在各個朝代都有進行,一方面是統治者為統治國家的政治需要而做的,另一方面是大文豪傳一代之典范,為往圣繼絕學而做的。
這樣的文字規范行為相比書法藝術的流傳,有更加詳細而嚴謹的體系。秦代李斯規范文字為小篆可稱為開規范文字之先河,自此之后,有漢代許慎作《說文解字》以正文字,《熹平石經》、三國魏《正始石經》規范書寫的等等一系列的正體舉動。延續到宋代,太宗時期的徐鉉開始校訂《說文解字》,徐鉉本身是一名書法家和古文字學家,他對于書法和文字的關系理解是優于普通書法家的,這就直接導致了同時代的書家與徐鉉相比,徐鉉的書法技法水平并非最高,但書法影響力最大,我們今天能看到的唐本《說文解字》、《正始石經》中的小篆,呈現的都是懸針篆的姿態,李陽冰的小篆中也有懸針篆的一些部分,但是從徐鉉正《說文解字》后,便成為后世通行的玉著篆,當然這也并非徐鉉一人之力,但正體之功效可見一斑。
在趙孟頫為數不多的小篆作品中,就有一件《千字文》值得關注,要知道,自古《千字文》的書寫也是為正體而做的,《千字文》是文字基礎教學的重要部分,故趙孟頫的《千字文》實際上是將對于包括小篆在內的書體的規范。這一做法是符合趙孟頫行為邏輯的,趙孟頫推崇“復古”,其內涵包括書法、文學、繪畫,書法的復古最重魏晉書風,但對于小篆、章草這樣古文字的復興也在其范疇之中,只有這樣才能最全面豐富的形成“復古”這一舉措的完整體系。另一方面,文學的“復古”也要求對于小學的考究,無論怎樣的文學復古思潮,都必須要對古文字進行校訂,讓規范的文字形成效應,在民間流傳開來,以便更好地進行“復古”運動。所以,趙孟頫小篆的書寫是繼徐鉉而追李陽冰,文字學上更深入許慎的一條有跡可循的脈絡。
總結
本文通過趙孟頫小篆的藝術源流和文字學源流兩個角度分析了其小篆書寫,趙孟頫的小篆書寫實際上是對書法小篆體系的復興和對時代正體樹立典范,趙孟頫的文學領袖身份給予他這樣一份文化責任,在那個時代,也只有趙孟頫能比較完善的完成這樣一個工作量恢弘浩大的體系建設。在蒙元的馬蹄踐踏之下,漢人的文化受到強大的外力沖擊,無論是大文豪還是普通百姓,對與漢人本民族文化的保護和推重上升到政治的層面,趙孟頫的小篆書寫雖未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但從典范樹立的角度來講,趙孟頫貢獻巨大,也是其小篆書寫的動機。
注釋:
①楊震方,《碑帖述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②任道斌,《趙孟頫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10
參考文獻:
[1]王連起.趙孟頫及其書法藝術簡論[J].故宮博物院院刊,1994.
[2]楊震方.《碑帖述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3]任道斌.論趙孟頫與元代少數民族書畫家[J].新美術,1994.
[4]任道斌.趙孟頫文集[M]上海書畫出版社,2010.
[5]盛郁龍.趙孟頫書學思想研究[D]中國美術學院,2013.
[6]劉九庵.趙孟頫書法叢考[J].文物,1987.
[7]單國強.趙孟頫信札系年初編[J].故宮博物院院刊,1995.
[8]陳高華.《元史》纂修考[J].歷史研究,1990,04:115-1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