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帝本紀》和《堯典》分別為《史記》和《尚書》中的開頭篇目,二者都詳細記述了原始社會后期中國文明集聚地的政治、經濟、文化雛形,為我們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和變遷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歷史材料。本文通過對比這兩篇文章中對堯的刻畫,分析堯形象改變的原因和意義。
關鍵詞:堯典;五帝本紀;堯
《五帝本紀》最后《五帝本紀贊》一部分中說到,“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從這里可以看出,司馬遷在作《五帝本紀》時,認為先前的文本不夠雅正,所以有選擇、有刪改地引用了《尚書·堯典》中的一些描述,寫成了這篇文章。
《五帝本紀》記載了五個部落聯盟首領——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的事跡,《堯典》中只記載了堯和舜的事跡。由于《五帝本紀》大量引用了《堯典》的內容,所以相當一部分的描述都是大同小異的。不同的是《五帝本紀》在描寫五位帝王時,具體地記錄了他們的關系:“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其二曰昌意”這段文字是講黃帝的兩個兒子,一位名叫玄囂,一位名叫昌意。“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勛。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而弟放勛立,是為帝堯。”所以堯是玄囂的后人,也就是黃帝的后人。“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所以舜是昌意的后人,也是黃帝的后人。綜上,按照司馬遷的描述,堯舜二人是有血緣關系的,并且都是黃帝的直系后代,屬于同族人。但是在《堯典》中,并沒有這樣的描述,只寫了“瞽子,父頑,母囂,象傲”說舜是樂官瞽叟的兒子,其父頑劣,且舜是被帝堯看中,并以二女妻之,試以政治,令其攝政,最終繼位,沒有說明二人有血緣關系。對于這一點可能戰國以后史家從父子世襲的觀念出發而制造出來的,司馬遷為了使世襲制更加名正言順,為堯添加了這部分“親緣”,而《堯典》中并沒有出現。
司馬遷添加的還有對堯個人領袖氣質(或者延伸為外貌)的描寫。在描寫堯的個人道德時,《堯典》中先概說“欽命文思安定,允恭克讓”,再描述他道德的力量和效果:“克明峻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五帝本紀》中也先寫道堯的個人品質和魅力:“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隨后寫他的政績:“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這是兩篇文章的共同點。這種描寫方式突出了兩個方面的特點:一方面是具有層層遞進,避免突兀,從而增加堯的威望與道德力量,讓人更加信服。另一方面更突出了當時人們對道德品質的重視。《堯典》強調以德治國,即德治,其中首先描述堯的品德,然后以此品德得以治理天下、協和萬邦,這與后來儒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是相通的,《堯典》中對堯之品德贊揚也包含這層意思。同時,通過堯所批評的朱、共工、鯀等人的缺點,以反襯道德與政務之間的必然聯系。一個人的品德若不好,那么他在處理政務上必趨失敗,鯀就是這樣的例子。相反,如果一個人品德崇高,那么他在處理政務上一定會成功,舜就是這樣的例子。儒家思想也認為帝王的品德更重于能力,因為群臣能力的最大限度利用比帝王一人的能力出眾更能使得國家昌盛,帝王的德行是最重要的。
但是相比較而言,《五帝本紀》中卻多了“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這樣的描寫,將堯與地位崇高的“天”、“神”相比擬。接近他就像接近太陽,仰望他就像仰望云彩,突出了堯給人的敬畏感和人們看到他時的崇敬感,這樣的描寫在《堯典》也中是沒有出現的。
這種對人物的外貌描寫和給人的震撼印象,在太史公的《史記》中不乏出現。比如《楚世家》中的楚成王太子商臣“蜂目而豺聲”,《越王勾踐世家》中的勾踐“為人長頸鳥喙”,《高祖本紀》中漢高祖劉邦:“隆準而龍顏,美髯須,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但是《史記·五帝本紀》中卻鮮少有類似的外貌描寫,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帝王相貌平平,不值筆墨,但更有可能的是當時的人們更加重視道德品質,外貌如何無傷大雅,所以留下的史料并不多,太史公無從下筆。
《史記》中的外貌描寫很大程度上反應了這個人的性格和形象正面與否,這一點對后世的影響極大。后世的許多史書仿《史記》描述,帝王天生是有帝王之相的,但是帝王是否真的如此普通百姓不得而知,百姓卻因此而擁護“天賦異稟”的帝王,《史記》的這種記載雖然有一部分擬想成分,但也有助于豐富人物形象。堯的領袖氣質就在“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這短短十六個字中充分釋放。
司馬遷時,當時傳世的載史之作多為儒家經典或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著作,又及漢武帝時期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一元文化政策,加之司馬遷本身曾師從古文經學家孔安國和公羊學大家董仲舒,因此他的思想很難不滲透儒家的影響。《五帝本紀》的描寫方式讓堯的形象大大豐滿,突出了堯知人善任、從諫如流的部落聯盟首領的政治家風貌,也烘托出為歷代儒家文人所日夜思慕的自由、民主、君臣和睦的祥和政治氣氛,為以后各篇打下了基礎。
《堯典》和《五帝本紀》都記錄了中國早期德治社會的基本觀念,為后世研究儒家思想的淵源奠定了基礎,也為后世君主的自我管理立下了標準。通過比較閱讀這兩篇文章和《尚書》、《史記》兩本著作,不僅能了解和探究史實,見微知著,更能通過遠古時代的燦爛文化探尋華夏族的根源,匯古通今。
參考文獻:
[1]史記.司馬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尚書譯注.李民,王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賈愷瑞(1996—)女,漢族,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