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方機繡對常人來說是十分陌生的刺繡工藝,甚至是聞所未聞的刺繡工藝。
關鍵詞:北方機繡;機繡特色;機繡存在價值
北方機繡在國內發展不足百年,機繡從商品繡過渡過到機繡觀賞繡時間更短。但該行業的從業者們,從來也沒有停下自己對機繡藝術的研究和探索的腳步。北方機繡與傳統機繡相對應,它經過近四十年不斷摸索,逐步找到了機繡做觀賞繡一條有潛質,易推廣的一條新路,漸漸形成了自己在觀賞繡領域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地域特征。它是近些年涌現出來,人們不得不關注的機繡藝術新的表現方式。讓人們看到了機繡工藝新的活力與新的發展未來。
它的出現與我們常見的傳統刺繡藝術從制作繡地、制作過程、制作方法、制作效果都大相徑庭。在刺繡藝術大家庭中可以說,增添了一抹亮色,它的啟發意義可圈可點。它產生、發展、成熟具有完全獨立的知識產權,這項工藝2004年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它的制作原理是用普通的縫紉機通過全手工操作,把縫紉機針當成“筆”,把繡花線當成“色”,經過反復,多次施線,覆蓋,最終把所表現的對象,逐步以繡品語言予以詮釋。當下面對刺繡藝術發展現狀,它的出現,存在的意義在哪里?存在的優勢特點又是什么?非常值得大家來共同研討和判斷。
一、北方機繡制作速度存在優勢
這種優勢來自于縫紉機本身。縫紉機刺繡,實質上是合二為一的技術。縫紉機本身它只具備工具功能,它只有與人有效的合作才具備了效能與意義。在人的手工操作下,可快可慢,可不變,可多變,其工作效率是傳統手工制繡技藝所達不到的。所以二者間關鍵的因素是人,操作機器的人。把縫紉機當工具用人工操作,業界習慣把這種工作狀態叫縫紉機刺繡,簡稱“機繡”。它與當今市場上普遍程序化的電腦繡是兩種不同的概念。北方機繡目前使用的縫紉機,可在熟練的制作手中做到:自主、隨意、迅速、節奏的進行工作,在這種自由的工作狀態中,產生了速度,產生了效益。所謂自主、隨意,是千百年來刺繡從業者的工作對其工作形式的一種追求 ,按自己對所表現對象,從色彩到色線這種語言轉換的理解與操作,把人的智慧不受制約,自由自在的富于畫面之中。讓工作成為一種快樂和擁有成就感。所謂迅速、節奏是能將縫紉機完全掌控于制作者手中,根據所要表現對象對整體和局部不同要求,可快可慢的控制工作節奏,做到快如急風暴雨,慢如潤露無聲。多年的實踐證明縫紉機刺繡的總體制作速度,并不比程序化的電腦刺繡慢。效率略低的原因,是人工不能全天侯工作,易受外界因素干擾。但總體上,其工作效率還是傳統繡的五倍以上。
其實我堅持探索機繡這些年的另外一個因素是讓這種工藝的發展,適應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做到操作上,沉下心來出精品,踏到佳時有速度。成品中,用人與機器整合能力,吸引、征服不愿停下腳步的當代人。繡品想生存,就要發展這是絕對的,改變多年來繡品表現形式和內容上比較停滯這是相對性。
二、北方機繡堅持手工特色的優勢
堅持手工特色是機繡還活躍在當今藝術表現領域的重要因素。前邊講過,機繡尤其是北方機繡具有速度、自主、隨意的優勢,這都是感性層面的東西,而更深理性層面的東西,是在手工操作中它的“善變性”。繡品的制作與繪畫有一曲同工之妙,從大的色塊著手,一步步進入局部細致刻畫,隨著施線的進展而進行的。要對表現對象的造型,色彩不間斷的進行對比,這個過程長短不一,因人而異。有人看的很簡單,有人看的很復雜,它與操作者的基礎,能力不無關系,不過衡量制作的優劣的標準,是你能否準確的,給觀賞者足夠的表現技巧和色線富足的信息量。比如機繡能否在制作中把國畫的潑彩,油畫中的點彩,罩染等表現技巧,充分吸收,消化并表現于繡品之中,讓印象中簡單刺繡,變得不簡單,從而大大增強刺繡品的表現力。它也是手工的東西與程序性的東西區別點。手工操作,可以隨時發現制作中的結構、線色、針法運用所出現的問題,適時進行調整,它沒有規律性,讓線與線之間,不同色塊之間,整體感覺之間,表現的自然、豐富、順暢、和協。這是人工操作的長處,是操作中不斷“善變”的結果。對程序繡而言,這個問題短時間內是很難辦到的。
隨著人們社會生活節奏的格式化,痕跡化的東西會越來越多,個性化的東西會越來越少,而個性化的東西,卻都來自于手工。社會越發展它的存在就越顯珍貴,越突顯它的價值,提倡保護手工性,人們情有獨鐘于手工性的意義,就在于此。
三、北方機繡的創新,對行業存在的意義
有人說:中國刺繡文化的歷史是久遠的漫長的發展階段的。分類卻是簡單,明確的。即十分漫長的手工類刺繡史、近百年的機繡發展史、當下方興未艾的程序化階段和未來想象中的大數據智能化時代。中國刺繡觀賞品輝煌時代產生了上海的“顧繡”;河南開封的“卞繡”;和后來的蘇繡、湘繡、粵繡和蜀繡。及京繡、魯繡、歐繡等,它們都有百年以上,甚至數千年的歷史。近百年間工業技術突飛猛進刺繡藝術的演變卻顯有滯頓。這種反差與變化另人思考。現在看,北方機繡的出現應該是程序化與手工博奕過渡間的最后一班車。不管人們承認與否,它是面對每個人的現實,不以人們的意識為轉移。關注機繡,欣賞個性,挽留手工,守住人們智慧創造的這塊凈土是當代有個性思維的工美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總之,為表達北方機繡在行業中完整性,成熟性,有利傳承,有利了解,我編寫了《中國北方機繡譜》它分若干章、節和七十多幅作品圖片。它是繼1821年丁佩《繡譜》;1919年沈壽的《雪宦繡譜圖說》;1938年張華璂、李許頻韻的《刺繡術》之后又一部刺繡標準類專著。四十年的探索、研究,北方機繡工藝基本成型,更深層次的工藝精髓,留給后來的大智者,探尋,升華。我只是這項工藝的參與者和見證人。它屬于我也屬于你,更屬于這個社會。
作者簡介:董樹新(1956--)男,遼寧鞍山人,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 遼寧省工藝美術大師、機繡高級技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