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磊
摘要:“雁過留聲,人過留名”,相信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欲望,每一件事情或者每一個事物的產生與發展都有其根源,美術作品也不例外。
關鍵詞:美術;作品;意圖
藝術家在創作藝術作品時都是有一定的寓意的,他們的創作意圖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針對社會現實以表明自己的態度、情感,有的則是針對藝術問題闡述自己的觀點、主張,或者可以說沒有無緣無故而來的藝術品,每一件美術作品都有其創作意圖,只不過可能有的意圖明顯,有的不明顯,即意圖是隱藏在作品的形象或情節、形式之中。藝術家的創作意圖來自兩方面---他所生存的社會和文化情境,其意圖針對的也是這兩個方面,任何藝術家和藝術品都不例外。對藝術家創作意圖的理解可以通過作品本身,也可以通過藝術家所生存的社會和文化情境來認識。
例如偉大雕塑家羅丹的作品《巴爾扎克》的誕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銅像是1891年羅丹受法國文學協會的委托創作的。接到這個訂單后,作品遲遲沒有創作出來,因為羅丹一直在思考該如何表現這樣一位聞名世界的大文豪,羅丹通過閱讀大量巴爾扎克的作品,研究有關這位作家的個性和舉止容貌的資料,做了七個姿態各異的草稿,但都不能令他滿意。經過長時間的琢磨和思考,直到1897年,他終于找到了表現這位大文豪的靈感,最后選擇了巴爾扎克在深夜寫作的間隙時間獨自踱步時的情景和神態。但與人們所期待的不同,羅丹手下的巴爾扎克不是一個一般人所想象的手持文明棍、身穿燕尾服的謙謙君子,而是一個不修邊幅、不拘小節、身穿睡袍的狂傲之士。在作品中,巴爾扎克頭顯得稍大,頭發蓬松,身材健壯,身上裹著一件睡袍,顯得簡潔凝練,富有整體感,從而突出了巴爾扎克那雄獅般充滿智慧的頭腦。作家徹夜未眠,凝神思索,似乎忘記了周圍的一切,任憑思緒在想象的世界里馳騁。作品的初稿完成時,雕像還有一雙抓著睡袍的手。羅丹的學生布爾德爾看見這件雕塑時,對這雙塑造精湛的手大為贊賞。當他離去后,羅丹毫不猶豫地去掉了這雙手。因為這雙完美的手把雕塑的主體——頭和身體的魅力都削弱了,妨礙了羅丹意圖的表現。《巴爾扎克》花費了羅丹5年的心血,卻未被作協采納,還遭到來自各方的粗暴攻擊,有的尖刻的批評者甚至把這尊雕像說成是“麻袋里裝著的懶蛤蟆”。他容忍了這種粗暴的議論與不公正的評價,將這件作品放在自己的別墅花園里,它陪伴羅丹度過了一生中最后的日子。羅丹去世后《巴爾扎克》才得到人們的承認,后來這尊不朽的銅像被安置在巴黎街頭供人瞻仰。這尊雕像真正使羅丹超越了傳統,達到更大的自由,從而跨入了現代的行列。
再如長安畫派代表人物石魯先生的《轉戰陜北》,也有它獨特的創作過程。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對中原解放區發動瘋狂進攻,全面內戰爆發。1947年3月18日晚,在國民黨軍進攻延安已清晰可聞的槍炮聲中,毛澤東、周恩來依依不舍地告別了居住了十年的延安,開始了轉戰陜北的偉大歷程。臨行前,毛澤東對前來送行的西北野戰兵團的領導干部們說:“我軍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們要以一個延安換取全中國。”3月19日上午,西北野戰兵團主動放棄延安。當天下午,國民黨軍胡宗南部進入延安,“占領”了一座空城。
4月12日至6月8日,黨中央在陜北安塞縣王家灣停留56天,一個新的全國戰略部署在這里醞釀形成。在此期間,毛澤東連電前方各戰場高級將領,部署各路大軍的作戰行動,要求各解放區在內線大量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粉碎國民黨軍對陜北和山東的重點進攻,并準備轉入戰略進攻,將戰場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從根本上動搖國民黨蔣介石的反動統治。遵照黨中央的部署,5月中旬,華東野戰軍在山東戰場的孟良崮地區一舉殲滅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74師3萬余人。5月下旬至6月中旬,西北野戰兵團由安塞地區揮師西進,發起隴東戰役,痛擊西北二馬。6月30日夜,劉鄧大軍12萬余人,突破黃河天險,發起魯西南戰役,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8月,西北野戰軍連續作戰5個月,轉戰陜北戰役結束,勝利粉碎敵人對陜甘寧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1948年3月23日,在全國解放戰爭勝利在望的時候,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共中央、人民解放軍總部從吳堡縣川口渡口東渡黃河,進入山西臨縣,到達晉綏解放區,再前往河北平山西柏坡。4月21日,延安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懷抱。這預示著中國革命在全國范圍的勝利,預示著新中國的誕生!
戰略轉移有兩個原因,一是,大別山區是戰略上最敏感最薄弱的地區;二是,只要能占領大別山區,就能迫使蔣調動其兵力回援,從而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從根本上改變戰局。
此次轉戰在新中國誕生的歷程上是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極其重要的一個決策,偉大畫家石魯先生通過自己的方式把這一歷史時刻記錄下來,留給我們極大的反思。該畫構思獨特,意境深遠,用傳統山水畫表現了革命歷史重大題材,令人耳目一新,為中國畫的發展開辟出了一條新路。《轉戰陜北》是石魯先生為新中國成立十周年而創作的。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再如徐悲鴻先生的《愚公移山》,先生曾畫過三幅《愚公移山》,均是在1940年左右抗戰時期創作的。該畫取材于《列子·湯問》中的一個神話傳說:愚公因太行、王屋兩山阻礙出入,想把山鏟平。有人因此取笑他,他說:"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結果終于感動上天,兩座山被天神搬走了。
當年,正值中國人民抗日的危急時刻,畫家意在以形象生動的藝術語言表達抗日民眾的決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眾去爭取最后的勝利。1939至1940年,應印度大詩人泰戈爾之邀,徐悲鴻赴印度舉辦畫展宣傳抗日,這期間他創作了不少油畫寫生,但最重要的成果是這幅《愚公移山》。現藏于徐悲鴻紀念館。
藝術家在創作藝術作品的過程中有很多的因素影響著他們,他們有著自己的想法,然而不僅題材和內容表現著他們的創作意圖,選擇什么樣的表現形式也是他們創作意圖的一個體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