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謂教師“心靈施暴”,就是指教師在學校的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中乃至生活中,直接或間接地對學生使用謾罵、詆毀、蔑視、嘲笑等侮辱歧視性的語言,致使學生的人格尊嚴、個人名譽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和損害,尤其以威脅性語言和侮辱性語言為主。教師“心靈施暴”產生極不好的影響,如名譽的受損,自尊、自信的沉淪;思想的壓抑,師生關系的不融洽;同學的效仿,造成疾??;報復心理的釀成,擾亂社會治安,因此我們要采取有力的措施,讓孩子遠離“心靈施暴”。
關鍵詞:心靈施暴;對策;精神
在各種觀摩課、示范課上,我們聽課老師都能感受到授課教師的高水平,他們在課堂上的評價語言豐富,或表揚,或激勵……都在正面引導著學生。但是,關注各種新聞媒體的報道,環顧自己身邊的一些現象,發現在當今的學校教育中,極少數教師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的不良現象屢屢發生,這種暴力行為遭到了公眾的強烈譴責,但有一種暴力行為至今尚未引起人們的充分關注,那就是“心靈施暴”。
在小學學習階段,大部分學生領教過“心靈施暴”的滋味。所謂教師“心靈施暴”,顧名思義,就是對學生的心靈造成傷害的暴力行為,它是指教師在學校的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中乃至生活中,直接或間接地對學生使用謾罵、詆毀、蔑視、嘲笑等侮辱歧視性的語言,致使學生的人格尊嚴、個人名譽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和損害,尤其以威脅性語言和侮辱性語言為主,如:你再不認真學習(你再犯錯……)就讓你退學,就不讓你回家,就讓你暑假沒得玩等等;你這個大笨蛋(大白癡……),專門拖班級的后腿,你還不如一年級的學生等等……這種心靈施暴是廣泛存在的,只不過輕重有別罷了。
一、教師“心靈施暴”產生的原因
心靈施暴,其背后折射出我國學校教育中的匱乏,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師綜合素質與人文精神方面的問題,也有我國教育制度與教師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
1.綜合素質的低下
實施心靈施暴的是一部分教師,而正是因為這部分教師綜合素質的低下,沒有意識到教師職業所必須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使學生的心靈受創。有些家長和學生面對辱罵行為忍氣吞聲,大概是想著“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吧,更有甚者,出于望子成龍,認為教師罵得好,極力贊成甚至要求,以致教師的心靈施暴行為更加泛濫。
2.教師人文精神的缺失。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長期以來,一些教師在處理師生關系時,把父子關系作為參照物,整個社會也習以為常,社會希望教師對學生嚴加管教,告誡孩子要“唯師是從”,這更增強了教師的管束意識。
3.教師心理壓力的增大
研究表明,壓力是影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根據國外調查表明,教師職業所帶來的公眾壓力多于其他行業的人。是什么給教師這么多的壓力呢?職稱評定、教師聘任、末位淘汰、按績取酬等。有些學校片面強調升學率、平均分等等,使教師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像語文學科,每學期的統考,小升初考試,都在挑戰著教師在學校的生存狀態。在壓力面前,人們很容易失態。教育的壓力實在是太大太重了,教師為了追求學生的學業成績,往往漠視個性的發展及其成長,對學生管得更加嚴格,心靈施暴行為就成為了家常便飯,教師為了追求升學率而無視學生人格權利導致的心靈施暴,甚至是一種宣泄,就司空見怪了。
二、教師“心靈施暴”的不良影響
心靈施暴,尤其在課堂中的心靈施暴,大多后果一時難以察覺,很容易被人們所忽視。惡言傷人,惡語殺人。教師把心靈施暴“賜予”學生,從近期后果看,它會使學生產生恐懼心理、自卑感和厭學情緒,疏遠教師,回避學校,從而就出現了逃學;從長期影響來看,它將烙印在學生心靈的深處,傷害了他們純潔的心,使幼小的心靈過早遭受到侵蝕,對學生的名譽、人格尊嚴和心理健康產生永久的影響,嚴重的會使學生喪失正常的人格,造成心理障礙,致使形成一種疾病。
(一)名譽的受損,自尊、自信的沉淪
名譽就是一個人的名聲,是社會成員對某個公民的品德、聲望、信譽等方面的評價。人格,個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征的總和;尊嚴,可尊敬的身分或地位。人、一個民族受到歧視,人格和尊嚴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孩子的自尊、自信在老師們的這些話語當中被嚴重傷害,時間長了,他們就逐漸喪失了對自尊的需求和認同,逐漸走上拋卻自尊自信的沉淪之路。
(二)思想的壓抑,師生關系的不融洽
自從邁進學校的門檻,孩子的主要社會角色就是學生。學校生活就是生活中最具正規性和權威性的內容,學校成為學生成長發展最重要的環境。 在學校環境中,人際關系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其中師生關系具有特殊的意義。在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中,學生能夠獲得充分的安全感和對教師的信賴感,從而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而在教師“心靈施暴”的施加下,勢必使師生關系趨向僵硬,甚至破裂。
(三)同學的效仿,造成疾病
由于許多老師都是當著其他同學或者是老師來諷刺、斥責學生的,而學生又非常容易受老師的影響,這樣造成對該同學的持續刺激。同時,被斥責的同學也可能出現一些心理變化,比如看到同學,就會認為在譏笑他,產生了對同學和老師的害怕,孤僻由此產生。
久而久之的“心靈施暴”,使學生產生懷疑、憂慮、抵制甚至拒絕。“心靈施暴”造成的精神負擔在某些孩子身上一直無法排解,向內便造成對自我心理和身體的巨大摧殘,造成精神病和心理障礙甚至自殺。
(四)報復心理的釀成,擾亂社會治安
由于學生和老師在地位上的差異,孩子們受到侮辱和傷害以后,孩子一般無從發泄,只能將這些情緒積壓下來。而在某個時候,這些精神上的巨大壓力極有可能演變為由內向外的復仇沖動,他們很可能由此走向擾亂社會秩序,向個人甚至社會報復的不歸路。
總之,“心靈施暴”和“體罰”都是一樣的,往往都是一個惡性循環的開始,“心靈施暴”影響的將是孩子的一生。endprint
三、心靈施暴的避免對策
本人認為避免出現“心靈施暴”的現象,有如下對策:
(一)完善師范教育,提高教育水平
師范教育要加強教師師德教育,讓師范專業的學生在走出校門前深刻體會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確保教育者的自身素質。
1.教師要加強自身道德修養。新課程改革的根本宗旨是提高整個民族的整體素質,造就大批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創造型人才。教師就應該樹立所有的學生都值得培養的學生觀,這個觀念反映到教師觀上就是“我的學生一定能成材”。讓每個學生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必將成為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為此,教師必須杜絕“心靈施暴”,樹立以尊重每個學生為基礎,注重每個學生的發展。
2.教師要關愛弱勢群體。由于性格、學業、家庭、社會等各方面的原因,每個班級都存在著一小部分弱勢群體,他們很容易被“賜予”心靈施暴。可作為每一個具有獨特個性、人格、尊嚴的個體而言,他們每一個都是唯一的,不可取代的,都值得我們去關愛。
(二)減輕教師壓力,創造寬松環境
在壓力面前,人們很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寬松的環境能使人的心情舒暢,而教師的寬松環境就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興趣、教學的質量。
根據國外調查表明,教師職業所帶來的公眾壓力多于其他行業的人。香港曾將教師職業壓力列為第二位,僅次于警察職業。而語文老師在班級中任課多,又多擔任班主任,負責的事情多,語文老師更容易表露出暴力傾向。他們在一種不自覺的狀況中轉移著自己的這些心理情緒。但這些情緒連作為成人的教師們都承擔不起,那些心靈更加脆弱的孩子們如何承受得起呢?
(三)加強學校、社會的監督機制,提升教師素質
近年來,國家注重以關心教師的地位和待遇的提高、改善來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殊不知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才是教育進步的根本保證。為此,學校有必要對有損師德形象的教師加大監督,采取一定措施;社會也要積極參與,給教師的心靈施暴加強監督和抵抗。
(四)高度重視心靈施暴,運用法律捍衛
教師“心靈施暴”給學生帶來的傷害雖然隱蔽但很嚴重,那社會是否應該對這一舉動做一些硬性的限制呢?對于教師心靈施暴這個問題,必須加大宣傳,使這個問題受到重視,以至家喻戶曉,讓社會關注教師的心靈施暴,從而通過一定的法律途徑來查處心靈施暴的實施者。單靠教育部門發文規定教師要使用文明用語,要求教師不許打罵、侮辱學生,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些規范師德的措施畢竟是缺乏強制性的,何況是教育部門的‘家法,和法治國家依法治教的實際需求相比,未免顯得有點落后。
綜上所述,心靈施暴沒有刀光劍影,卻會擊垮一個孩子的自信、勇氣以及對未來的憧憬,給心靈帶來不可消彌的傷痕?!靶撵`施暴”影響的將是孩子的一生,我們一定要對它說“不”。
作者簡介:李彩琴(198012.17)女,漢族,浙江省臺州市玉環縣,本科,一級教師,小學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