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紅陽+袁思越+萬立+國曉蝶
摘要:一代年輕人的素質直接關系到國家命運的興衰,因此當代大學生群體的健康問題尤其是心理問題應引起整個社會的集體重視。對于身處象牙塔內且即將步入社會的高校學生而言,初入小型社會圈所帶來的心理沖擊無疑對高校學生的心理造成波動與影響。針對武漢科技大學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月心理健康調查活動,就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情況展開調查,同時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研究。
關鍵詞:高校學生;心理調查;教育
1 概述
根據聯合國衛生組織(WHO)對健康所下的定義: “健康不僅僅是沒有虛弱和疾病,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方面的完滿狀況。”生活在高度現代化、信息化時代的九零后大學生,面對日益豐富的信息和多重多變的人生發展機會,既要致力于提高學習能力,又要妥善處理個人生活問題,其心理健康現狀不容樂觀。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在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近年來,時有發生的高校學生輕生事件和校園暴力事件,引起了社會各界對大學生問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為保證研究結果的真實性和有效性,我們通過在武漢科技大學內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對校內學生抽樣,以問卷調查方式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研究,并對其調查結果做出相應分析,對當前高校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一定指導。
2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分析
2.1實際心理狀況與自我認知存在偏差
據調查結果,大部分高校學生由于受過高等教育,對心理健康的定義可以樹立基本正確的認識。具有關注自身心理健康狀況意識的人群也占大多數,同時,大學生們普遍反映自我感覺心理狀態良好。
然而,通過統計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各項數據結果分析,高校學生實際心理健康水平不及普遍反映一樣的良好。這暴露一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難題:高校學生對心理狀態的自我感覺與實際情況是有偏差的。部分學生無法及時準確地意識到心理狀況出現了問題,或者輕視問題的嚴重性,甚至是逃避自身出現了心理問題這一實際情況,不愿意承認并表現出來。
2.2進入大學校園社交適應能力有待提高
當代大學生主體為獨生子女,在成長環境中缺乏家庭中解決同伴的競爭、沖突關系的經歷,與同齡人互相合作、溝通的能力欠缺,導致其自身人際關系協調性相對較差,不能迅速地融入到大學生活中。大部分高校學生進入大學社交生活并不理想,為心理健康問題留下了隱患。對其做進一步的調查分析表明,大學生交際方面存在不足的原因主要是大學生自我因素。
調查結果顯示,近半數高校學生傾向于享受自我世界,喜歡獨處。這類大學生長期處于相對封閉的自我世界中,較少參與學院班級組織的各種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動,課余時間常常選擇待在寢室。長期如此,隨著產生對外界事物的抵制情緒不斷加強,更加不利于他們與周圍環境的良好接觸。同時,據調查研究,在實際生活中善于與人交流,交際范圍廣的大學生僅為極少數,表明大部分大學生的溝通交際能力存在問題。縱觀現今中國學生的受教育史,小學、中學、大學的教育階段主要的教育以科學文化教育為主,對其在社會交往、創新探索等方面教育所涉甚微,步入大學后遇到各方面問題特別是社交方面遇到的問題,由于不能及時予以解決,長期擱置的煩惱、困惑積壓,對大學生身心健康造成傷害。
2.3對未來生活的不確定性
大學是許多學生的斷奶階段,意味著經濟、精神上自我獨立,獨自面對紛繁的社會生活,同時由于大學生自身社會生活經驗的相對缺乏,不免會產生對未來生活的恐懼感。調查結果顯示,半數以上大學生會常常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缺乏踏入社會后的生活信心,深入分析其原因有三個方面。
首先,部分大學生不滿意自己所學的專業,缺乏學習興趣。其中,許多大學生選擇聽從父母親戚等長輩的指導安排,或者對就讀專業的選擇未進行過深入了解,在大學學習過程中難以產生濃厚的專業興趣。其次,近半數大學生不了解今后就業前景,沒有明確的人生規劃。從學生的成長方式分析,許多中國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指導式而非引導式,孩子們缺乏社會經歷和自我認知,從而不具備選擇未來發展方向的能力。第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高,人才競爭日益激烈, 大學生在學習、就業、感情等方面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心理負擔日益增加,不同程度的影響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2.4感情方面困擾處理不恰當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與心理發育地日漸成熟,大學生對情感需求逐漸明顯,但是無論是高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對于大學生情感方面的教育指導一直處于失滯狀態。調查結果顯示,部分大學生明確承認自己在情感方面存在困擾。但他們大多不愿選擇需求外界的幫助,吐露自己的心聲,而是更多地是愿意按自己的方式處理情感問題。由于沒有通過正規機構及時積極地介入疏通,不當的處理措施將給他們身體和心理造成較大傷害。
2.5出現心理障礙不傾向于尋求非親近者解決
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高校學生在心理狀態欠佳時,能及時意識到這種狀態,并嘗試自我調整狀態、解決障礙。同時,大部分會選擇向比較親密的人傾訴,其中包括室友、家人、朋友等。而在選擇傾訴對象時,選擇輔導員、心理咨詢師等在校學生工作者的大學生極少。
少數學生會有尋求心理咨詢或心理輔導的想法,只有極少數會選擇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進行過咨詢和輔導。由此反映了高校心理咨詢對大學生的影響力較小,學生并不充分信任和自愿主動尋求心理健康幫助,沒有完全發揮高校內心理咨詢對學生心理的專業性指導作用。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導
3.1針對性、多樣性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針對大學生心理特點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潛能。部分大學生表示通過在校開設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學習到的心理健康知識有限,不具有針對性的教育指導意義。對于高校開設的心理教育課程,部分學生將其應付成一門普通考試課程,難與自身實際結合運用。因此,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 加強課堂上師生互動交流, 豐富授課形式,激發學生持續性自我學習心理健康知識,讓學生能真正地學以致用,有效提高解決自我心理障礙的能力,從而提升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素質。endprint
3.2創建高校專業化、有影響力的心理咨詢中心
在積極引導學生關注心理健康的同時,高校也應注重自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專業性,培養專業素質過硬、有責任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團隊。高校心理健康咨詢中心的水平不僅影響了教育工作的質量,也影響著心理咨詢中心在學生心中的分量。
建立具有人文關懷和專業指導兼備的心理咨詢中心。心理教育工作者們需漸漸化解學生尋求心理咨詢的羞怯心理,提高校園心理咨詢的專業影響力,強化心理咨詢意識。
3.3利用新媒體途徑宣傳心理健康
調查范圍的武漢科技大學內,開設有專業性的心理咨詢室中心,地址為南一舍301-312。在學校心理教育課上強調并納入課程掌握要求后,對于這一項學生的知曉度展開調查。調查研究顯示,仍有近半數學生仍然對專設地址不熟悉,可見高校在設有專業性心理咨詢中心后,除了通過師生傳播途徑,還應加大在學生之間的宣傳。
除了通過課堂、校報等傳統途徑,還應順應時代,應用大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引導。現在涌現出來的各種新媒體,包括微博、微信、貼吧等網絡媒體,都廣泛地影響著當代高校學生心理、思想。
3.4開展各項促進心理健康的實踐活動
實踐是最好的老師。高校學生社會閱歷尚缺,面對較復雜的問題,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往往導致了悲劇的發生。在山東一女大學生學費被騙后,抑郁而導致心臟驟停死亡的案例中,可見實踐經驗對心理健康影響意義重大。
開展各種有關心理健康的實踐活動,為高校學生建立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態創造良好的外在條件。讓大學生們在參與集體活動的過程中, 開拓視野,放松心態,逐步培養心理調適能力,塑造端正的人生觀、價值觀。全面提高大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增進同學間的團結合作, 發揮實踐活動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
3.5建立“三位一體”完整心理健康管理模式
大學是學生校園生活的大環境,學院是相對較小的活動集體,而班級是個體校園活動的最小組織。由學校心理咨詢中心、院系老師輔導員、班級心理委員分別代表這三個集體,對高校學生個體進行三層心理健康管理模式。在此基礎上,可拓展聯系學生家庭、寢室舍友等,建立更加完整的干預體系。這種三位一體的模式既發揮了學校專業心理健康管理的宏觀調控作用,又自上而下地針對性地涵蓋到了每一位高校學生,實現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性。
參考文獻:
[1]朱櫻瓊.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的分析與教育[D]. 江西師范大學,2006
[2]錢淑群.當代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思考與探索[N]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7-12-06(24).
[3]白劍波.影響獨生子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成因及對策[J].,中醫教育ECM,2003 ( 3) : 2
[4]劉冬梅.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分析[J].商,2013,(6):346
[5]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教育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0,(6):67 68
[6]包燕.教育心理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7]張曉波.關于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建設的思考[N]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1-1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