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是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這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因此,在新的歷史環境下要傳承我國的多元文化就必須加強多元文化的教育,從幼兒的文化教育開始。
關鍵詞:多元文化教育;少數民族;幼兒教育
一、關于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化教育的定義,理解的角度不同,意義也有所不同,有人認為多元化教育是充分尊重各種不同文化,在此基礎上根據集團平等原則,實現對不同文化集團之間的相互理解,有目的性和有計劃性的實施平等的“異文化的教育”。還有的人指出,多元化教育是充分尊重世界的多樣性觀點,意識到社會之間存在的不平等現象,并通過制定相關的教育政策、課程和教育活動等方式,鼓勵學生取得更高的學業成就。
蘇德指出,多元化教育指的是在一個多民族國家中,無論是主體民族還是少數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的文化,這些文化實現相互的吸收和借鑒,并吸納世界上其他優秀文化,少數民族除了要發揚和傳承本民族文化,同時還有異物傳承和發揚本國主體民族優秀文化。從前文中的解釋可以看出,多元化教育除了要求尊重主流文化,同時還要對非主流文化提供尊重,要充分尊重主導群體和費主導群體。多元化教育是為所有學生提供充足的尊重。通過無偏見的教學和多元化課程,是學生可以了解到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各民族做出的巨大貢獻,形成多元化文化的交流。
多元文化教育主要是為了達成以下幾個目標:首先,在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讓少數民族認識到自己民族文化的價值,把少數民族優秀的文化傳承發展下去;其次,加強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合作,促進我國整體文化的繁榮發展。第三,提高我國民族地區學生的文化素養,提高他們學習民族文化的積極性與自覺性。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數民族幼兒教育策略
(一)為少數民族幼兒提供平等和公平的教育
首先,加強少數民族地區幼兒園的建設,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幼兒園建設,確保多元文化教育的硬件基礎。由于我國西部地區比較落后,其多元文化教育業比較落后,以西部少數民族為主,很多幼兒園開展教育采取的本地的語言,都不用普通話,這影響到少數民族地區多元文化教育的實施。
其次,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幼兒教育編制合理的教材,最好是采取雙語教育的方法,這樣學生不僅學習到了本民族的文化特征與語言,而且對其他民族的語言也比較熟悉,這對多元民族文化教育的實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材的編寫能夠直觀的反映不同地區之間的文化差異與特征,學生通過教材更加能夠認識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
最后,為少數民族地區培養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多元文化教育需要教師具有豐富的知識文化水平。如果教師的文化水平不高,則無法順利實施多元民族文化教育。所以,提高教師的文化知識修養是多元文化教育實施的基礎。
(二)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構建少數民族幼兒園課程
首先,學好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華民族的國家文化,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階段中逐漸演變形成的,是在中華民族各個民族文化在不斷碰撞發展中形成的,是一種多元化的文化,具有中國特色。作為炎黃子孫,少數民族的幼兒也需要不斷繼承和發張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促進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發展。
其次,學好少數民族本民族的文化。我國是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與語言文字。這些都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少數民族文化也是在我國歷史文化長河中發展起來的,少數民族文化具有地方特色與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是少數民族歷史發展的見證。作為少數民族的幼兒教育有義務傳承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將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傳承下去,這也是少數民族必須要接觸和使用的文化,只有充分熟悉本民族的文化,才能夠在此基礎上實現進一步發揚和傳承。
再次,現代的科學文化教育。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現代科學技術能夠更好的為傳承民族文化服務。特別是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科學技術相對不夠發達,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的現代科技文化發展對傳承民族文化發展意義重大。他們同樣也承擔著發展本民族文化和振興中華民族教育的重責大任,因此他們也需要學習先進的文化知識和先進的科學技術。
最后,西方文化教育,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民族文化,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推動作用也是非常明顯的。但是,我國學生僅僅學習本國的民族文化還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加強西方文化的學習與教育。西方國家的文化建設要優于我國,我國學生加強西方國家的文化教育能夠然學生看到兩國文化教育的差別,吸取西方國家中先進的文化為我國所用,豐富我國的民族文化內涵。
(三)注意差異,因材施教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民族生活方式不同其教育方式也不同,要加強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幼兒園民族文化教育就要尊重不同民族地區的生活習慣、風俗人情以及文化差異。所以,尊重幼兒之間存在的差異,有針對性的引導幼兒學習,通過不同的學習方法讓幼兒明白不同的民族文化存在不同的差異,這樣才能夠提高幼兒的學習能力。比如手工課程具有很強的綜合性,涉及到繪畫、雕刻、剪紙等各方面知識,此外,還可以學習到色彩、圖案等美術相關知識。在制作材料方面也有多種多樣的材料,包括紙、泥、繩等,因此具有豐富的教學內容,課程安排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難易程度,在制作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材料的材質和性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動腦能力和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以及審美能力,最終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但是不同民族的手工材料也是有所區別的,在日常生活中也讓幼兒明白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的差異性,比如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等等。而且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個性,可以引導學生對不同美的事物進行觀察,美的表現方式有很多種,包括對稱、不對稱和協調以及尖銳等,作品的美最重要的是體現在內涵方面,要注意引導學生自己做出審美判斷。通過對不同民族美的事物進行觀察,不僅通過美的事物體現出了少數民族的文化特征,而且加深了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認識與理解,加強了幼兒民族文化的教育。
參考文獻:
[1]蔣煜.淺議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5(1)
[2]劉景容.如何在幼兒園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4(5).
作者簡介:竺艷梅(1987.10.02)女,苗族,貴州省凱里市三棵樹鎮中心幼兒園, 幼兒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