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立足于筆者長期的幼兒語言教學活動的實戰經驗,嘗試提出六大改善幼兒語言老師的教學能力的策略,分別是加強語言表現力和感染力,抓住適當的提問時機,提升老師的教學智慧,培養兒童口語化的能力,豐富老師的語言教學活動的理論知識,以及加強老師創設語言環境的能力。
關鍵詞:提問時機;兒童口語化;創設語言環境
0.引言
在幼兒語言教育領域普遍達成一個共識,即,在眾多影響語言教學活動的因素中,老師是首當其沖的因素,并且具有絕對的壓倒性的地位的因素。筆者就幼兒園語言活動老師需要增強的教學能力,在下面的段落分6部分闡述。
1.加強語言的表現力與感染力
結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幼兒教師的語言在整個語言教育活動中,是否能夠好聽,生動,具有較強的表現力,直接影響到幼兒的注意力。因為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才能讓天性喜歡變化的幼兒提起興趣來聽講。
老師要讓自己的語言生動、有趣、好聽,首先要自身通過閱讀語言學理論書籍,理解并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其次,老師要不斷的豐富自身的藝術修養,多閱讀言辭優美的雜志;最后,老師通過多朗誦多聯系,調整自身的發音,慢慢的就能有一個生動、有趣、富有吸引力的“好嗓子”了。
2.抓住提問的時機,多提開放性問題
在幼兒語言教學活動中,老師如何恰當并且準確的提問,不僅反映老師教學能力的高低,同時也對活動順利實施具有關鍵影響作用。以下筆者就老師提問的幾個關鍵時機,結合實例,作出解釋:
①在活動開始時。
在活動的開篇,老師的提問具有一定的提醒作用,讓幼兒在面對新知識的時候有一定的準備。
如在兒歌《你是誰》中,老師通過提問“你是誰?你會什么?你喜歡什么?”,緊接著老師就通過音樂旋律,引入這首兒歌,既能讓幼兒直觀的感受要學習的語言知識,又引起他們的思索。
②幼兒注意力分散時。
老師必須正視幼兒的注意力持續的時間一般不長,當其出現注意力分散,老師可通過適當提出有趣的跟活動主題相關的問題,保持住幼兒的注意力,并引導其進入下一個活動環節。
③幼兒開始聯想和想象時。
老師在語言教育活動中,可根據幼兒經驗的特征,設置巧妙的開放性的問題,誘發其展開想象的翅膀,輔助其理解故事,并且將故事體驗轉化為自身的經驗。
如:《飛呀飛》故事中,當講到小羊和河馬也想飛上天空時,老師除了提問“小羊和河馬會用怎樣的辦法飛起來?”外,還可以引導幼兒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問“我們自己要怎么飛上天呢?”
④幼兒遇到問題時。
當幼兒在故事探索中遇到疑問,老師需要適時引導,不是告訴幼兒某些確定的答案,而是輔助支持他們,自己去挖掘答案。
例如,在《大灰狼與克隆機》故事中,很多幼兒問:克隆機能克隆出這么多東西,是怎么做成的呢?真的有嗎?哪里可以買到呢?老師在這里就可以對這個問題進行確認和補充:“你覺得它是怎么做成的?“你會用”如果你也有一個克隆機,你要拿來克隆什么呢?”
老師在語言教學活動中的提問,要注重層次性,由淺入深,層層推進,把控好難易程度,要與幼兒本身的年齡的接受能力為宜。若是提出一些超出幼兒年齡接受能力,難懂的問題,幼兒一聽就迷糊了,尤其是抽象的問題,不便于幼兒回答。這樣也影響到提問題環節的教學質量。
3.提升幼兒教師自身的教育智慧
由于幼兒教育活動本身具有一種未知和變化的因素,所以幼兒教師為做好相關工作,必須提升自身的教育智慧。首先,老師需要知識面要足夠廣,幼兒語言教育活動,客觀上要求老師,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還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
其次,在幼兒園的班級里,老師要培養既兼顧幼兒機體,也關注個別幼兒的特殊需要,做到因材施教。再次,老師要多見識外面的世界。
4.培養幼兒教師使用兒童化語言的能力
由于老師面對的是幼兒,幼兒使用的是兒童口語,老師為了更好地與他們交流,可通過不斷的模仿,讓自身的教學語言逐漸的兒童口語化。
首先,老師必須通過系統學習兒童心理與語言學的相關知識,從而深入理解兒童的心理特征和語言習慣,從而掌握兒童化口語的特點。
其次,老師可以通過空余時間多渠道地多角度感知兒童化口語,轉化成自身的語言能力。
“老師口語”對于老師而言,是一種職業化的口語。也可以說兒童化口語,是建立在“老師口語”的基礎上的。所以老師首要鍛煉好“老師口語”,但這需要長期的積累過程。剛步入工作崗位不久的老師,要多多和幼兒們一起交流、游戲,從真實的場景去感知兒童化口語,也可以在本園內多向有經驗的老教師請教,同時注意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有意識地去收集幼兒的語言片段,內化成自己與幼兒交流的能力。
5.豐富幼兒教師關于語言教育活動的知識與理論
由于幼兒語言教學活動具有自身的知識體系,老師對此具有一定的認識和積累是十分必要的。老師可通過自學方式,筆者提供一下具體方法:大量閱讀相關的幼兒語言教育的國內外文獻,了解業界最新的方法和理論;其次,多參加培訓和觀摩,通過參觀其他幼兒園聽別的老師的公開課或者網絡課堂觀摩優秀的幼兒語言教學案例,從中汲取適合自身的方法,并在實踐中進行操作;再次,老師要善于在每節教學活動后進行反思,發現其中的問題,以便于在下一次活動中有意識的進行改正;最后,多與其他老師進行交流,通過參與本園組織的集體備課以及隨機聽課評課等活動,與同事、相關專家交流自己的疑惑和遇到的問題,并且通過參加相關的研討,促進自身的成長。
6.加強幼兒教師創設語言環境的能力
語言環境是幼兒語言能力獲得發展的重要的因素,老師可通過在語言教學活動課堂上,有意識地創設一個開放、自由、寬松的環境,盡可能地與幼兒日常生活環境貼近,讓幼兒心理上有種熟悉感,而且感覺舒適放松。這些需要老師在日常生活中培養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并且通過每一次的語言教學活動進行不斷改善。從而加強老師創設語言環境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劉蘭.芻議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4(03)
[2]苗芳芳,李珊澤.兒歌與幼兒語言教育[J].語文建設,2013(11)
作者簡介:蘇立雄(1971.1)女,廣東省肇慶市直屬機關第二幼兒園,大專,幼兒園一線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