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丹
針尖與麥芒的故事相信大家一定都聽過吧,今天我也來講一個真實的發(fā)生在我們班級里的故事。
記得在去年運動會的時候,正當全班同學都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時,一個小小的不和諧的“音符”出現了。有一個同學大聲喊:“老師,小琪哭了!”我尋聲望去,正看見小琪在抹眼淚。“你怎么了?”我走到她身邊關切地問。小琪搖搖頭,一雙充滿委屈的大眼睛看著我。我急了,追問道:“是誰欺負你了嗎?快告訴老師。”小琪這才哽咽著說:“麗麗挑本,本來曉彤發(fā)她的日記本她嫌不好看就換了,然后曉彤就把本給我了。”我一聽就這么點小事呀,就對小琪說:“就一個圖案有什么大不了,拿哪個不都一樣嗎?你有大樣,就拿這個吧。”我想這件事就解決了,因為小琪是個聽話的孩子,我說的話她一定會聽。可她居然不服氣地反駁我:“別人都是小彤發(fā)本,就麗麗自己去挑。”我一聽明白了,看來小琪不單是為本子的圖案,而是生氣麗麗挑本。小琪是單親家庭的孩子,性格內向、敏感,總會因為一點小事覺得別人瞧不起她、對她不公平,我想這件事得好好處理,不然會傷到她脆弱的心靈。
我把麗麗和小彤都叫了過來,仔細地了解情況,結果卻和小琪說的不一樣,小彤說她只是隨意拿一個本給麗麗,并沒讓麗麗挑,而麗麗也說自己沒有挑本,是小彤發(fā)給她的。可小琪堅持說是麗麗跑過去自己拿的。我一看這種情況就轉而說服麗麗,心想只要有一個人做出讓步這件事就解決了,何必大動干戈?但麗麗也是單親家庭的孩子,而且她家里的環(huán)境相當復雜,導致這個孩子的個性出奇的強,而且行為習慣特別差,總是做出與常人不同的事情來,但也是個“順毛驢”,心情好的時候也挺聽話。今天在比賽中她得了個一等獎心情挺好的,也許就能同意呢。但事實并非我愿,麗麗說自己沒挑本,不肯與小琪交換。我看這事也不太好處理就把兩個本子都沒收了,等運動會結束回教室再做處理吧。
運動會結束了,同學們興高采烈地回到教室,而我卻心事重重,想著應該怎樣來處理這件事。我再一次把小琪和麗麗叫到身邊來,語重心長地說:“你看,因為你們倆的默契配合才能在穿衣服比賽中取得勝利,可見你們之間的友誼是多么深厚啊,就一個小小的本子,誰拿哪個還不一樣啊,老師看你倆誰最懂事,謙讓一下對方,把這件事圓滿的解決了。”我心想孩子們都喜歡老師的稱贊,這下肯定會有人主動讓步了,可我又一次失望了,這倆孩子都低著頭,一聲不吱,誰都不肯讓步。這沉默讓我覺得有些無助。我又想到了全班同學,也許同伴們的話會更有說服力呢?我讓她們回到座位,然后讓教室里的孩子們都安靜了,我說:“剛才在運動會的時候發(fā)生了一件事,老師也不知道該怎么辦了,你們能給我出出主意嗎?”我的話音未落,教室里又沸騰起來,我班的孩子都是熱心腸,特別愛助人為樂,一聽到老師有了困難自然都愿意幫忙了。我把剛才發(fā)生的事情講了一遍,但并沒有說當事人的名字。同學們開始了熱烈的討論,有的說“要是我,我會把本子讓那個同學挑,就一個圖案唄,沒什么大不了的,不能傷了同學的友情。”也有的說“讓她們剪刀、石頭、布,誰贏了就聽誰的。”還有的說“讓她們閉著眼睛拿,拿到哪本就是哪本。”聽著同學們千奇百怪的想法,我的心里也透了亮,這么多種解決的方法總有一種適合她們吧。我用詢問的目光向她倆望去,但卻沒有迎上一個我期待的目光。我只好開口問了:“小琪,你有什么想法,覺得這件事怎么辦好?能謙讓一下嗎?”她抬起頭看著我,想說什么卻欲言又止,我知道她是哪種方案也不同意,還是想要回那個她認準的日記本。再看看麗麗,更是一副我沒錯、我不換本的架勢。我也生氣了,氣這兩個孩子的氣量怎么如此之小,也氣自己怎么連這么一點小小的紛爭都處理不好。我嚴厲地說:“如果你們倆都想不出解決的辦法,這兩個本子我就沒收了。”我本想嚇嚇她們,要是有一個服軟的,這事也就解決了,雖然這不是什么好辦法,但下下之策也能夠解決問題啊。讓我吃驚地是,她倆居然寧可把本子交給我也不愿意高姿態(tài)的謙讓一下同學。我似乎意識到了這兩個孩子根本不是為了一個本子在爭,她們也許都在爭一口氣,或是爭老師對她們的愛吧。那兩個“惹禍”的日記本在我的桌子上躺了一個多月,我是多么希望突然有一天,她們兩個一起或是其中的任何一個來到我的面前,主動提出讓步,謙讓他人,好讓這件事能有個結果。但不知是她們還在爭什么或是早已忘了這件事,一直都沒有人來找我。期末獎勵孩子的時候,我把這兩個本子做為獎品發(fā)給了她們倆,她們接過本子的時候都很高興,誰都忘了當初自己執(zhí)意要的那個本子是什么樣的了。
就這么一件在大人眼里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在孩子們的心中卻是那樣的重要,這兩個小小的日記本困擾了我差不多一個學期的時間,雖然最終它們都到了自己主人的手中,但給予的方法卻并非我愿。從處理這件事的過程中,我心靈深處的某個地方隱隱作痛,反思自己在處理的過程中是否有不妥的地方,似乎沒有呀,可為什么會造成這種局面呢?我認真地分析了這兩個孩子的家庭及性格,希望從中能有所發(fā)現。這兩個孩子都是單親家庭,其中小琪是一年級下學期的時候父母離異,她跟媽媽生活。自從她的家庭破裂后,她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以前的她活潑開朗,心中的她呢?有些自閉與膽小,總會因為一些小事與同學爭吵,一個人躲在角落里哭泣,會因為批作業(yè)時老師先給其他同學批而生氣。麗麗呢,從小就父母離異,而且父母的關系部好,孩子夾在父母中間生活。一年級的時候經常出現晚上放學無人來接的情況,問孩子,她自己都說不出晚上誰來接她。我給麗麗的爸爸打電話,爸爸說姥姥來接,給姥姥打電話,姥姥又說爸爸接。試想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像皮球一樣被踢來踢去,她幼小的心靈怎么能不受傷害呢?試問在一個缺乏父母關愛的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孩子又怎么會懂得去愛別人、關心別人、謙讓別人呢?現在,單親家庭的孩子越來越多,做為教師的我無力去改變這種現象,我只能從自身做起,營造一個充滿愛的班級環(huán)境,讓這些渴望愛與關愛的孩子在班級中找到一絲溫暖。但這段時間是漫長的,過程是艱難的,我會盡我所能去做,盡管在很多時候我感到了力不從心,但我不會放棄,會在失敗中吸取經驗,會從他人身上學習經驗,也會到書籍中去找尋經驗,希望通過我的努力,會讓這些“針尖”、“麥芒”少一些“鋒芒”,多一些“柔和”,早日融入到班級大家庭之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