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
摘要:分析流動博物館的教學形式進入到校園教育的意義,并從幾個方面著手,探討其有效措施。
關鍵詞:流動博物館;校園;名片
博物館,不僅僅是一座歷史的展廳,更是一座歷史的學校。一個民族要有更美好的未來,就不能忘記歷史。一座城市的文明標志,就是人與歷史的融合,那不僅是文物的展出,更是人的參與、對歷史的了解與關注,并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近年來,博物館的教育作用逐漸成為社會熱點,受到公眾的重視、博物館通過詮釋和傳播文物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以傳承民族文化,是博物館的教育核心使命。目前,博物館界傳播博物館文化,履行社會教育職責的主流的途徑是基于博物館展廳實體的陳列與展覽,以及基于互聯網的數字博物館等信息化展示手段。
一、流動博物館的教學形式進入到校園教育的意義
博物館作為有效教學的重點場所,在宣傳教育孩子的時候需要從學生的教學實際出發,重點提高學生的業務水平,讓博物館形象在學生心目中變得更加具有親和力和貼近群眾,真正服務于學生的學習成績進步以及綜合能力提高。
引進博物館教育進入到校園之中可以重點提高學生的愛國宣傳教育,將博物館作為愛國教育的手段,帶領學生體會我國傳承的民族精神,發揚學生身上肩負的社會責任,尤其是中學生作為最佳的愛國教育階段,改變傳統的愛國教育模式,讓中學生接受愛國教育的形勢更加豐富多彩,讓中學生的學習感悟不斷加深。
充分發揮博物館教育自主互動、直觀形象、鮮活生動、寓教于樂、開闊視野的“第二課堂”功能,充分利用博物館集專業性和觀賞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學術性和參與性于一體的立體化教育模式,讓學生通過觀察、聽講、觸摸和操作并用的方式,完成整個認知過程,讓書本的知識真正“活起來”,讓博物館“第二課堂”與學校教育相輔相成、交相輝映。
沈陽市文廣局與市教育局聯合推出了“流動博物館進校園、進鄉村”活動。2015年組織遼寧省博物館、沈陽故宮博物院、張氏帥府博物館、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新樂遺址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聯合將藝術課堂、文博展覽送進了沈陽市沈河區朝陽一校、文化路小學、市實驗小學、二經二校、文藝二校等多所集團小學,送進了新民市張家屯鎮、后大河泡村、法庫縣孟家鎮政府、東湖社區等鄉鎮鄉村。2016年活動繼續走進寧山路小學、童暉小學、沈陽市旅游學校。50余名省、市文博工作者突破以往傳統展板模式,運用形式新穎、手段先進的全景漫游系統和PPT演示與現場講解互動相結合的形式,將流動展覽、藝術課堂送進了市內多所學校和廣大農村,使學生、農民足不出戶便可享受文博精神大餐。
今年為了積極參與全市“弘揚雷鋒精神,共建幸福沈陽”行動,組織開展“流動博物館聯合走進城鄉校園”活動,致力于打通博物館服務城鄉學校的最后一公里,助力全市文化文博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沈陽市文廣局、沈陽市教育局組織沈陽故宮博物院、張氏帥府博物館、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二戰盟軍戰俘營陳列館、東北陸軍講武堂陳列館等文博單位深入康平、法庫、新民市等鄉鎮學校,為師生們送來精彩紛呈的展覽和形象生動的講解。送展活動受到鄉鎮學校全體師生的熱烈歡迎。在聚精會神觀展、認真聆聽講解、熱情踴躍參與后,同學們紛紛表達了期待更多博物館走進鄉村、走進學校、走進課堂的熱切心情,他們盼望著博物館里更多“活起來”的文物藏品、人物故事走進他們的世界。
二、流動博物館教育形勢進校園的措施
在中小學內開展流動博物館進校園的教育行為需要重點考慮現實中需要考慮的一些實際問題,從中小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流動博物館的教學形式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何調動中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需要重點思考的。中小學校在使用流動博物館的教學措施的時候需要思考如何在課堂上寓教于樂,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宣傳教育的職能,講解員在傳播歷史知識的時候需要重點思考如何打破學生思維中固定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中小學生在一個更好地氛圍內感受歷史文化知識的魅力以及學習的樂趣,進而培養中小學生的愛國情懷,讓學校的中小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生活的這座城市的地區文化特色、城市歷史背景。
講解員在布置流動博物館的時候,可以制作精美生動的演示文稿插入一些優美的音樂、視頻等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對于所講解的內容有更加深刻的認知,在流動博物館講解活動中,學生的互動以及提問可以更加活躍些,講解員對于學生存在的問題可以及時解答,增強互動環節,讓學生在流動博物館的主題下發散思維,感受另類流動博物館講解模式帶來的全新校園學習體驗。 流動博物館講解活動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在現有的講解模式下,講解員設計流動博物館內容的時候可以按照既定的節日展開,突出節日的由來以及產生的文化背景,講解員在設計流動博物館的時候制作的演示文稿可以采用鮮艷顏色的圖案,生動有趣的畫作,在內容編排上融入需要學生掌握的相關知識,適當地加入一些動畫效果,讓學生在觀賞演示文稿的時候更容易感受到知識的重點。講解員在制作流動博物館的相關內容時,還可以插入音樂以及視頻,貼合知識的內容,對音樂以及視頻進行精心的制作,讓學生從多個角度認識知識,感悟知識以及加深對于知識的印象。插入視頻以及音樂讓流動博物館的趣味性大大增強,寓教于樂,豐富中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其擺脫傳統刻板的學習方式,借助更多的方式展開自我的知識學習。以沈陽故宮博物院為例,在六一兒童節的時候,講解員可以滿族舞蹈的形式,將滿族服飾、滿族舞蹈、滿族文化等幾個角度展開,設定流動博物館的主題為“格格跳舞那些事兒“,介紹滿族的旗頭、旗鞋、旗袍、配飾,重點介紹這些服飾、配飾的材質,使用方法,穿戴等級,通過學生親身體驗穿戴、走路到跳舞,延伸到背后濃濃的滿族歷史文化深入細致地理解,帶領學生在參與、實踐、學習中深入地探究這些流動博物館送展覽活動的主題,在課堂上與學生積極互動,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流動博物館的主題之中。endprint
其次,在中小學課堂上創辦流動博物館的教學模式。最主要的是將所有的學生都納入到既定的課堂氛圍內,譬如每周三或周五下午以“社團活動”” “興趣小組”的形式,讓流動博物館成為常設課,增加博物館校園教學的延續性,帶領學生從既定的文化氛圍內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吸收重點喜愛的博物館知識。為此,在流動博物館的“社團活動”教學模式創辦中,講解員要積極與學生進行互動,關注學生的課堂學習感受,增強學生對于流動博物館的喜愛之情。講解員在流動博物館的活動之中可以將全班的學生分為五人到十人的小組,每一個“社團”小組選出一名小組長當做負責人,帶領學生對流動博物館的內容進行探究,關注流動博物館的主題,必要的時候可以在學生群體之中設計互動的獎勵機制,從而在“社團活動”之中形成良好的競爭機制,鼓勵所有的社團同學積極融入到流動博物館送興趣活動之中。以沈陽故宮博物院為例,可以將博物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效融合,將有關“滿族傳統剪紙以及手工藝作品”的流動博物館主題活動植入“社團活動”中,分析滿族傳統剪紙文化以及手工藝文化的悠久歷史,帶領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協同合作共同完成一件手工藝作品,例如窗花或者是紙質的傳統燈籠,在同一個社團學習小組內,不同的學生負責不一樣的工藝步驟,例如一名學生在燈籠上繪制圖案,另一名學生粘貼剪紙,另一名學生制作燈籠的輪廓框架等等,社團學習小組內的成員協同合作,共同學習流動博物館活動主題內涉及到剪紙民俗等相關知識,領會滿族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在親身體驗動手能力的的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通過社團實踐、動手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既鍛煉培養了學生自身的特長,又優化美好了學生的學習體驗。
再次,借助流動博物館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知識的學習之中。例如:講解員可以組織學生制作答題卡,邀請學生在自己的答案上別有新意的回答問題,不要恪守傳統模式的標準答案,鼓勵學生通過流動博物館學習內容進行思維發散,發揮自己的學習特長,必要的時候,講解員可以給予學生充分自主的權限探索全新的知識。以沈陽故宮博物院為例,講解員可以帶領學生探究沈陽故宮大政殿的設計元素,深入理解其設計是否合理;帶領學生探究八旗的清初建筑上的裝飾作用、八角重檐攢尖式建筑的意義、相輪火焰珠寶瓶的設計、八位蒙古族力士牽引的八跟鐵鏈、屋脊上的各種造型生動的小獸背后的故事、沒有一根釘子的建筑奇跡等等。舉辦這些看似小眾卻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流動博物館創新活動會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切入到文化知識的學習之中,比起以往墨守成規的學習方式,流動博物館的教學模式更活潑、更多元、讓學生的學習更加的自助,學習的形式更加有趣。在這樣各有所長也自由的學習氛圍內,學生對于流動博物館送展活動的參與度也十分積極,對于生活中不經意的知識點也會更加的關注,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改變了學生傳統的學習形式,使中小學生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
最后,拓展教育內容,將流動博物館的內容結合到中小學學校日常教學課堂之中。學校作為教育的載體,也是支持教師教育工作的最強的堡壘,教師在教導學生的時候需要得到學校的支持,在辦流動博物館的時候尤為如此,流動博物館所需要的材料以及教學形式都是需要學校重點支持以及認可的。例如:在學校日常教育課堂之中,美術課中的有關內容可以與流動博物館字畫教學相結合的形式進行。班會內容教師可以舉辦“走進博物館”的主題活動,讓學生自主地探究學習材料,組織整理成報告在學生之中分享,為了豐富學生的體驗,帶領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當地的歷史文化知識,教師可以在學校允許的情況下帶領學生真正地走進這些博物館、藝術館、紀念館等,讓學生對當地的歷史遺跡、遺物有更多角度地感官認知以及解讀。流動博物館教育還可以在學校選拔熱愛博物館事業、喜歡歷史文化知識,有宣傳講解意愿或特長的中小學生,培養“在校小小講解員”,對講解表現突出、特別優秀的“在校小小講解員”可以吸收到相應的博物館轉正成為博物館“小小志愿者”公益服務隊伍中,從而讓中小學生對于文化知識的學習有更深入地認知,也讓博物館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廣闊的平臺、讓學生們在受教育的同時也體會講解員公益服務、在社會公益事業的在潮中不斷豐富歷史知識,開闊眼界、豐富閱歷,讓學生將書本上所學到的知識與社會實踐密切地聯系在一起。
三、流動博物館教學模式設計時需要遵守的事宜
在學校內組織開展流動博物館的教學形式對于教師、學校以及學生的考驗都是比較多的,那么在確定如何進行流動博物館教育模式的時候應當注意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首先,流動博物館的教學形式是否要在傳統教學形式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目前根據鄉村的硬件設施分別準備了流動展板跟PPT兩種形式。在展板的設計上,為了創造提高中小學生的美術素質,流動博物館設計的時候需要考慮中小學生的美術藝術綜合素質,對流動博物館的受眾性進行考慮,對中學生的美術學科學習興趣、對于美術展品是否熟悉等問題在學生群體中進行調查,進而對流動博物館展板、PPT教學模式進行針對性設計和完善。
其次,在進行流動博物館教育設計的時候,各博物館講解員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對學生是否喜歡參加流動博物館送展活動,是否從中有所獲益,是否真正提高了自己對博物館的認識等結果進行深入地了解,探究每次流動博物館的活動是否得到了學生的認可,從而不斷的總結經驗,更新講解內容、創新展覽、展示方式,讓流動博物館真正走進學生們的世界。
最后,在設計流動博物館的教育模式的時候,講解員要注意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在設計流動博物館教學模式的時候,講解員應當將學生放在活動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一系列的參觀、視頻學習以及體驗對遺址類、歷史類、藝術類博物館的文化知識有特殊的認知以及產生能繼續學習的興趣,講解員可以通過流動博物館活動的互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消化知識內涵,做好知識反饋,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中小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有自主意識,為其今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總結
流動博物館進校園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很大的幫助,以往流動博物館都是各博物館獨自送展到每一所校園,通過全市整合多家博物館聯合送展的新形式,一方面節省了交通、人力等費用,另一方面受眾群體汲取各類博物館、藝術館的內容更加全面。在引進流動博物館進校園的過程中,用全新的思路打開學生的學習思路,讓學生對于知識的實踐應用意義有更多的認識,讓中小學生的學習更加貼近群眾、貼近現實,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糾正傳統教學模式給學生帶來的不良學習習慣,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讓流動博物館走進校園的同時,也讓更多的學生在節假日期間帶上自己的爸爸媽媽走進博物館,讓博物館的“第二課堂”教育真正地發掘學生的潛力,使學生們愛上博物館、更愛自己的家鄉。
參考文獻:
[1]項羽, 趙丹丹.淺談如何做好"流動博物館"走進校園[J].科技展望, 2015, 25(11).
[2]付明.讓歷史走進校園--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同博物館教育資源的結合與應用[C]// 中國博物館學會紀念館專業委員會第三次年會暨城市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論壇.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