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孝民
摘要:雜技作為我國一項古老有悠久的文化藝術項目,經歷了民族文化的變遷和演變。包含了深刻的歷史文化內容。隨著市場化的發展,商業的不斷推進,以雜技為代表的一類文化產業項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沖擊。這些民族文化產業項目似乎難以繼續下去,對于熱愛雜技的人們無疑不是一件好事。雜技如何才能走出困境,本文認為只有堅持走市場化道路,做好雜技的市場營銷,才能在未來走出一篇新天地。本文就此展開討論。
關鍵詞:雜技;困境;市場化;市場營銷
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成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主流,市場化和商業化的繁榮發展對固有的傳統文化項目造成了不小的挑戰和困境。雜技,相聲,曲藝等藝術形式都面臨者或多或少的困境,長期以來一直都是人們思考的話題和熱烈討論的課題。雜技藝術究竟該如何發展,目前來看,走市場化的道路,是唯一的選擇。21世紀以來,我國雜技開始陸續嘗試市場化化戰略,目前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市場化的深度和廣度仍然不足,這是我們應該關注的話題。要想繼續向前邁進,就必須繼續市場深化,做好市場營銷戰略準備,這樣才能在未來具有競爭力,具有生命力。
一、淺析我國雜技發展面臨的困境
1、缺乏相應人才、市場意識淡薄
中國雜技是一項古老的民間藝術,它扎根于民間,為民間服務,這是由于這個特點,導致雜技始終缺乏系統的科學體系,主要體現在人才的培養上面。傳統雜技是師傅帶徒弟,在技藝傳授上面采用口傳心授的方式,這是由歷史環境決定的。進入現代以來,由于雜技人才培養體系的缺失,加之市場化的繁榮發展,既具有雜技能力,又具備市場營銷能力的雜技人才可謂鳳毛麟角。這直接造成了雜技表演的困境[1]。
新中國成立后,雜技團體屬于國家編制,經費由國家承擔,這也間接地造成雜技的綜合人才匱乏,目前大多數雜技團體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遠遠比不如其他類型的藝術團體。現代經營意識淡薄,管理能力差,市場觀念不足,嚴重影響了雜技的未來發展。所以說,缺乏相應人才,市場意識淡薄,是我國雜技目前面臨的困境之一。
2、節目沒有創新、脫離現實需求
目前我國雜技節目大多是沿用的傳統套路,節目都是舊節目,最多進行了改編和翻新,但總體還是創新不夠,新節目不足,有的團體即便有所創新,也是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要求,脫離了現實需求。現代文化市場競爭激烈,好的文化產品都需要商業環境的扶持,雜技也是如此,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就很難在商業市場環境里長足發展[2]。
另外,任何文化藝術的生命力都要扎根于人們內心的精神需求,現代人的精神需求較之以往發生了很大改變,因此,雜技節目也要注重緊貼現實需求,真正符合現代人的內心所想,這樣才能具有生命力,具有市場前景。
二、如何做好市場化營銷
市場化營銷對于現代雜技的生存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總的來說,要從人才的培養、市場意識的培養、節目的創新幾點入手。
1、培養營銷人才、建立市場化經營理念
建立專業的雜技學校,在課程設置當中加入營銷課程,讓學生在學習雜技技藝的同時,有意識有步驟的建立營銷觀念,掌握營銷知識。
國家應該鼓勵雜技團體自主謀生,進行市場化改革,在政策上面予以扶持即可,讓雜技團體真正地走向市場,接受市場的考驗和洗禮[3],不斷錘煉自己,逐漸自主成長。
2、重視節目創新、貼近現實需求
沒有創新,就沒有生命力。現代社會充滿競爭,雜技也是如此。如果沒有好的創新節目和觀念,很快就會被淘汰。
有關部門要加強文化資源的整合力度,鼓勵創新,調整創新模式和結構,讓雜技產業實現良性循環。安徽的某個雜技團就是如此,在和當地的影視公司合作后,推出了一系列動漫雜技產品,捕獲了許多年輕人的興趣,抓住了現代人的現實需求,節目既有創新,又輕松活潑,很快就取得了一定的市場份額,充滿了競爭力。
另外,挖掘雜技產品的深度,注重延伸性。雜技產品可以向其他產業進行借鑒[4],比如魔術、游戲等產業,加快產品的研發,推出系列產品,建立體驗場所,讓人們真正走進雜技,接觸到雜技,感受到雜技的魅力,通過主打產品和邊緣產品的不斷開發,讓雜技真正完成創新,滿足現實需求。
三、結語
綜上所述,雜技的未來發展和出路,要依靠市場化來完成,這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不斷的摸索實踐和科學的方式,才能讓雜技真正的做到與時俱進,符合市場規律。另外,隨著市場化的發展,雜技內容的提升也要遵循市場規律,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創新態度的改變,進一步為雜技表演能力的提升創造更多的空間。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雜技藝術集中體現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智慧,我們不應該讓雜技毀在當代,而是要讓其繼續保持頑強的生命力,發光發熱,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增添色彩,豐富老百姓的業余文化生活和精神享受。只有做到了真正的市場化發展,堅持市場營銷戰略,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和愿望。
參考文獻:
[1]邊發吉.雜技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陳潤華.雜技產業發展論壇:北京論壇集萃[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9;
[3]傅起鳳,傅騰龍.中國雜技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王銘銘:《文化變遷與現代性的思考》,《民俗研究》,1998年第1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