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炳輝
十八大以來,文化建設在各項工作中占據了很大的比例,2015年度國家文化支出2544.39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1.81%,并呈逐年遞增趨勢。文化建設過程中,農村文化現狀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農民文化生活日趨豐富,文化需求得到提升。但是,由于歷史原因,仍存在許多較為突出的問題,在農村基層組織尤為明顯,以富平縣劉集鎮街南村為例,讓我們來了解分析其現狀及文化建設當中存在的問題。
一、街南村基本信息
街南村在地域上屬富平縣劉集鎮管轄下的行政村,位于劉集鎮人民政府南鄰。全村共有384戶,總人口為1680人,其中勞動力為863人,貧困戶14戶,五保戶1戶。全村主要耕地面積為3268畝,農業主要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牧業主要以奶山羊養殖為主,共5個村民小組。黨員共有38名,其中男性偏多、年齡偏大,學歷偏低。
基礎設施上,街南村建有村委會辦公室1處,村民健身娛樂廣場1處,功能建設包括圖書室、辦公室、健身娛樂器材廣場等。
關于圖書室,共有各類藏書1296冊。其中,農業牧業類234冊,文學藝術類112冊,科普類342冊,其他(包含育兒、醫學、體育)類608冊。其中文藝類占到全部書籍的8%。所有書籍來源主要是縣級黨委組織部門和文化部門贈送。
健身娛樂器材,種類大致分為籃球架1對、籃球若干;普通廣場用建設器材10件;乒乓球桌案3套、乒乓球若干等。器材主要來源于體育或者福利彩票等各類協會和福利機構捐贈。
二、文化建設現狀及凸顯出來的問題
目前來看,街南村文化建設進程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暴露出的問題仍是主流,這些問題中,有硬件的,也有軟件的。大致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
幾年來,政府等相關部門陸續給縣、鄉(鎮)、行政村等各級文化站及人口密集區域配備了健身和娛樂設施,但是數量相對不足,種類長期得不到完善,覆蓋面不廣,覆蓋率不高,相當一部分文化站和活動中心缺少音響設備、圖書館等場館、設備及圖書資料,電子閱覽室等現代設施幾乎是零鋪設,僅僅圖書藏書量就有一個很大的缺口得不到填補。雖然各省、市、縣作家協會贈書成為農家書屋補充圖書的一個重要來源,為基層文化站、點配備了一定數量的文化類書籍,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圖書缺乏的難題,但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圖書來源問題。
(二)文化建設資金供給不足
文化建設過程中,沒有資金的供給,建設就無從談起。然而資金籌集方面難度相對較大,政府配套資金有一定缺口,缺口資金不易籌集,給農村文化基礎建設造成一定困難。另外,場地、健身娛樂設施缺乏維護資金,沒有任何制約措施和資金保障。除此之外,來自社會的捐贈也是一個資金來源途徑。但是,局限性就在于社會捐贈的不普遍性,絕大多數器材還是要自行解決費用問題,這就給村室建設帶來一定困難。
(三)文化人才隊伍建設薄弱
就目前情況看,各個文化機構文化人才數量較少,知識結構單一的現狀相對突出。現有人才中,除了專業技能相對單一的各個文化機構業務干部外,再就是農村活動積極分子,這兩類人員構成了農村文化的人才主體。另外,引進人才和招聘人才沒有做到制度留人,激勵措施不到位,致使文化人才隊伍遲遲不能正規化。
(四)文化交流過少
農村文藝團體之間相互交流較少,相互促進、互通有無的機會較少,村與村之間的聯歡較少,村級文藝團隊外出演出機會較少。另外節目單一、陳舊,缺乏活力,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化藝術就會逐漸褪色。長此以往,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興趣愛好的轉移,這種農村文藝活動也就逐漸被其他的娛樂方式所替代。因此,沒有交流,文化事業也就沒有生命力可言。
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分析
農村文化建設以來,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一是經濟發展較快,文化發展的速度跟不上經濟發展的步伐;二是文化建設時間短,各項文化建設工作相對滯后;三是服務對象數量龐大,文體設備覆蓋率低,且分布不均衡;四是人口素質相對較低,公共意識不強;五是各部門之間合作不協調,聯合工作效率不高;六是對人才的培養和使用欠妥當。
三、解決上述問題的對策
針對農村文化建設中的問題,特此提出一些應對措施以供參考,措施如下。
(一)完善資金投入結構
建設文化館站首要解決的是資金問題,在建設資金的問題上,資金來源主要由政府投資、社會贊助和村民自籌三部分構成。第一,三部分資金當中投入比例上要制度化、合理化,投入比例可分為:政府投資占80%,社會贊助占15%,村民自籌占5%;第二,要形成一整套資金分配制度,并且要常態化;第三,對這部分建設資金要做到專款專用,成立專門的資金監管機構,全程負責資金的專項使用。
(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在基層文化館站,要注意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人才管理制度,要讓人才能夠引進來、留得住、干得了事。第一,在人才引進上嚴格把關,把真正有真才實學的人引進到文化單位,從源頭上杜絕人浮于事、不能踏實工作的人流入;第二,在人才使用上要做到學以致用,學了能用,把所學專業知識很好地發揮出來;第三,注重人才自身的發展,定期對專業人才進行業務培訓,并且在制度和資金上支持業務專門人員參加一定級別的培訓、深造;第四,敢于給新進有能力的人才壓擔子,讓這類人員獨立承擔一定業務和事務,增長才干;第五,給予人才一定的晉升空間,讓人才干得踏實,留得住,服務基層文化建設。
(三)促進文化交流
基層文化建設中,只有交流才有活力,才能不斷繁榮文化市場和活躍基層農村文化氛圍。因此,作為政府指導部門,第一,要給農村文化團隊提供各類交流信息,大力拓寬文化交流渠道;第二,要積極組織各項文化活動,定期組織各類比賽,并且要制度化、常態化,活躍文化氛圍;第三,提供一定資金支持,用于專門的文化交流。
(四)加強部門協作
確保基層文化事業有序長效發展,就要注意加強部門協作。第一,定期碰頭開會;第二,部門間使用即時通信工具,保證信息暢通;第三,取得上層領導的支持,以便溝通、協作、交流;第四,協作部門之間不定期聯誼,增進合作關系。
作為文化工作者和管理者,要切實俯下身子,深入走訪,認真核查,掌握好第一手資料,針對農村文化建設凸顯的緊要問題,要切實以服務農村、造福百姓為主旨,把為人民服務的意識轉化為為群眾做事的行動落到實處,才算是從根本上做到了農村基層文化建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