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茹毅
摘要:楊朱思想具有復雜性,必須結合時代背景、身世言行全面把握其思想體系。輕物重生,是權衡外物與生命的準則;全生保真則側重個體的人性和個性,二者都指向天下大治的終極目標。楊朱哲學中的全生保真對當代美學轉型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楊朱哲學;為我貴己;輕物重生;美學;審美心理
楊朱是戰國初期的衛國人,是一個小土地私有者,其著眼于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而提出了四條倫理準則,即為我、貴己、輕物、重生?!盀槲摇?、“貴己”都是指凡事都以自我的生命為中心,不做有損于自我生命的事;“輕物”是指看輕功名利祿等身外之物,節制自己的欲望,不被統治者所誘惑;節制欲望,被統治者所惑,又是為了避免統治者的刑戮、傷害,保全和愛惜自我的生命,這又是“重生”。
楊朱的上述倫理思想既是戰國亂世保命之道、沒落士大夫之精神依托,又體現著戰國時代的中國人的個體意識覺醒。然而,楊朱的思想一誕生就曾遭到孟子的譴責,孟子說:“楊子為我,是無君也;墨子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被世人尊稱為“亞圣”的孟子用“禽獸”二字把楊墨兩人貶低出人類,楊朱思想的倍受爭議由此可見一斑。孟子的抨擊是從維護儒家學說的立場出發的,自然會有門戶之見,但他對楊朱思想的把握并不是空穴來風,其中還是有一定道理的。這主要表現在,“輕物”、“重生”易流于“巧取豪奪”,重感官享受易倒向縱欲主義,“一毛不拔”有無君之嫌。
不過,總體而言,楊朱倫理思想的正面意義還是遠大于負面價值,特別是在當今時代,楊朱倫理思想中的正面、積極的因素還能夠為今人所借鑒。比如,“為我、貴己”思想對當今中國人權建設和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具有借鑒意義,“輕物、重生”思想有助于矯正市場經濟下的極端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同時也為當今青年群體浮躁、輕生的生活態度敲響警鐘。
楊朱的 “輕物”、“重生”思想有助于矯正市場經濟下的極端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同時也為當今青年群體浮躁、輕生的生活態度敲響警鐘。由于當今杜會青年群體中的許多人都缺乏理想信仰、價值信念和精神寄巧,將物質利益或者虛幻的愛情視作追求的目標,因此,當他們對物質的追求、對愛情的渴望不能夠實現時,他們就往往缺乏一種支撐自我堅定地生活下去的力量和勇氣,于是,我們看到,這些年來,大學生群體、甚至中學生群體中都不斷出現自殺事件。楊朱的重生思想告訴我們,個體的生命才是最為寶貴的,“論其貴賤,爵為天子,不足比焉”(《呂氏春秋·重己》),感情可以從頭來過,物質可以慢慢尋求,可是生命只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沒有了,人就失去了享受其它一切的可能;即便永遠得不到想要的愛情和物質,那也不必過于介懷,因為相較于自我的生命,其它的一切都是虛幻的、外在的、可有可無的,只要保養好自我的生命,維持基本的生理需要、身體健康,人就已經可以自得其樂了。所以,較易地舍棄生命,是極為不明智的。楊朱的送種倫理思想為當今青年群體浮躁、輕生的生活態度敲響了警鐘,依筆者之愚見,適當地普及楊朱的這種倫理思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中學生群體、大學生群體中的自殺現象,使楊朱的倫理思想造福于人類。
在筆者看來,楊朱哲學之于當代最為積極正面的美學價值意義在于為當今“美學重構”提供了開闊的視野和未來的方向。正如德國的美學學者沃爾夫岡·韋爾施在《重構美學》一書中指出,在當代審美泛濫的情況下,美學應當在消解后予以重新建構。美學應當超越傳統的與藝術結盟的狹隘特征而重申它的哲學本質。美學的對象不再僅僅是一種“美的精神”,或者后現代藝術,而且還是一種對現實的新的認知。這認知在本源上發端于一種審美意識。而審美所指并不僅僅限于“美”,它已經更多的指向虛擬性和可變性。
韋爾施的重構美學的設想與實踐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美學喧嘩與躁動的格局中,也得到不同程度的體現。中國的美學研究正處于審美活動論的當代轉型之中。在眾多的美學研究的當代轉型之中,從審美心理的一般描述到身體意識的充分自覺的轉型,已漸成研究的熱點之一。
而著眼于細節而言,楊朱哲學在當今生活細微之處也有著非同凡響的指導意義。身體對于美學的意義,首要的便表現為審美感官意義上的身體。身體是審美感官的寄托地。感官的快樂與節制是身體在審美活動中的一個悖論。身體的抑制還是張揚,綜觀中國古代的思想史只有楊朱思想主張張揚身體的享受。
儒家主張“文質彬彬”,走向禮儀,表現為身體儀式。身體儀式外在于人的天性,結果往往是壓制人性。墨家主張“非樂”,克制身體享受的欲望,直接主張壓制身體感官的快樂。法家與墨家都是走功利主義路線,大同小異。只有楊朱學派“貴己”,比較鮮明地提出“全性保真”的主張。全性保真的主張中,性一方面指生命,另一方面指人性和個性。楊朱“全性保真”,承認身體欲望的合理性,主張適度張揚,但也反對過度縱欲。在相對于我國的思想環境而言,是主張張揚身體欲望的唯一學派。也正是這種對身體欲望張揚的因素,被魏晉士人發揮到極端而演變成了《列子·楊朱篇》中的“縱欲主義”思想。
楊朱“貴己”理論中的“全性保真”也含有一些養生之道,為后世的養生主張提供了理論先導。楊朱的適度張揚身體欲望和由此而來的縱欲主義傾向以及養生學主張都與當代美學研究中的向身體轉型密切相關。仔細地挖掘研究楊朱思想中的相關成分必將促進當代美學轉型的良性發展。楊朱思想也必將在這一美學轉型中散發出新的光彩。
參考文獻:
[1]巧子(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M]葉蓓卿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
[2]李季林.楊朱·思想研究[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3]黃海德.論楊朱思想及其與先秦諸子的關系[J].中華文化論壇.1994.(2).
[4]邵殿國,胡冰冰.戰國時期道家別派質疑[J].齊齊哈爾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1998.(2).
[5][德]沃爾夫岡·韋爾施.重構美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