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嬗變中,“機遇”已成為稀缺資源,誰把握機遇,誰就領先一步。中國同世界的互動越來越緊密,機遇共享、命運與共的關系日益凸顯,中國經濟的發展并不僅僅惠及自身,更為世界經濟注入了新動力、拓展了新思路、增添了新機遇。
4月15~16日,第十五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全球才智論壇在深圳會展中心5號館隆重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先生蒞臨現場為大會主持開幕儀式。
全球才智論壇由國家外國專家局、深圳市人民政府主辦,深圳市商業聯合會等機構執行承辦。
論壇以“匯聚天下英才,同享中國機遇”為主題,邀請國內外嘉賓共同探討中國應如何抓住全球引才引智的新機遇,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全球人才打造最好的“中國舞臺”。
論壇由香港鳳凰衛視著名主持人許戈輝、著名領導力專家楊思卓擔綱主持。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喬治·斯穆特,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副行長丹尼·亞歷山大,國際城市管理協會(ICMA)理事會主席李·弗爾德曼,瑞士國家創新園執行總監孔瑞蒙,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全球副總裁劉鳳嗚,三諾集團董事長劉志雄,天明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姜明,中美清潔能源論壇主席丹尼斯·博銳斯,歐洲地區委員會原秘書長Gerhard Stahl等20余位國內外有影響力的政商學界精英擔任主講嘉賓。
以開放謀共贏,與世界共享機遇
在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嬗變中,“機遇”已成為稀缺資源,誰把握機遇,誰就領先一步。中國同世界的互動越來越緊密,機遇共享、命運與共的關系日益凸顯,中國經濟的發展并不僅僅惠及自身,更為世界經濟注入了新動力、拓展了新思路、增添了新機遇。
全球才智論壇上午版塊緊緊圍繞“中國機遇”展開討論,演講嘉賓從不同的角度,就中國經濟發展給世界帶來的機遇以及在此過程中的人才教育、人力資源和引智引才等方面的問題和觀點進行了深度解讀與剖析,同時也探討中國未來改革創新的前瞻性以及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為全球經濟帶來的影響與機遇等。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貿易國,中國堅持對外開放原則,加快構建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將開放推向更高更新階段,推動與世界共同發展。
中國機遇下的人才發展戰略
近年來,發達國家紛紛將集聚人才提升為國家戰略,在各領域推出創新舉措,全面加大人才挖掘、培育、爭奪力度。美國移民政策收緊為主動對外開放、招納全球人才的中國創造了一個重大機遇。
面臨世界形勢急劇變化、不確定性增大的宏觀態勢,國際高端人才作為應對老齡化的“人口紅利”、創新發展源動力以及在國家“一帶一路”政策的“人才紅利”,都是寶貴的財富。
在當前機遇下,中國如何更好的利用政策,吸納世界英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喬治·斯穆特,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副行長丹尼·亞歷山大,國際城市管理協會(ICMA)理事會主席李·弗爾德曼,瑞士國家創新園執行總監孔瑞蒙,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全球副總裁劉鳳鳴等嘉賓圍繞中國機遇下的人才發展戰略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探討。
眾嘉賓認為,吸納全球精英最重要的吸引力還是來自于產業本身,來自于經濟發展本身。人才看到中國有發展的天地,有發展的空間和長遠的作為,才會流向這里,這是“中國對海外人才越來越產生吸引力的根本”。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科研環境的不斷改善,以及國家發展需求與人才個人價值實現上的融合,都成為吸引更多海外人才來華發展的原因,也是中國古語所說的“良禽擇木而棲”。
中國智造彰顯中國智慧,鑄就中國質量
品牌是企業乃至國家核心競爭力的綜合體現,也是經濟全球化中重要的要素資源。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曾幾何時,“中國制造”給外國消費者最普遍的印象是“海量生產”與“質量差”,隨著中國提出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的百年目標,“中國制造”開始向“中國質造”與“中國智造”大步邁進,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向全世界亮出“中國智造”新形象。
論壇下午版塊,就中國智造如何影響世界以及如何抓住新機遇,提高“中國制造”質量,打造中國品牌等問題,三諾集團劉志雄,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余翔,深圳市新天下集團、神舟電腦公司董事長吳海軍,中美清潔能源論壇主席丹尼斯·博銳斯,北大匯豐商學院教授兼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黃海峰等嘉賓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以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為核心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即將到來,從加工貿易起步、以資源環境過度消耗為代價、依賴低廉勞動力成本、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之痛的“中國制造”形象正在遠去,“中國智造”將成為中國制造業由大到強、實現跨越式發展、在創新和綜合競爭力進入世界前列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