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東省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 孟昭群
藥膳調治熱傷風
文山東省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 孟昭群
人們通常將夏季的感冒稱為“熱傷風”,西醫稱熱傷風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通常指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的上呼吸道疾病,受冷、淋雨和過度疲勞是常見誘因。中醫認為,炎夏酷暑,人們貪涼飲冷,耗傷陽氣,極易導致熱傷風。這種體內有熱、又受了風寒、且多夾有暑濕的熱傷風,主要表現為頭痛、咽喉痛、流鼻涕,時而伴有發燒,老人和體質差的人需要及時治療。中醫將熱傷風主要分為風熱、風寒、暑濕3種癥型,病程大約7~14天,通常具有自愈趨向,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手段。病情較輕者,可對癥選用藥膳進行調治,效果很好。現精選幾款材料易得、制作簡便、無副作用且療效頗佳的藥膳食療方,供需要者參考選用。
1.風熱型。通常是體內存有郁熱,然后受了風邪所致的風熱表證。主要癥狀為惡寒輕、發熱重、頭脹痛、口干渴、少汗出、咳嗽吐黃痰、鼻塞或鼻流黃涕、咽喉腫痛甚至扁桃體紅腫疼痛。治宜清熱解毒、辛涼解表、散風止痛。
方1:豆豉桑葉菊花粥。豆豉15克,桑葉12克,菊花9克,粳米100克。先將前3味放入砂鍋,水煎2次取汁合并備用,再將洗凈的粳米加水慢火煮成粥,最后加入藥汁稍煮即成。早晚分服,每日一劑。有發汗解表、疏風清熱、寬中除煩、宣郁解毒的作用。
方2:百合銀耳雪梨湯。百合12克,金銀花9克,銀耳5克,雪梨1個。將百合、金銀花加水浸泡20分鐘,銀耳用清水泡發撕成小片,雪梨洗凈去皮去核切塊,同入鍋中,加水煮25分鐘左右,待涼即可食用,每日一劑。此湯有助養陰潤肺,清熱解毒,化痰止咳。
2.風寒型。一般是由于風寒之邪外襲、肺氣失宣所致的風寒表征,主要癥狀為惡寒重、發熱輕、無汗、渾身酸痛、鼻塞聲重,或流清涕、咽喉發癢、咳嗽痰稀色白。治宜辛溫解表,宣肺散寒,祛風止痛。
方1:豆腐豆豉蔥白湯。豆腐250克(切塊),淡豆豉12克(洗凈),與15克蔥白段一起放入砂鍋,加水煮開,改文火燉5分鐘,趁熱服食,出微汗。每日一劑。此湯外能疏散風寒,內能清熱解毒,非常適合外感風寒入里化熱,致惡寒怕冷、頭痛頭暈、鼻塞或流清涕、咽喉疼痛者食用。
方2:附子麻黃細辛粥。附子6克,麻黃6克,細辛3克,大米100克。附子先煮,以不麻口為度;麻黃、細辛后下,煎25分鐘;濾汁留渣,加水再煎,合并2次藥液,加入洗凈的大米,慢火煮粥。溫熱服食,每日一劑。附子溫經扶陽,麻黃發汗解表,細辛通徹表里,三藥相合,于扶陽之中促進解表,于解表之中不傷陽氣。故適于外感風寒之頭痛、身痛、鼻塞、痰白清稀等。
3.暑濕型。暑為陽邪,濕為陰邪,暑濕合邪侵襲機體,既傷肺衛之表,又困脾胃之里。癥見身熱不揚、微惡風寒、汗少煩渴、頭重身困、全身疼痛、脘痞納呆、不思飲食、惡心嘔吐,或見口黏膩、口干不欲飲、小便短赤、大便泄瀉等。治宜清熱祛暑,除濕解表。
方1:藿香銀花扁豆粥:藿香12克,金銀花10克,白扁豆20克,粳米60克,白糖適量。將前2味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2次,合并藥液,加入扁豆、粳米煮粥,白糖調味,早晚分食。每日一劑。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化濕解表的作用。
方2:茯苓白術薏米湯。茯苓12克,白術9克,薏苡仁20克,冬瓜100克。將茯苓、白術用紗布包好,薏苡仁洗凈,冬瓜洗凈切片。同放鍋中,加足水,大火煮沸轉小火再煮25分鐘,撈出藥包,稍涼即食,每日一劑。適用于暑熱受濕、頭痛發熱、全身酸痛、胸脘痞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