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輝
建平縣地處“鐮刀灣區”,屬于玉米產業結構調整重點區域。近幾年雜糧產業發展迅猛,種植規模逐年擴大,2017年雜糧種植面積將超過100萬畝。但雜糧產業的發展已到瓶頸,如何突破現有的種植格局,打造地域品牌優勢,是雜糧產業發展壯大必須要面對的嚴峻問題。
1發展現狀
1.1雜糧分布集中,品種齊全
建平雜糧主要分布在以朱碌科鎮、建平鎮、奎德素鎮和喀喇沁鎮等為中心的中東部鄉鎮,這些鄉鎮土地面積大、交通便利、海拔地勢高,適合雜糧生長、加工和銷售,具有一定的輻射影響作用。全縣雜糧共有十幾個品種,主要有谷子、高梁、向日葵、黍子、芝麻、蕎麥、薏米及各種豆類等。
1.2雜糧加工企業不斷發展壯大
全縣目前有雜糧加工購銷戶1000多家,投資超過500萬元的企業30家,產值超億元的企業有5家,“建平小米”“建平紅小豆”已獲得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證,提升了建平雜糧產業的檔次和知名度。
1.3雜糧產業發展成績斐然
建平縣是國家確定的“全國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是遼寧省政府確定的“有機雜糧生產基地”“現代農業示范基地”。
2發展優勢及劣勢
2.1發展優勢
建平地處燕山山脈向遼沈平原的過渡地帶,屬于半農半牧丘陵地區,全年平均降水量440毫米,平均氣溫7.6℃,屬于北溫帶半干旱半溫潤大陸性季風氣候,晝夜溫差大,日照充足,無霜期短,空氣通透性好,病蟲害輕,土質疏松肥沃,有機質平均在10~12克/公斤,這種土壤能夠使雜糧品質突出、營養豐富、口感純正。近些年,農業部門密切同各大中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大對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目前地膜覆蓋、機械穴播、膜下滴灌、合理密植、測土配方施肥、生物農藥防治、農業綜合防治病蟲害等技術已得到廣泛推廣和應用,雜糧逐漸實現了優質化、標準化、規模化和產業化。
2.2發展劣勢
目前建平土地仍是實行一家一戶分散經營,老百姓單打獨斗,一些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無法得到大面積推廣和應用,部分老百姓對一些高科技不接受、不認可、不使用,使雜糧在種植上不能實現集中連片,沒有規模,形成了制約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瓶頸。目前建平沒有專門研究雜糧產業發展的科研機構,也未形成自己的品牌,限制了雜糧產業的發展。
3發展建議
實行“政府引導、部門推動、企業主導、農民參與”的發展模式,縣政府成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領導小組,各相關部門積極參與和配合,各負其責,各盡其職,形成合力抓產業結構調整。加強土地流轉,實現農業共營,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實現產業規模化經營的主要方式,也是深化雜糧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對實現農業共營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必須與企業的有效對接,簽訂訂單,避免老百姓種出作物無銷路,造成積壓。建議建平的雜糧加工企業,組建建平縣雜糧商業協會,制定完善的章程和制度,共同商議全縣雜糧產業發展的方向、市場及科技引進等。圍繞種植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大宣傳力度,強化包裝檢測,進行有機綠色認證,引進精深加工,不斷塑造良好的品牌權威和市場形象。以品牌推動產業發展,以品牌引領結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