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兆華
普惠金融作為一項世界性難題,各國都在積極探索,努力嘗試。誰是普惠金融的服務主體,普惠金融之路該怎么走,國有銀行應擔負普惠金融何種角色?這些需要在頂層設計,組織推進中達成共識。
什么是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是聯合國在2005年提出的概念。其含義是指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
從定義不難看出,普惠金融的定位是滿足所有社會群體的金融需求。其核心要素有兩點:一個是“普”,即普遍享有;一個是“惠”,即惠及民生。無論是高收入還是低收入,不管是城市人還是農村人,也不管是大企業還是微型企業都在普惠金融的服務之列。
普惠金融關注的重點人群有四類:一是城市低收入群體;二是特殊群體(老弱病殘等);三是小微企業;四是農村人群等。其中解決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業公平、合理、普遍享有金融服務的權力,成為普惠金融發展的一項核心命題。
普惠金融,別全指望民間資本
解決低收入人群、小微企業的金融需求,靠純商業化的民間資本運作,無異于飲鴆止渴。發展普惠金融把“寶”押在民間資本,路子很可能會“走偏”。近年來,我國民營資本的逐步放開,遠未達到普惠金融的初衷。
互聯網金融不等于普惠金融。業內有一種認識:似乎互聯網金融就是普惠金融。其實,互聯網只是一種工具,充其量也只是一種業態。互聯網加上“金融”二字,就真的“普惠”了嗎?非也。互聯網提供給人們生活便利(金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的同時,并未實際改善城鄉低收入人群、小微企業金融需求。一些打著互聯網金融、普惠金融旗號的互聯網企業,明里暗里做著非法集資、高利貸放款的買賣。什么P2P、P2N、眾籌、網絡貸,噱頭滿天;跑路、關門、失聯一度成為一些互聯網公司的“代名詞”。
民間資本不可能“普渡眾生”。 民間資本的“逐利”性決定了普惠金融的局限性:首先,民間資本沒有統籌社會資源的能力,無法將分散的政府資源整合起來,為民所用;其次,民間資本不具備金融專業能力,不可能提供比銀行更全面的金融服務;再次,民間資本缺乏社會責任,不會提供公平、合理的金融服務,高價金融對弱勢人群來說,只能是雪上加霜;最重要一條,民間資本缺乏充足資本與風控能力,無法持續提供安全的金融服務。
民間資本跳不起“光桿舞”。發展普惠金融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部門、司法機構、金融企業、社會各界分工協作,通力配合。僅靠民間資本的市場化運作,很難收到成效。提高金融服務滿意度,提升金融工具使用效率,擴大小微企業和農戶申貸款獲得率,需要在人、財、物諸多方面,付出交易成本。 從民間資本實力看,不可能滿足低收入群體、三農、小微企業這些特殊群體的金融服務。
普惠金融,國有銀行應扛起大旗
普惠金融是一項具有社會保障性質的民生金融服務體系。國家層面應強化頂層設計,在制度安排、機制流程、政策指引、財稅資源、產品研發、精準扶貧方面統籌管理,國有銀行應勇挑重擔,扛起大旗,切實履行社會責任。
首先,普惠金融作為一項民生工程,應納入各級政府考核評價體系,監管部門、財稅、商業銀行、保險按照職責分工,深度融合,主動擔當社會責任:財稅部門統籌各類財政補貼和銀行不良核銷政策,監管部門實施普惠金融監督落實,保險機構加快涉農、小微保證產品研發,商業銀行承擔小微企業、三農金融及低收入人群的主體金融服務責任。
其次,普惠金融應涉及低收入群體的金融服務,具體涵蓋社保、醫療、上學、扶貧、創業、住房等方方面面。政府可發揮財政稅務、保險公司、金融機構的條線資源,強化功能定位,突出專業特色:開發性、政策性銀行以批發資金轉貸形式加強同業合作,降低小微企業貸款成本;大型銀行立足城鄉,加快建設小微企業專營機構;農業銀行、郵儲銀行完善“三農金融事業部”管理體系,致力小額農貸;城商行、農信社等金融機構也應提供差異化金融服務。
再次,普惠金融產品創新,應用“活”各路資源,抓好三個結合:一是普惠金融與精準扶貧相結合,用扶貧補貼“杠桿”翹動低收入人群創業融資;二是普惠金融與“三農”小微支持相結合,引人“三農”保證保險,用“三農”政策補貼翹動“三農”小微企業金融;三是普惠金融與社保政策相結合,用社保貼息翹動低保人群持續投保金融。
最后,推廣普惠金融,開展全民教育。普惠金融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后人的惠民工程。需要從城鄉抓起,普及金融知識,推廣金融理念。像辦職工夜校,開掃盲班一樣,抓好國民金融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