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平
到2050年,我國老年人將達到4.68億,意味著每3個人中就有一個老人。”世界這么大,何處安放老年人?4月17日,2017湖南首屆金融+養老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在長沙舉行。業內人士認為,社區養老正成為養老產業發展的重點,而在產業融合發展方面,養老產業與保險的融合將成為保險行業下一片“藍海”。不過,社區養老如何養,金融與養老產業如何融合,還需要諸多創新實踐。
困局:銀發經濟掘金不易
社區養老已成為養老產業發展的重點之一。以長沙天劍社區為例,目前65歲以上老年人占該小區總人口40%。從社區老人的需求出發,當前有必要構建集居家、日照、全托養為一體的社區養老服務機構。
湖南葆真堂健康養老運營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志勇表示,目前,很多地區特別是城市的中心地區,社區養老、醫養結合的需求已經開始顯現:包括活躍老人的日間照料、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長期護理、康復理療以及就醫綠色通道等。而以社區養老服務站為中心,提供包括膳食、用藥管理、康復理療以及出行等多種養老服務,成為傳統居家養老的有益補充。
不過,掘金銀發經濟非易事,由于老人的消費習慣和思想觀念以及政策的不統一,目前的養老產業面臨養老地產不賺錢、公立養老醫院一床難求、私立養老院床位空置率高的問題。
應對:長期護理保險有望明年推出
不過在楊志勇看來,未來通過金融創新,例如通過長期護理保險的制度化安排,可以解決目前行業面臨的部分問題。記者從論壇現場了解到,目前長沙已經在開展長期護理保險的市場調研,相關產品有望在明年推出。
“未來,政府將會更多扮演‘裁判員的角色,保基本、兜底線,市場將發揮更大的作用,營利性與非營利性養老企業都將各顯神通。”長沙市福利協會副會長羅堯清表示,當前大而全的養老模式未來將更加細分,并往專業化、品牌化、連鎖化方向發展。
在養老產業的三個參與方中,資本方未來將最看重運營方,持有持續盈利的運營資產,未來是險資進入保險業最理想的狀態。
趨勢:險業多方式布局養老產業
楊志勇表示,沒有金融支持的產業,必定走不遠,也走不快,金融行業目前對養老產業的理解還太淺。
不過,政策層面已經對金融與養老的結合明確表示了支持。2016年3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民政部、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聯合發布《關于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了養老金融相關政策。《意見》表示將在銀行、證券、保險等多個領域提升對養老服務業的金融支持。
省金融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如果將養老當做產業鏈市場來看,它的規模不下于50萬億元。“隨著人口老齡化逐漸加重,未來的人口紅利將落到保險業。”中銀證券投資副總黃海勇表示。
正因此,目前保險業也正以各種各樣的方式進入養老產業。“現在主要有合眾人壽、泰康人壽的重資產養老社區、恒大人壽的輕資產養老社區,以及合作聯盟、企業年金管理、健康養老保險等養老模式。”吉祥人壽運營總監譚琦勇認為,養老產業與保險業正在跨界融合,養老產業與保險的融合將成為保險行業下一片“藍海”。
在中銀證券投資副總黃海勇看來,對產業資本來說,養老產業想象空間巨大,但商業模式不清晰、前期投入大、利潤率低,整體業態還處于小而散的格局,未來將完成細分龍頭、橫縱整合以及壟斷競爭的發展路徑。他同時認為,地產+保險+養老行業的有效融合,能拉長壽險產業鏈30年左右。
觀察:金融+養老仍有待創新
省金融辦相關人士表示,養老產業空間巨大,未來還需要在金融+養老+互聯網領域有更多創新和突破。
楊志勇認為,金融+養老的創新首要還是產品和服務的創新。例如,養老服務金融產品化,銀行、保險、證券、信托等機構從養老機構購買金融化的養老服務產品,再出售給老人,老人購買相關產品后即可在養老機構享受相關的養老服務,解決需求和支付等問題。
記者了解到,目前在葆真堂的社區養老服務機構,老人已經可以獲得慢病管理和膳食管理以及就醫綠色通道等服務,通過其互聯網平臺,未來還可以實現養老院的優選入住的服務。
在資金和產業鏈聯動方面,黃海勇表示可以讓保險產品和養老地產掛鉤,房屋的租住權代替傳統的保險收益,客戶更容易接受。
譚琦勇介紹,在養老保險創新方面,吉祥人壽已經在岳陽、益陽和永州試水與政府合署辦公,為客戶提供名醫問診、健康管理咨詢等附加服務。未來條件成熟后,還可以投資建立吉祥養老服務社區,尋求保險與養老產業融合的更廣闊的路徑。
數說:全省養老床位24.5張/千人
“2013年到2016年間,湖南新增60歲以上的老人122萬人,同期新增養老床位11.3萬張。全省24.5張養老床位/千人的數據低于全國29.5張的平均水平。”這是長沙市福利協會副會長羅堯清現場公布的一組數據。
按照“9073”的養老規劃,90%居家養老,7%社區養老,3%由機構養老。但隨著老齡化社會正大步走來,隨著“倒金字塔”“空巢”家庭的不斷增多以及高齡失能老人數量的快速增長,傳統的家庭養老、機構養老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