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靜
農業現代化是用現代工業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管理方法管理農業,用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農民素質。發展現代農業是農業的新旋律,而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東港市是遼寧省重點水稻產區,水稻種植面積近60萬畝,地表平坦連片,具有發展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近十幾年來,在國家各項優惠政策下,東港市農業機械化穩步發展,推動了農業現代化進程。
20世紀80年代中期,東港市開始推廣水稻機械化技術,隨著經濟發展和2005年實行的農機補貼政策,農業機械化逐步發展起來。
農村勞動力不足,經濟環境變化的客觀原因,為水稻生產機械化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近幾年來,東港市經濟發展較快的沿海地區農村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和外出做工,從事農業生產的大部分是50歲以上的老年人,農業生產必須用機械化來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勞動強度;同時經過土地流轉,土地經營相對集中,農民用機械化的積極性非常高,近幾年來,農民購買農機的熱情升溫。
以國家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為契機,鼓勵農民和各類農機服務組織自籌資金購置農業機械,提高本地農業機械化程度。2005年東港79臺插秧機,水稻機收割面積6萬畝,機插秧面積8萬畝,均占水稻種植面積的10%。2005年以來農機補貼政策,調動了農民購機、用機積極性。2016年東港拖拉機14496臺,其中大中型2195臺,小型12301臺,配套農具13000多臺。收割機436臺,插秧機3460臺,水稻機收割面積提高到53.1萬畝,機插秧面積提高到53.6萬畝,機插秧和機收割面積均達到99%。農機的保有量增大有效的提高了本地農業機械化程度。
在提高裝備水平基礎上推廣農機技術,為農業機械化發展提供保證。近幾年,東港引進推廣新的插秧、收獲、植保、烘干、整地等全套技術和設備。技術先進,適合東港水稻生產需要,機具性能穩定,質量可靠,農民很快就能接受。農機設備的整體水平比過去有了很大的提高。
“走出去”組織東港農機到外省跨區作業,“引進來”引進外地收割機來東港跨區作業,既滿足了農民對水稻機收的需求,又提高了東港水稻機收水平。由于水稻聯合收割機一次性投入較大,若只限在本地區作業,作業時間短,利用率低,效益差,投資回收期長。對此,強化作業市場,有效配置機具資源,組織跨區作業,提高機具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經濟效益,促進了水稻生產機械化技術的推廣。同時引進外地收割機來東港跨區作業,東港水稻機收時間相對較晚,江蘇省和山東省等地農機戶到黑龍江省和吉林省跨區作業結束時,正值東港水稻收獲期,在客觀條件上,為外地農機戶到東港跨區機收水稻創造了良好條件。采取有效措施,引進外地收割機來東港跨區作業,并為其創造良好的作業環境。
農業機械化的提高不但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還給農民帶來了實惠。我們將繼續提高水稻機插、機收水平,重點保證資金扶持,加強推廣各種適合本地區農作物的各種機型,保障好全程農業機械化,為農業現代化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