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劍非
1綏中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情況
近年來,綏中縣縣委、縣政府堅持把提高農民適應市場經濟規律和組織化程度,做為“三農”問題的切入點,積極引導農民走合作之路,采取有效措施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截至2016年底,全縣已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達1200余家。其中,果業類380個,蔬菜類330個,養殖類260個,其他類230個。農民入社社員約16000人,帶動農戶近5萬戶。2016年,獲省級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社3家,市級示范社8家。
2綏中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成效
一是種養業合作突出。從全縣情況看,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明顯突出,大多數是圍繞地方主導品種和優勢產品開展生產經營活動。二是合作領域面較廣。農民專業合作社從幾年前的種植、養殖業逐步擴展到運輸、勞務輸出、農機服務等多個領域。合作內容也從單純的生產技術環節逐步擴大到產前、產中、產后所有環節。三是加強了規范化,提高了民主管理水平。結合實際建立健全了合作社成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三會”制度,充分保障全體成員對合作社內部各項事務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制定了合作社章程,貫徹執行好章程的各項約定;建立健全了會計賬簿、財務管理制度和盈余分配制度;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了良好的內部積累和風險保障機制,保持資產狀況良好,最大程度地增加成員收入。
3主要做法
3.1政府高度重視,業務部門積極主動
綏中縣年末組織專門工作人員對各鄉鎮合作社的發展情況進行評定,對發展較好、切實發揮了合作社的功能作用,在本地區農民群眾中產生積極影響的,縣政府給予表彰。
3.2規范管理,注重實效
綏中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經歷了由農民自發組織到政府指導、扶持和服務規范管理的發展過程。由于這個組織是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孕育產生的,初始階段難免存在各種問題,如管理模式、規程制度、財務管理、收益分配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問題。綏中縣要求凡新成立的合作社必須依法組建,達到“五個有”,即:一有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法人營業執照;二至少有80%的農民是本專業合作社的成員;三有符合本合作社實際情況的章程;四有符合章程規定的成員出資;五有完備的財務管理制度和收益分配辦法。
3.3培育典型,穩步推進
在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過程中,綏中縣十分注重發現典型、培育典型。幾年來,培育了秋子溝果業專業合作社、塔山屯鎮許家興達蔬菜專業合作社等不同類別的典型合作社,這些合作社都有實際的經濟活動內容,且逐年發展壯大,在周邊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秋子溝群英果業專業合作社,剛開始由6名農民牽頭組建的,在成立1年多的時間里,就做到了辦社方向明確,管理規范,上檔次、上水平,成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一面旗幟。現該合作社入社社員已達600戶農戶,每戶成員對合作社都有出資,合作社為每個成員建立了成員賬戶,并為社員做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好事,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實惠。一是開展科技培訓,每次參加的社員都在300人以上,聘請中國農科院果樹研究所教授、縣果蠶局高級農藝師現場傳授果樹生產技術,參加培訓的社員感慨地說:“我們過去不是不學而是沒處學,現在好啦!合作社幫我們做到了。”二是合作社統一采購生產所需的各種生產資料,幫助社員統一購進果樹生產所需的尿素、二銨、復合肥、有機肥、鉀肥等果樹生產用肥,價格均低于當地市場價,且全部是國家正式品牌商品。三是合作社為社員尋求經濟發展項目,爭取中國農科院果樹研究所提供的低價水果生產保護袋。與臺商簽訂了水果深加工項目,幫助果農解決秋后低檔果、殘次果的剩余處理問題。
塔山屯鎮許家興達蔬菜專業合作社,現有社員500多戶,蔬菜大棚500余棟,主要生產茄子,年產量在7500噸以上。2011年獲農業部頒發的綠色食品生產證書。設計創作了寓意“建設綠色蔬菜生態園”的商標標識,并獲得了“塔山蔬芳園”商標,并加快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利用展銷會、宣傳媒介不斷提升品牌的知名度,2012年該社產品在上海舉辦的綠博會上設專柜進行展銷。由于產品質量的提升,產品銷售空間廣闊,先后與黑龍江牡丹江蔬菜批發市場、新疆烏魯木齊蔬菜批發市場、廣州江南、北京新發、上海江橋等全國各地大型蔬菜超市實行了農超對接。通過開展農超對接活動,該社社員年人均收入普遍高于本地非社員收入的40%以上。
4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4.1運行機制不健全,管理不規范
成立的各類合作社,大部分雖然制定了《章程》《財務制度》等,但在運行中缺乏正確的引導、支持和監督,內部運行機制、管理機制不規范,處于難組織的松散狀態。組織機構形同虛設,大部分合作社雖然在工商部門已經登記注冊,但社員或會員代表大會會議、理事會議、監事會會議等沒有按照章程規定定期召開,理事會、監事會沒有真正起到組織、經營、管理、監督的作用。
4.2運作管理不規范
多數合作社是牽頭人出資、牽頭人說了算,沒有相應的民主管理制度,成員很少參與合作社的管理,“一人一票”制度沒得到執行,或者說制度只能貼在墻上沒起作用。風險共擔盈余返還的分配機制體現不出來,基本停留在自發運行階段。這種狀況不但會影響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帶動力,還可能留下隱患,制約自身的健康發展。
4.3服務層次低
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可開展的服務多數是停留在技術咨詢、生產資料服務等領域,從事產、供、銷一條龍服務的數量更少,由于組織層次低,導致合作活動松散,組織能力弱,凝聚力不強,沒能真正解決農民進入市場難的大問題。
4.4對成員利益保護不夠
一些合作社并沒有從維護成員的共同利益出發,開展緊密的互助合作,而是與成員只是簡單的農產品買斷關系或中介關系,沒有形成緊密的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