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樂爾
【摘要】 本文根據目前我國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現狀,提出對計算機基礎課程實行分層教學的方法,根據高校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合理的實施方案,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進行應用。經過實踐表明,分層教學的方式能有效對教學結構進行優化,提高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質量及教學效率。
【關鍵詞】 計算機基礎 分層教學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中存在較大挑戰,而計算機基礎課程作為計算機基礎知識,提高學生對計算機基礎的操作技能,從而提高學生對計算機的應用水平。隨著社會的進步,計算機技術在各個領域中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傳統的計算機基礎教學已經難以滿足現階段時代發展及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1]。因此需要對傳統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方法及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而分層教學的方法是適應于時代發展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能有效提高計算機教學水平及教學質量。本文就計算機基礎分層教學方法進行研究。
一、分層教學模式分析
1.1定向培養目標分層
基于定向培養的目標分層需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專業及就業方向進行定向培養,首先需要對學生就業方向進行確定,從而對學生培養目標進行確立,并依據培養目標的差異性對學生進行分層及分班教學。
1.2單科分層模式
分層教學模式并不是指所有的課程都適應于這種教學模式,因此學校需要對實行分層教學科目進行確定,并針對學生開展相應的科目考試,根據學生知識水平及能力,對學生進行層次劃分[2]。針對此課程對不同層次學生進行重新劃分,從而組成一個新的班集體,而這種模式從本質上來看是一種大范圍及運動時的教學方法。
1.3班內分層目標教學
班內分層目標教學模式是保持原有班集體不變的狀態下,對部分課程進行分層教學,并根據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將學生劃分為優良、中等、差這三個級別,從而根據不同級別的學生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及教學目標,同時進行針對性的輔導和教學,對不同級別的學生進行單獨考核,從而獲得學生的整體進步。
二、計算機基礎分層教學實施
2.1學生層次劃分及班級擬定
在學生剛入學后,由學生參與學校統一組織的計算機基礎測試,測試應有全國統一的計算機等級考試為主,在開學前可以在學校指定機房中進行測試,并由系統進行自動評分,管理人員對學生的得分匯總情況進行詳細記錄并進行排序,根據排序結果以院系為單位進行劃分,其中主要包括有班級劃分,根據測試成績的高低分為諳熟班、普通班及入門班等,在后期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等級的班集體展開相應的教學活動,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3]。
2.2安排課程時間
計算機基礎分層教學的方式與傳統的班級劃分機制不同,這種班級劃分的方式相對較為獨立,因此需要對課程的時間安排予以重視,為了避免學生在原有班集體中的課程安排時間出現沖突,保障教學質量及教學效果,因此需要采用固定時間展開教學。如在各個院系中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安排,在每周內抽出一天時間展開教學,也要避免與其他課程的授課時間產生沖突,因此計算機基礎課程時間的安排盡量是在晚間或選修課中展開教學活動。
2.3配備分層教學教師
由于不同的班級劃分主要是依據學生能力的高低進行劃分,因此班級整體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在任課教師的安排上也要進行分層安排。在每一個學期中,教師在計算機基礎課程任職中只能擔任一個層次的教學活動,要避免同一個教師兼顧諳熟班及入門班的基礎課程教學,才能切實保障其中任何一個班集體的計算機基礎整體水平提升[4]。
2.4針對分層教學課程的實施進行考核
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根據不同層次的班集體應該制定出相應的教學進度計劃,教學部門應定期收集學生的意見反饋,并將其呈現給任課教師,便于教師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及學生認知情況對教學策略進行調整。對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分層教學計劃應進行靈活把握[5]。
結語:總而言之,計算機基礎分層教學是對原有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模式的一種改革,針對學生的知識水平及知識能力進行劃分,采用分層次的形式展開教學計劃,并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及教學方案,從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各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基礎水平進行深入了解,并提高自身素質,從而促進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整體水平提高。
參 考 文 獻
[1]吳剛,周保平,高賢強. 非計算機專業《大學計算機基礎》分層教學模式探討[J]. 現代計算機,2013,11:39-41.
[2]李波,王妍,趙立英. 試析基于計算思維的應用型本科計算機基礎分層教學構建[J]. 電腦知識與技術,2014,24:5703-5704+5741.
[3]謝麗霞. 基于Blending Learning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分層教學研究[J]. 大學教育,2014,16:153-154+165.
[4]段云鵬,趙春喜,劉鶴,石瑩,楊簡. 農業院校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分層教學模式的研究[J]. 黑龍江畜牧獸醫,2015,01:192-193.
[5]王曉蓉. 高職計算機基礎分層教學模式的構建及設計思路研究[J]. 電腦知識與技術,2016,07: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