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曲藝源遠流長,在漢代就已初具特質,發展至唐宋日漸豐滿,可謂千姿百態、風格迥異、流派紛呈,歷千年而不衰,經盛世而珍貴。無數曲藝先賢在勾欄瓦舍里評天下,在巷閭廟會中講古今,在說白唱表中論興亡,在琴箏弦鼓里中匡民心,或慷慨激昂、大氣磅礴,或淺唱低吟、溫潤如玉,或嬉笑漫談、妙趣橫生,……曲藝濃郁的時代氛圍和強烈的生活氣息,以及曲藝人血脈中迸發出的文化情懷與文化自信,承續著中華曲藝源源不竭的文化張力,構筑出當代曲藝人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園。那些淺易生動的唱詞,那些歷久彌新的旋律,那些家喻戶曉的故事,那些生趣盎然的表演,無一不是影響一代人乃至幾代人的時代記憶,無一不是歷史進程中獨一無二的文化標識。無一不是曲藝發展中永續不枯的精神動力,它不僅見證著一代又一代歷史王朝的興衰更迭,更蘊藏著一處又一處文化領地的價值歸屬。
曲藝因其傳統而厚重,因其傳承而恒遠。曲藝的傳承不僅是藝術的傳承,也是文化的傳承,它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無所不包,其深厚的內涵與積淀可以凝聚成前進的基石,也是疏通知遠、廣博易良的磅礴之力。《易經》有云:“往來不窮謂之通,推而行之謂之通。”任何一種傳統文化,只有經歷現代的轉換才可能在當代發揮作用;任何一種文化資源,只有與當代人的精神需求相關聯,才可能熔鑄出具有現代屬性的藝術成果;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只有經過歷史的淘洗,才可能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隨著時代的發展,有的曲藝形式為了適應外界變化的需求會產生出多種變相,一個曲種的變相越多,其生存與發展的空間就越大,就越容易煥發出新的活力。例如,傳統相聲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揚州評話藝人康又華借鑒了京劇的唱念做打等方式,豐富了自己的表演形式;福州評話藝人繡和尚將民國時期的電影故事改編成書目說演,擴大了受眾群體;北京青春鼓曲社編創的微電影《中國 style》,用鼓曲的方式演繹現代的故事,網絡點擊率超過50萬……事實證明,任何富有創造力的藝術形式都完全可以在全球化的語境中鮮活地存在乃至蓬勃發展。文化多元化、全球化的發展軌跡并不會窒息曲藝,相反它能把曲藝從固有的意識形態中解放出來。曲藝不是瀕臨危亡的“文物”,而是蘊含生機的“寶庫”;曲藝不是偏安一隅的小天地,而是承載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載體。對此我們當代曲藝人應當有清醒地認識以及高度的文化自信。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時代的發展永遠是影響藝術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任何意圖有所作為的藝術都不可以固步自封,而是要隨時以發展的姿態實現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積極探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本體突破。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氣象,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印跡,正是文化血脈的蓬勃,完成了時代精神的延續,留下了時代記憶。中華文化不僅是個人的智慧和記憶,而且是整個中華民族的集體智慧和集體記憶,更是我們曲藝人在未來道路上回望與找尋家園的符號。做精神家園的守望者,做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做時代記憶的傳播者,使中華曲藝薪火不絕、珠璞重現,不僅是曲藝人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更是中華曲藝的生命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