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峽時報》7月16日文章,原題:危險但又充滿誘惑的盜墓在中國死灰復燃陜西寶陵村某楊姓村民去年11月得知建筑工人在他家地里發現古墓。當晚,他和父親及另一名親屬偷偷進入古墓。翌日清晨,工人發現他們3人因古墓塌方被活埋。村民們很震驚,“他甚至不敢偷鄰居的蘿卜,誰會想到竟然不顧個人名聲去盜墓?”
隨著全球對中國古董的需求迅猛激增,這種古老行當再度猖獗。由于某些古董價格動輒高達數千萬美元,中國如今迅速出現一大批肆虐鄉村的業余和職業盜墓者。其人數難以精確估計,但劫掠行徑已對中國很多文化遺產造成永久破壞。
中國國家文物局通報,2016年各級文物行政部門督察督辦或配合處置的相關案件103起。專家認為,未被發現的案件遠多于此。中國每10座墓中就有8座遭到古代和當代盜墓賊劫掠。河南、陜西和山西等帝王文化遺產豐富的省份尤遭重創。
在越發重視傳統文化的中國,政府已尋求通過立法、加強監控、對上交文物者提高現金獎勵等措施,嚴打盜墓現象。但該現象已如此猖獗以至幾乎無法根除。“就如同美國的毒品問題”,陜西省文物局副局長周魁英說,“政府禁止盜墓,但仍有許多人鋌而走險。”
中國的盜墓史久遠。早在公元前二世紀盜墓現象就很普遍,因此當時的典籍《呂氏春秋》曾提倡“節葬”以免招引盜墓賊。
但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后,該現象才開始變得猖獗。世代負責看管當地墳墓的農民離鄉進城,隨著大片土地被地鐵隧道、住宅樓和公路網絡占用,大量墳墓和歷史文物在這個過程中重見天日。與此同時,許多中國人在收入增多的助推下開始收藏文物,中國涌現出無論在知識還是在興趣及購買力方面都堪與西方老牌收藏家匹敵的新群體。
中國的大多數盜墓賊都是農民工或像楊那樣僅有簡陋工具的農民。這些“生手”增多讓打擊盜墓的官員更加頭痛。專家說,中國需要采取更多保護措施,但他們也表示該問題的最終解決將取決于盜墓鏈條的另一端:收藏者,“沒有需求,就沒有劫掠。”▲
(作者AmyQin,丁雨晴譯)
環球時報2017-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