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德瑰
東京都議會選舉慘敗后,安倍內閣的支持率繼續下滑,最新民調顯示最低已經跌至29.9%,進入了危險區,這樣下去內閣恐難維持。為此,安倍提前一個月就宣布要在8月初改組內閣,向選民傳遞信號,試圖扭轉頹勢,謀求支持率上揚。
支持率是日本政治的生命線,過去安倍之所以能無視在野黨和黨內對手,一意孤行推行右傾政策,依仗的就是居高不下的支持率。但自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異軍突起之后,早就厭倦了安倍獨斷專行、任人唯親的選民找到了“替代品”,“安倍一強”的神話隨即瀕臨破滅。接下來,這種變化將在日本政治與外交走向等方面引發何種“多米諾骨牌”效應,極為值得關注。
首先,日本國內政治或將重新洗牌。安倍上臺以來,自民黨在他領導下連續四次在相關“國政”選舉中獲勝,這是他迄今為止維持“一強獨大”的重要因素。但東京都選舉失敗后,黨內便開始有人公開批評他,計劃8月舉行的內閣改組中,安倍將被迫面向黨內“海納百川”,維持各派平衡,安倍勢力將受到牽制。
除此之外,明年的總裁選舉也可能會打破安倍“三選九年”的美夢。安倍的潛在對手岸田文雄和石破茂都表示,自民黨應該承認事態的嚴峻性,特別是石破茂指出現在自民黨已經引起了選民反感。更為意味深長的是,安倍的政治盟友、現在的副首相麻生太郎也顯露出了頗為詭異的行動,他雖然表示繼續支持安倍,卻在這個節骨眼上成立了新派閥,擴大了自己在黨內的勢力,成為自民黨內第二大派閥,似乎做好了再次登場的準備。
內閣的人氣不振,勢必影響選民對自民黨的支持度,如果當前的頹勢持續到明年眾議院選舉,自民黨將面臨嚴峻挑戰。日本有大約21%的無黨派傾向選民,從此次東京都選舉看,這些人中有52%把票投給了小池陣營,如果小池率領的“都民第一會”明年搖身一變成為“國民第一黨”,參加國會選舉并一舉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的黨,那么由這個黨牽頭組成執政聯盟取代自民黨,不是毫無可能。
其次,修憲進程將受影響。支持率走低必然對安倍右傾政治理念造成沖擊,安倍雖未降低修憲的調門,但實際上修憲的關鍵詞早已從“修”變成了“加”,即加憲,他要在他這一代結束多年來關于自衛隊是否違憲的議論。
但從程序上講,“加憲”也必須適用修憲的規定,即需要國會議員全體的2/3贊成才能發起動議,然后交由國民投票決定。此次東京都選舉的失敗,導致安倍受到黨內批評,他若不能在短期內恢復在黨內的威信,本來就反對修憲的自民黨議員會公開發難,加上護憲的公明黨如果反對,即便今年底向國會提出自民黨修正案,明年上半年發起修憲動議時也將失去2/3支持,繼而下半年舉行國民投票的計劃也就不能實現。
安倍修憲之路阻力重重的一個明顯例子就是,岸田文雄是自民黨內岸田派的派閥首領,這一派是大平正芳創立的弘池會的政治傳承,是護憲派。雖然岸田從安倍內閣成立時就是外相,出于內閣一致原則,他不能有反對安倍的言論,但這不等于該派閥的政治理念有所改變。如果此次安倍改組內閣不能把岸田繼續留在閣內,那他很可能成為阻止安倍時最有力的一位。如果自民黨內護憲派公開反對修憲,安倍的修憲夢勢必破滅。
第三,日本對外關系將面臨考驗。無論日本國內政局今后如何變化,對外關系都將面臨如下問題:美國退出TPP對安倍造成巨大沖擊,雖然不會動搖日美同盟基礎,但在美國特朗普政府亞太戰略尚未明晰之際,過去一直追隨奧巴馬政府“亞太再平衡”政策的安倍將無所適從。去年年底,安倍邀俄羅斯總統普京訪日,提出在南千島群島進行“共同經濟活動”建議,但日俄關系改善至今仍無下文。事實上,日俄關系不但進展緩慢,還不時傳出不和諧的聲音。
在日美、日俄關系停滯的背景下,對政治下沉的安倍來說,外交的唯一增長點只能是謀求改善中日關系。有人認為,安倍在困境中或許會再次打“中國威脅論”的牌,但那樣的話,如果日本選民認為繼續惡化中日關系不利于日本國家利益,那么安倍下臺的速度只會更快。因此,安倍理性的選擇或許是借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與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之機,努力改善關系,明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實現兩國首腦互訪,為地區和平穩定做貢獻,從而在外交上得分。
中日兩國同為亞洲大國,對于維護本地區和平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果日本政府能夠放棄偏見,改變心態,推進兩國關系改善,即使出于自身利益考慮也仍值得歡迎。當然,我們還是希望日方格局能夠再大一點,從地區和平的戰略高度看待兩國關系,中日關系不應受國內政治的影響,特別是不受所謂個人理念影響,而應以和平與兩國人民的福祉為最高標準。▲
(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日本文化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環球時報2017-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