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莉
摘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以及為了進一步實現農村土地的集約節約化,必然要選擇土地流轉模式。這是真正做到讓農村最重要的財富—土地的價值得到充分發揮的有效措施。文章針對米東區農村土地綜合整治中土地流轉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且給出相關的建議,希望對土地流轉的有效運行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農村土地流轉;土地綜合整治;土地流轉模式
黃 莉. 土地綜合整治背景下米東區農村土地流轉的問題與建議[J]. 農業工程技術,2017,37(11):10.
相對于城市的發展,農村由于基礎設施比較落后,農民生活條件較差,是導致農村發展比較緩慢的原因。要從推動土地在城鄉之間流動和合理配置,需從土地管理制度入手,為集約節約用地創新機制,來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可使大量資金投入到農村,節約的新增耕地又可確保堅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保障糧食安全,從而拉動農村消費需求,實現保增長,促進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率,促進農村居民點向中心村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挖潛農村存量建設用地、對舊宅基地復墾[1]。農村的土地流轉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城市化的進程,為產業留足發展空間、破解土地供需矛盾。
一、米東區羊毛工鎮土地流轉現狀
宜耕后備土地資源匱乏,土地開發利用約束性大。米東區位于烏魯木齊市北郊,距中心城區15 km,米東區的農業招牌“米全”大米已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是優質水稻產區。2009年區政府的報告中統計顯示,米東區土地總面積為339656.62公頃,其中建設用地17614.67公頃,農用地107627公頃,其他土地214414.44公頃。帶動經濟持續發展的一系列新政策,會不可避免的占用大量農用耕地,農業結構調整,生態退耕也需要占用耕地。米東區作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昌經濟一體化”的“試驗田”和“啟動區”,將被打造成城北工業新城,人居新區,要實現保護耕地的目標和完成經濟發展的平衡,形式很嚴峻。
根據《烏魯木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下達的目標任務,規劃期間,米東區耕地保有量不得少于11800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得低于8260公頃。耕地占農用地的57.18%,主要分布在古牧地鎮,長山子鎮,羊毛工鎮和三道壩鎮,這些地區地勢平坦,是優質水稻主產區。其他農用地為4578.64公頃,主要為農村道路和農田水利設施用地,田坎和設施農用地所占比重較少。土資源空間分布不均衡,土地生態環境比較脆弱,致使宜耕后備土地資源匱乏,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約束性大,園地是348.49公頃,牧草地是68786.47公頃,林地有11974.44公頃,區域分布比較零散。
二、土地綜合整治背景下農村土地流轉中出現的問題
土地綜合整治背景下農村土地流轉是惠及億萬農民、一舉多得、利國利民的大好事,是實現擴內需、保增長、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舉措。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改善農村和農民生活條件,切實把農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保證農民居住和生活水平不降低,在提升增強農民生活保障、促進農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實施過程,對農民的意見、農民的合法權益維護方面做得不盡人意。在推進過程中要尊重民意,保障農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扎扎實實推進每一項工作,切忌出現半拉子工程、豆腐渣工程[2]。
當地政府、各部門以維護農民的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廣泛宣傳、精心組織。在項目開始之初,讓其充分表達意見、廣泛參與和進行監督,借助走訪、征詢、公告、會議等形式讓項目區村民組織和大多數農民充分了解項目的性質、設計方案、土地流轉、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置換、資金的來源使用等情況,村組和村民真正以主人翁的態度去推進土地綜合整治,堅持以人為本。
三、對米東區羊毛工鎮農村土地流轉模式的建議
合理、科學地編制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積極促使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得到政策層面上的支持,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從制度上予以保障。如何讓多個部門無縫合作是對米東區羊毛工鎮農村土地流轉順利有序進行的關鍵。土地綜合整治是一個系統工程,國土資源以多年開展土地整治工作所得出的經驗作為基礎,然后由國土搭臺,財政、農林、水利、交通、 環保、電力、電信等多部門通力合作的局面形成。政府高度重視、周密部署、充分發揮主導和組織協調作用,發揮各級部門的重要職責,其中最重要的是規劃村莊布局以及加快建設速度;再加上其他相關部門也應積極配合,綜合整治規劃應與基本農田保護、產業發展、村鎮建設、交通水利和生態環境保護等規劃相互銜接,需要科學謀劃、統籌協調、優化資源配置、科學合理布局,須要突破部門壁壘,各負其責,加強協調,形成合力。
以往農村土地整治片面追求耕地占補平衡的狀況,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城鄉統籌發展大局中得到較大改善,農村一些富余的建設用地指標調劑到城鎮使用,實現保護耕地、村莊改造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同步推進、節約集約用地,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相互支持的格局。使農村運用土地增值效益解決發展資金短缺的問題,這也為破解城鎮建設用地指標短缺的難題和城鄉統籌發展提供了城鄉互補的對接口。有利于推動農民居住向城鎮和社區集中、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推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籌城鄉發展。
參考文獻
[1] 傅孫萍,李建成. 泉州市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的流轉探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9(34).
[2] 汪進元. 論經營性建設用地的政府采購—城市化進程中集體土地流轉之法理思考[J]. 法商研究,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