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八五”新潮美術運動的本體出發,還原當時的歷史語境,“八五”新潮美術運動的青年們受國際國內環境的影響,積極地探索,努力地追尋,充滿著激情、躁動與不安。文章肯定了其對于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改變了中國當代藝術創作的思路并促進了中國當代藝術走向國際化。
關鍵詞:“八五”新潮;美術運動;現代化
一、“八五”新潮美術運動的背景
早在1862年的時候,清政府就設立京師同文館,培養翻譯、外交人才和引進介紹西方書籍,后又向日本派遣留學生。1872年就派遣留學生到西方學習先進的科技。直至民國時期,留學生群體不斷壯大,伴隨著中西方的交流日漸增多,翻譯和介紹西方美術史的著述開始讓國人了解到西方的美術知識和哲學知識。在翻譯介紹的同時,一些學者開始注意到西方美術史研究方法及理論的不同,并將其譯介,如藤固、宗白華等學者,有意識地將西方研究近現代藝術方法理論的書籍直接翻譯介紹進中國,從而讓國內學者在探討出路之余,也能清晰地認識到國外先進的研究方法,進而為我所用。
到了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末,國內外的局勢都發生了變化,國家政策傾向于向蘇聯學習。這一時期譯介西方先進藝術的活動幾乎中斷。至“八五”新潮美術前后,中國對西方近現代美術的譯介成果又開始大量涌現。這些成果的傳播導致了中國的藝術界開始重新審視本土藝術的價值取向,開始了探索現代化之路。
二、“八五”新潮美術運動本體研究
(一)“八五”新潮的“新”
在世界美術史上,中國本土的藝術批評缺少話語權,當時的藝術家甚至在西方的現代性旗幟下有一種自卑感,這些因素導致了當時的青年藝術家們迫切地想尋找一條出路,一條可以盡快與世界接軌的捷徑。那么,“八五”新潮美術運動作為當時探索藝術出路的主流運動,其“新”體現在哪里?
丁方作為“八五”新潮美術的主將,他在《新潮美術二十年回眸——從人文關注到精神構建:李公明、丁方對談錄》中說:“新潮美術首先體現為一大批渴求新知的學子通過閱讀認識了世界。當時大量翻譯出版的學術名著使他們接觸到了諸如西方馬克思主義、啟蒙思想、人文主義、古典主義等思想,并逐步了解了西方近現代哲學思想,如存在主義、詩性哲學、分析派諸流派、深層心理學、現代美學、社會批判理論以及當代神學[1] 。”
可見當時的社會追求的是一種西方形式的現代化,而大量西方藝術思潮的涌入又使得中國社會經歷著一場深刻的思想變革,在這場變革中它迫使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意識形態,而意識形態中最積極最活躍的部分——藝術,就自然地充當了這場變革的主體。因此,“八五”新潮美術運動中的“新”可以理解為西方形式的現代化或者是西方先進的哲學思想、藝術理論以及方法論。
(二)歷史語境下的“八五”新潮反思
“八五”新潮美術運動的概念并不局限于1985年發生的美術事件,而應是泛指發生在1979年至1989年之間的一系列美術活動。而80年代在今天也成了帶有歷史烙印的特定時期。高名潞說:“80年代是一個唯一以‘群體和‘運動命名的藝術時代[2]。”他認為80年代是青年們的群體活動,這個群體是“一個有著明確現代藝術觀的組織”[3]。隨著歷史的發展,八十年代也成為一種歷史語境,令人懷念。然而這令人懷念的“十年”,為什么要用“八五”來標榜?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創作自由的文藝政策,緊接著1979年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會第23次擴大會議在北京召開,開啟了中國美術發展的新階段。1985年4月在安徽舉行的“油畫藝術討論會”,簡稱“黃山會議”,是以反思“文革”極左思潮為主題、探討未來中國油畫發展的討論會,主張觀念更新,在強調從藝術本體中發揮創作個性以及合理吸收西方現代藝術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值得關注的問題而備受重視。1985年5月,《中國美術報》開辟“新興美術家集群”專刊,《美術》雜志也開辟了專門的欄目報道新思潮的活動。同年11月,美國藝術家勞申伯格在北京的中國美術館舉行展覽,這是美國近50年來的當代藝術第一次在中國展出。這次展覽對中國的藝術界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尤其是形式上,給中國的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時傳播了西方的藝術理念。開放的美術活動絡繹不絕。
由此可見,1985年的國內外環境對青年美術家都是一片支持聲。這一年也是國家政策開放后藝術蓬勃發展的成熟年。國際國內的藝術交流活動頻繁,而專業的報刊媒體都專門辟欄目報道各種新潮美術活動。可以說,1985年具備了中國藝術現代化轉型的“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因此,80年代的藝術活動被統稱為“八五”新潮。
(三)反叛與超越
整個“八五”時期,“反傳統”的呼聲從來就沒有停止過。高名潞認為“八五”新潮美術運動反的是“全部的傳統,不僅僅是藝術傳統,而是全部的文化傳統。這種激進的反傳統態度當然源于一種不斷求新、求變和不斷否定過去的價值之上[4]。”他又說:“這股潮流的核心精神是,面對開放后的西方文化的再次沖擊,反思傳統,檢驗上一個創作時代,并與此同時大膽進行中國美術現代化的試驗,從而不免帶有‘反傳統和‘反民族化的理論色彩和行為試驗的實踐特征[5]。”李小山、薛翔也在文中說:“‘反傳統是‘85新潮的一面旗幟……‘85新潮的熱血青年,以其大膽的開放形式和懇篤的人生態度,毫不猶豫地高舉起反傳統的大旗,以敏銳的人生直覺,在不斷覺悟中的新的社會倫理和價值觀念的基礎上,在一個更廣泛的層次上,把藝術引入了社會革命意義上的變革機制中[6]。”而“作為對傳統藝術的否定,當代藝術是一種革命……傳統藝術由于對表達人類更深的精神領域無能為力而產生出當代藝術[7]”……
由此可見,在當時的語境下,中國藝術要想走上現代化,必須從傳統中走出來,反叛也成為了當時最為前沿的呼聲,革新中國畫,革新中國傳統藝術中的形式規范,革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條條框框,成為“八五”新潮美術和運動中的一種追求。
三、反思歷史,關照今日
“八五”時期的中國現代藝術運動,它不僅呈現了中國現代藝術中紛繁的藝術流派,也呈現了當時青年們激情與混亂、理想與躁動并存的文化現實,這一時期的藝術活動大多數都是以群體性的團體為主,“八五運動是找回藝術個性的運動,但它卻同時是一場‘群眾運動……個人的創造性和嚴肅的思考在這里是很少受到重視的”[8]。直至1989年的現代藝術大展閉幕,中國現代藝術集體探索的時代也隨之結束。
今天,雖然“八五”時期已經過去,但是各種回顧展絡繹不絕。那些明顯帶有時代烙印的展覽,讓我們不禁開始反思“八五”時期的思潮對中國的現代藝術造成的影響。反思那段歷史,研究今日的中國藝術,發現雖然當時的理想主義脫離了本土傳統的文化,但是就藝術的長遠發展來講,“八五”新潮美術運動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創作思路以及中國的藝術走向世界起到積極的作用。
(一)改變了中國當代藝術創作的思路
“八五”新潮時期的美術運動,具有濃重的人文主義關懷。從90年代中期開始,美術界的批判意識開始逐漸形成,藝術家們開始關注藝術的本體,關注生命的存在方式,表達自由和理想。這也是“八五”新潮美術運動的功勞之一。
同時,“八五”思潮之后,西方藝術創作的媒介材料和表現方式也對中國的藝術創作產生影響。傳統的水墨、油畫、木刻、泥塑等藝術語言不再是藝術家藝術創作的特有方式,還增加了金屬、陶瓷、紡織品等綜合材料。
可以說,當時的“八五”青年們追求現代藝術的勇氣和精神,改變了中國當代藝術創作的思路,開拓了藝術界的視野,使得今天的藝術家能夠重視和西方文化的交流,為今天的藝術家搭建一個視野開拓的平臺,以便于更好地與世界接軌。
(二)促成了中國當代藝術走向世界
“八五”時期的藝術家對西方的學習借鑒模式多集中在形式、風格上,大部分作品批判傳統,張揚個性。而中國的藝術要想走向世界,必須認真對待中國的傳統文化。正如費孝通所說:“切實做到把中國文化里面好的東西提煉出來,應用到現實中去,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觸、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把我們文化中好的東西,變成世界性的東西,首先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9]。”當時很多青年藝術家們將中國的優秀文化進行提煉,然后結合西方的現代藝術,成功地促成了中國當代藝術走向世界。如谷文達、徐冰的文字藝術,喬曉光、呂勝中的年畫、剪紙等已經成為帶有中國符號的藝術形式,成為中國傳統文化走向現代藝術的成功典型。
四、結語
關于“八五”新潮的各種觀點還有很多不可定論的因素,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及歷史的沉淀,當時的史料及文獻在藝術圈里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八五”時期作為當時對現代藝術探索的特殊時代,毫無疑問地在歷史上成為中國現代藝術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過程。正如王林所說:“‘新潮美術是中國現代藝術的初始階段,喧囂、浮躁和過于膚淺的文化反叛是不可避免的。但透過這些表面的東西,它的價值卻在于以理性傾向于生命體驗、本體追求與行為價值的拉鋸,造成了中國美術多元并存的局面,盡管它并未占領歷史高度的偉大作品,但對于中國現代藝術發展的意義是不可低估的。”[10]
參考文獻:
[1]新潮美術二十年回眸——從人文關注到精神構建:李公明,丁方對談錄 [N].南方都市報. http://culture.china.com/zh_cn/info/hot/11022810/20050615/12404642.html.
[2][3]高名潞.85美術運動歷史資料匯編[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9
[4]高名潞.85美術運動的文化前衛意識[C].中國當代藝術文獻庫,2013-11-27.
[5]高名潞.85青年美術之潮[J].文藝研究,1986,(04).
[6]李小山,薛翔著.燃燒自己照亮現實[J].中國美術報,1989,(08).
[7]蘇傳敏.當代藝術及其革命[J].中國美術報,1988,(13).
[8]費大為.當代藝術的展覽和展覽策劃[J].美術觀察,1999,(05).
[9]費孝通.費孝通九十新語[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214.
[10]王林.與藝術對話[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1:11.
作者簡介:肖偉,南京藝術學院人文學院2015級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