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付平
摘 要:群眾美術活動的有效開展對于群眾文化事業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群眾美術不僅豐富了群眾文化內涵、提升了群眾審美品位,還有助于實現美術社會效益、繁榮群眾文藝創作。在群眾美術活動具體實踐中,應著力搭建群眾美術展示交流平臺、提升群眾美術工作者綜合素質、營造濃厚的群眾美術創作氛圍,并利用好專業美術對群眾美術的促進作用,進而推動我國群眾文化事業大繁榮、大發展。
關鍵詞:群眾文化;美術;作用;開展
人們求樂、求知、求美的精神文化需求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而變得更加強烈。物質基礎和精神文化需求兩翼齊飛為群眾文化發展提供了機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作為群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群眾美術乘勢而上,在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群眾文明素養、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盡管越來越多畢業于專業美術院校的美術人才投身群眾美術工作,為群眾美術事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但部分群眾美術工作者對群眾美術認知的偏差卻限制了群眾美術活動的有效開展。理順群眾美術與專業美術的關系,找準群眾美術的特點及其對繁榮群眾文化的意義,識有效開展群眾美術活動的思想前提。
一、群眾美術及其特點
群眾美術活動多種多樣、內涵豐富多彩,既包括繪畫、書法、攝影,也包含工藝美術、舞臺美術等,與專業美術既有差異也有聯系。作為精英文化的一部分,專業美術具有專業性、局限性和相對排他性等特點。美術院校畢業的專業美術人才在走上群眾美術工作崗位后,如果仍以專業美術思維指導工作,推崇“個人創作至上”,顯然與群眾美術的出發點背道而馳。相對于專業美術的精英文化,群眾美術是基于群眾文化的發展而逐漸完善的,它的特點是群眾性、公益性、廣泛性,屬于典型的草根文化。就群眾性而言,群眾美術的創作者、欣賞者和服務者皆是群眾,在自我參與、實現自我娛樂中自我開發、自我提升,充分彰顯人民群眾的文化主體地位。就公益性而言,群眾美術活動基本屬于政府支持的公益性活動,其主要目的是群眾文化輔導和服務,既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國民的文化內涵,又間接培養和繁榮了文藝市場。就廣泛性而言,群眾美術的參與范圍具有廣泛性,突破了階層、年齡、文化水平等諸多限制,表現出文化親和性。
群眾美術與專業美術有著明顯差異,但也不可分割。群眾美術離不開專業美術的支撐,專業美術需要群眾美術發揮開拓、推動的作用,二者共同承載了傳承美術文化的使命。一方面,專業美術是群眾美術活動專業性的保障,另一方面,群眾美術的文化親和性對傳播專業美術的審美觀念和美學知識大有裨益,二者相互依托才能最大發揮文化功能,實現美術文化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二、群眾美術在群眾文化事業發展中作用
豐富群眾文化內涵。美術創作與美術接受因需要較完整、系統和嚴謹的專業技法或理論知識,而被認為是“陽春白雪”,似乎與“下里巴人”的群眾文化并不相融。事實上,群眾美術在我國源遠流長,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專業美術承擔的更多的是認識功能、教育功能和審美功能,而群眾文化則更強調娛樂功能,如馬林諾夫斯基所說:“此外,尚有一種文化現象也必須研究一下。這種文化現象,乍看起來,似乎是一種額外之事。因為,它除掉娛樂外,并無其他用處,所以好像老是自居于文化之外的。”群眾美術在專業美術和群眾文化之間架設了一座相互包容的橋梁,保留群眾文化娛樂性的同時,也沒有丟棄專業美術的教育和審美功能,將它們有機融合。群眾美術不苛求專業美術的技術性,也不落入群眾文化純粹娛樂的窠臼,而突出社會性、公益性和服務性,進一步拓展了群眾文化內涵。
提升群眾審美品位。商品經濟繁榮帶來了物質滿足,也喚醒了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在擁有一定物質基礎的前提下,享受文化藝術不再是奢求,關鍵是從不同文化形態中甄選出能夠表達自我、實現自我的藝術形式。群眾美術是以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的形象出現,善于在寓教于樂中培育積極健康的審美觀念。一方面,群眾美術根植于強大的美術審美傳統,尤其是中國古典美術和諧、神妙、氣韻的藝術精神,深刻影響了群眾美術創作與欣賞。另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精髓也滋潤著群眾美術活動,樹立起必要的審美標準,使群眾美術活動達到了一定的審美層次。創作者通過美術創作表情達意,接受者可以于創作者形成感情共鳴,甚至在美術作品上建構自己的專屬情感,在創作與欣賞之中,人民群眾的審美標準、鑒賞能力獲得提升,審美品位相應提高。
實現美術社會效益。群眾美術活動也旨在對廣大美術愛好者進行美術普及和教育、挖掘人們的創造活力,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加強人民群眾間的凝聚力,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群眾美術培訓和輔導是普及和宣傳美術常識的重要手段,由于它的公益性,導致參加培訓和輔導的人群在年齡、知識層次等方面差別較大,這就需要群眾美術工作者根據不同年齡階段或知識層次的對象因材施教,堅持堅持以美育人、寓教于樂原則,科學合理安排內容,激發人們群眾學習美術興趣、提高審美追求的目的。群眾美術活動也有助于人民群眾相互團結,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不同職業、性別、年齡和知識層次的人因共同愛好,在展覽、培訓、筆會、輔導等群眾美術活動中相互學習、交流溝通,既豐富了知識、拓展了交際圈、增進了友誼,又獲得了別人的理解和認知,實現了自我價值。
繁榮群眾文藝創作。隨著美術在人民群眾生活中的參與度不斷提高,群眾文藝創作氛圍愈加濃厚,優秀的群眾文藝作品不斷涌現。雖然群眾對美術內容的需求不再僅是單一的繪畫,而呈現出多樣化,如攝影、剪紙、裝飾等,但實踐證明,只有飽含地方特色的美術內容群眾才喜聞樂見。群眾美術工作者應該鼓勵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美術創作,當人民群眾認識到與生活緊密聯系的事物在藝術創作中的價值時,便會自覺參與,推動涌現更多的群眾文藝佳作。
三、如何有效開展群眾美術活動
文化館、美術館是群眾文化建設的主力軍,承擔著組織、實施、協調、普及等文化活動職責。作為責任方,文化館、美術館應多措并舉提升群眾美術活動水平,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搭建群眾美術展示交流平臺。作為公益性事業單位,文化館、美術館屬于群眾文化建設的前沿陣地。在群眾文化建設中,文化館找準定位、扮演好紐帶角色,樹立推動群眾文化發展的責任意識,既是組織者、服務者,又是培訓者、輔導者。文化館、美術館應結合當地群眾美術工作實際,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各類專題活動,搭建起的群眾美術展示交流平臺。如何讓群眾美術平臺真正發揮效用?關鍵是提升平臺的開放性、共享性,充分發揮平臺的匯聚作用、輔導作用和培訓作用。文化館、美術館已經實現免費向公眾開放,要充分挖掘利用社會資源,通過舉辦美術創作交流活動、推薦或選送優秀群眾美術作品參賽參展、舉辦美術輔導課程或講座等活動,真正起到支點、橋梁、管道的作用,為美術愛好者提供交流、展示、提升的機會,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提升群眾美術工作者綜合素質。目前,越來越多美術院校的專業美術人才投身群眾美術工作,他們中的許多人長期專注美術創作,在美術創作培訓、輔導方面經驗豐富、能力較強。然而,群眾美術的特點對工作者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但要掌握專業繪畫技巧和美術理論知識,還要熟悉群眾文化工作和藝術市場,擁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和溝通能力。筆者認為,群眾美術工作者應著力在一下方面提升自己:對美術的不同門類觸類旁通,做到一專多能,努力在各項活動中不說外行話、不做外行事;密切聯系群眾,了解美術愛好者需求和動向,經常參與到群眾中去,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與有關部門、機構協會保持聯系,爭取支持的同時打通對外交流、參展、學習的通道;加強思想政治學習和業務學習,以正確的思想指導工作實踐。
營造濃厚的群眾美術創作氛圍。營造創作氛圍,關鍵是提供良好的軟硬件條件。硬件條件包括創作室和師資力量,為群眾以藝會友提供了場所和指導。事實上,許多社區活動室兼具創作空間功能,關鍵是缺乏指導。群眾文化部門可以靈活解決師資不足問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軟件條件包括常態化的展示機會和科學的評價體系,為群眾美術創作建立積極向上的反饋與刺激機制。目前,許多群眾美術創作停留在自娛自樂階段。如何更大激發群眾的創作積極性、培育出優秀的群眾美術創作者和美術作品,關鍵在于展示與評價。這就要求文化館、美術館多舉辦展示活動、多爭取參展機會,擴美術愛好者的藝術視野,并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營造出優秀創作者和美術作品能夠脫穎而出,相互批評、相互激勵、相互學習的良好生態。
利用好專業美術對群眾美術的促進作用。專業美術與群眾美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群眾美術不自覺接受專業美術滋潤,就會陷入枯萎的沼澤,專業美術拒絕群眾美術,則可能脫離群眾、脫離生活,失去靈魂。只有讓二者相互滲透、相互改造,才有助于社會主義美術事業茁壯成長。首先,應充分發揮專業美術的審美標尺作用。群眾美術的娛樂性和業余性決定了它的文化弱點,即缺乏超越精神,這就需要專業美術加以引導和督促。其次,以專業美術指導群眾美術創作。專業美術建立在完整的美學理論和純熟技法基礎之上,這恰恰是群眾美術不具備或值得借鑒的。文化館、美術館應承擔起藝術理論普及和技法培訓工作,引導美術愛好者以更加專業的姿態投身美術創作。
群眾美術活動的有效開展對于群眾文化事業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長期以來,群眾美術工作中存在一些問題,如沒有理清專業美術與群眾美術的關系、對群眾美術在群眾文化事業發展中作用認識不到位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群眾美術工作發展。在筆者看來,群眾美術不僅豐富了群眾文化內涵、提升了群眾審美品位,還有助于實現美術社會效益、繁榮群眾文藝創作,在群眾美術活動具體實踐中,應著力搭建群眾美術展示交流平臺、提升群眾美術工作者綜合素質、營造濃厚的群眾美術創作氛圍,并利用好專業美術對群眾美術的促進作用,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從而促進社會文化藝術的大繁榮、大發展。
參考文獻:
[1][英]馬林諾夫斯基.費孝通譯.文化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2]周愛寶.群眾文化基礎知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鄭永富.群眾文化學[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3.
[4][美]約翰·菲斯克.楊全強譯.解讀大眾文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5]胡守勇.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淺析[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4).
[6]金元浦.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瀘州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