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曄
[摘 ?要]群眾文化是人民群眾以自身為活動主體,以娛樂為主要內容,以滿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為目的的文化活動。在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情況下,群眾文化是建設和諧社會,活躍人民群眾健康向上的文娛生活,提高全民文明素質的重要手段。近幾年來基層文化建設取得了矚目的成就,城鄉居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顯著的改善。但是,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總體上還不相適應。文化不能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這是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的“文化滯差”現象。
[關鍵詞]群眾文化 兩個文明 現狀 策略
中圖分類號:G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22-0100-01
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現狀
科教興國,文化工作者責無旁貸。在我國十三億多的人口,九億在農村,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沒有農村的穩定就沒有全國的穩定,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因此,農村文化工作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先進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和重點工作。近幾年,各級政府都程度不同的加大了對文化建設的投入。文化行政部門和基層文化單位堅持“二為”方針,每年都組織專業人員編排思想進步、宣傳科學、內容健康、寓教于樂、群眾喜歡的文藝節目,下鄉演出,深受廣大農民群眾的好評。文化下鄉一是送戲下鄉、送電影、送圖書,二是培養基層文化骨干,三是在基層吸收藝術上的營養。這些年堅持下來,已經產生了明顯的效果。在“文化下鄉”的過程中培養“鄉下文化”,不只是“送文化”,而且要“種文化”,改變文化下鄉單向傳播的模式,努力形成鄉下文化的再造機制。文化單位每年都走出去,下基層,深入到廠礦、軍營、校園、村鎮、社區輔導,培訓基層文藝骨干,指導演出技巧,為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注入了活力。不僅拓寬了文化陣地,更重要的是通過各種文化活動,使基層的人民群眾尤其是廣大農民群眾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開闊了視野,提高了文化層次和政治素質,培養了他們關于改革開放、搞活農村經濟的意識。
近幾年來基層文化建設取得了矚目的成就,城鄉居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顯著的改善。但是,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總體上還不相適應。文化不能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這是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的“文化滯差”現象。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我國也不例外,基層文化建設更是當今文化事業鏈中的薄弱環節。在部分農村,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文化生活還很貧乏。
而且,文化的真空地帶是沒有的,健康的文化活動開展不起來,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就會在這里徘徊。有的地方基層文化建設十分脆弱,經不起不良文化的消解和顛覆;有的地方基層文化曾經崛起過、輝煌過,但由于缺乏堅實的基礎和強有力的后續支撐,迅速衰落下去,成為當地群眾記憶中的“流星”。文化式微,則經濟不興,扼住當地社會的發展命脈。法輪功曾在全國各地傳播、蔓延,給社會、給人民造成極大危害,許多無辜的生命成為法輪功的犧牲品。這一樁樁慘痛的教訓都說明先進的、健康的文化不去占領陣地,反動的、迷信的、腐朽的文化就會乘虛而入。前車之鑒,后事之師。
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步伐加快,成績顯著,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和重視是關鍵。但是也有一些地方沒把它放在應有的位置上,不重視基層群眾文化工作,一是把它當作可有可無的“軟目標”或“緩事緩辦”的任務,其他事情―忙,就把文化工作給沖了;二是表面上看重文化,但只是熱衷于搞形式主義和短期效應,雖然熱鬧幾天,給老百姓惡補幾天文化大餐,但這種“做秀”給基層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有些基層文化單位由于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支持,工作舉步維艱,時時陷入困境。一些地方的社會方面對基層文化的漠視也令人心憂。
文化建設投入嚴重不足,有的甚至出現負增長,基層文化工作者困于“守攤子”;基層群眾文化設施工作難以立項,有的進入施工了又成為“胡子工程”;鄉鎮文化站基礎薄弱,許多站是“一塊牌子、一枚章子、一張桌子、―間房子”的“四―式空殼站”;文化專干待遇不落實,專職人員調換頻繁,人才流失嚴重而且得不到補充,青黃不接,出現嚴重斷層;管理體制沒理順,有的鄉鎮文化站形同虛設。目前社區文化建設方面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活動陣地短缺,而且公共活動文化場所常被占用。文化活動缺乏經費保障,影響活動的展開。社區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單一,檔次低下,對群眾吸引力不大。個別地方文化市場違規現象嚴重,特別對青少年造成不良影響,群眾反應強烈,嚴重阻礙了兩個文明建設。
直面這些尖銳而迫切的問題,我們要補偏救弊,起衰振弱,扛起時代文化中的這份沉重。更何況,我們正處于一個雄視闊步、昂揚進取的年代,加之《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等各種政策的出臺,有利于基層文化建設的大好局面正在形成,堅冰已經打破,航道已經開通,風帆已經升起,基層文化工作完全能夠完成它對時代、對人民的偉大承諾。
群眾文化的進步空間
繁榮群眾文藝創作和演出,創新群眾文化活動的載體和手段,提高群眾文化品位和影響力,倡導先進的文化價值觀,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豐盛“文化大餐”。要進一步提高精品意識和積累意識,引導和激勵廣大群眾文藝工作者樹立大文化理念,通過對生活和時代的深刻感悟與理解,創作一批既有鄉土氣息,又有時代氣息并且群眾喜聞樂見的具有感人力量的優秀作品。要通過生產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產品來營造有益于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思想文化環境,倡導先進的文化價值觀,提升優秀群眾文化的傳播活力,更好服務人民,服務社會。同時,要積極鼓勵文藝創新。要不斷創新文藝活動的內容和方式,打造民間文化活動的品牌,爭取有精品節目和劇目參加全省全國展演。
要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增加投入,對公益性文化單位的數量、布局、種類進行統籌規劃,建立以廣大人民群眾為服務對象,以政府提供服務為主導方式,以公共文化服務機制、服務設施、服務機構和隊伍建設為核心,逐步形成結構合理、發展平衡、網絡健全、運營高效、服務優質的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抓住重點扶持東西兩翼地區基層文化設施建設的機遇,落實各級配套資金,同時鼓勵民間資源進入文化領域,支持群眾自辦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戶、文化室、圖書室、書社及農家書屋等,加大公共文化設施的社會投入,盡快改變縣級基層文化設施特別是鄉鎮(街道)文化站建設滯后的局面。要加快推進重點文化設施建設,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硬件基礎,不斷提高公共文化設施服務質量和水平。從而全面提高人的素質和精神面貌,把“經濟人”提升為“文化人”,推動和諧社會的構建。
貫徹“人才興文”戰略,為構建和諧社會注入生機勃勃的文化競爭力。“人才興文”是一個帶有根本性的戰略問題。要進一步提高對“人才興文”戰略意義的認識,把文化人才隊伍納入人才強國戰略和文化發展的總體布局,在政府文化部門和群眾文化團體以及文化產業生產單位中大力倡導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氛圍,為各類文化人才的個性創造和百舸競逐的藝術流派的涌現提供導向正確又寬松和諧的環境,真正吸引人才,凝聚人才,培養和造就一支高素質的和諧文化人才隊伍,大大提高文化的競爭力,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生力軍作用。
參考文獻
[1] 周朝琦:《群眾文化》[M].北京文化管理出版社,2002.
[2] 陳建國:《實踐與思索?群眾文化論文集》,四川出版集團,2008.
[3] 李明旭:《我與文化館同行:群眾文化論文集》,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08.
中國科技博覽2016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