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耀輝
摘要:隨著我國文化強國戰略的實施,基層群眾文化工作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筆者從當前的基層實際出發,肯定成績,找出不足,提出對策,以期與大家共同建設更高水平的群眾文化。
關鍵詞:群眾文化;不足;對策
中圖分類號:G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9-0238-01
群眾文化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百姓生活中最常見、最直接、最樂于接受和廣泛傳習的文化活動,也是最能陶冶情操、凈化思想、促進和諧、提升文明的寓教于樂的大眾化宣傳活動,因此,組織好開展好群眾文化活動,是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是文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更是全體公民的社會責任。
我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步入小康社會,溫飽問題解決了,到了該好好打理精神生活的階段了。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決策,這一決策順乎民意,切合國情民情的決策,極大鼓舞了廣大群眾投身文化建設的激情與斗志,使得群眾文化活動出現了井噴式的發展。岐山縣文化部門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上級文化部門的精心指導下,紅紅火火地開展了多項比較有影響力的、聲勢浩大的文化活動,推動了全縣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從城鎮到鄉村,從社區到村委會,從文化廣場到街道小院,勞作之余的人們,紛紛加入到文化隊伍的行列,三五成群,數人組隊,唱歌跳舞,吹拉彈唱,自娛自樂,好一派“唱起來,跳起來,笑起來” 的喜人局面。但冷靜思考,我們的群眾文化工作還有一些亟待改進的各方面。
一、不足之處
1.“重經濟、輕文化”現象仍然存在。個別組織把絕大部分精力放在招商引資、工農業增加值等經濟指標上,對文化事業特別是基層群眾文化投入不夠。文化是經濟的魂,經濟是文化的根。在實際工作中,有的地方總認為文化事業是公益事業,不產生經濟效益,干好干壞不影響大局,于是出現“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
2.活動形式較為單一。目前,群眾活動最為常見的是廣場舞、自樂班、戲曲、電影,戲劇、小品、相聲、小戲、舞龍、舞獅等豐富的文藝形式沒有在基層廣為發展,文藝的吸引力、感召力不強。
3.舉辦活動受制因素重重。隨著國家政策的變化,縣直單位因改革人員減少,個別單位轉制為企業,群眾文化活動所需的場地難落實、演員難協調、節目難安排、水電難保障,直接導致了群眾文化活動難開展,農村組織群眾文化活動的現象尤為明顯。
4.專業人才青黃不接。受體制機制的制約,以前的專業人員現在差不多走的走,退的退。凡進必考的用人制度,使得有專長的文化人才進入渠道不多,考進來的有專業不對口的現象。文化隊伍的創作人才、表演人才短缺。現有人員投入到文化工作的精力、時間嚴重不足,制約了文化事業的發展。
二、改進對策
1.提升群眾文化工作者的綜合素質。群眾文化工作起著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和陶冶群眾思想情操的重要作用。群眾文化工作通過組織多姿多彩的、積極向上的、健康的文化活動來宣傳科學的思想和發展觀,弘揚時代主旋律,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以滿足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在當前和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必須要建立一支具備對群眾的文化需求能進行冷靜分析、做出準確判斷、正確選擇和誘導的隊伍,才能群眾文化工作的順利開展。
2.要健全群眾文化組織,完善基層群眾文化機制。以往的基層群眾文化都只是靠幾個文化人員來開展,力量太過于單薄,效果難以令人滿意。同時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建設規劃,把存在于不同行業、不同組織甚至是文藝工作者個體都要吸納進來,形成全社會的大文化隊伍,為基層文化工作建設能健康、有序的開展提供保障。
3.加強基層群眾文化的基礎設施建設,讓基層文化服務中心成為群眾文化的主陣地。想要開展多姿多彩的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必須要有一個健全的、能滿足群眾展示自己才能的“舞臺”。所以基層群眾文化及基礎設施建設是必須的,“十三五”時期,縣、鎮、村(社區)要規劃建設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的基礎設施,這是我們群眾文化建設的前提和基礎。
4.建立基層文化工作的決策研究機制和監督執行機制。要想順利開展令群眾滿意的文化活動,光靠文化工作者的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文化工作者既要深入到群眾中了解群眾的需要和意見、又要和專家相互探討,同時也要經常借用政府領導的力量。建立領導、專家、群眾相接和的文化工作調研組織,聽取多方面的意見,并認真分析,及時做出正確決策,統籌當地的基層文化工作,制定科學、可行的任務目標。同時,要實行嚴格的考核和績效評價,獎優罰劣,推廣經驗。
5.要切實發揮基層文化館的職能。文化館是轄區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中心,對群眾文化工作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文化館特別要抓好業余文藝團隊建設,培訓文藝骨干,組織開展、舞蹈、曲藝、書畫、小品、攝影等各種藝術創作,保護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建立健全群眾文化藝術檔案等工作,把文化館變成群眾文化事業的先鋒和導向,在發展方向上做正確引導,在能力上典型示范,使其成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地”。
6.要挖掘地方文化特色,重視文化品牌打造。文化特色是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經過人民群眾長期創造、積累、傳承的文化精華,具有獨特藝術魅力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因此,在群眾文化建設中,充分考慮當地群眾的情趣愛好和傳統文化特色,挖掘、整理、發展、創造一批群眾易于接受、參與度高的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內容和形式。岐山縣近年來打造的春節文化活動品牌、岐山之夏暑期文化活動月品牌、周文化品牌,需要久久為功,持續做強。
隨著國家《關于加快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意見》和《關于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等各種文化政策的出臺,基層文化工作者增強文化自信,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采用各種高效的方法來努力繁榮文藝事業,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積極參與的文化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陶冶群眾思想情。這也算是文化工作者為實現“中國夢”而盡的綿薄之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