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紹堂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6.19.129
摘 要:這樣可以說是時代變遷的必然結果,也是人們隨著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水平提高而產生的必然訴求。我國電視新聞深度報道這方面的起步較晚,在2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有許多成就和不足,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深度報道在我國的發展前景是異常光明的。
關鍵詞:深度報道 現狀 不足 前景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7(a)-0129-02
1 深度報道在中國的發展現狀
“深度報道”出現于20世紀20、30年代的美國,最初它僅被用以指代解釋性報道,后來則化身為嶄新的新聞總體理念———即美國媒體對當時的受眾信任危機而做出的應對。這一場理念性的新聞革命,曾經被一些新聞學者認為是離經叛道。然而,70多年的新聞實踐證明,深度報道的思想綱領不但成功地完成了歷史使命,而且成為西方新聞業的主流價值取向之一。美國當時的社會狀況就像如今的中國一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美國媒體并沒有意識到民眾的媒介需求,因此才遭遇到信任危機,而如今在中國的電視深度報道已成為各大媒體機構加強輿論監督、擴大社會影響的重要方式,成為各家電視臺吸引受眾注意力、提升傳媒品質的有力手段,如央視的《焦點訪談》、《海峽兩岸》、《新聞調查》等欄目,這是電視新聞改革的必然結果。
我國第一個有深度報道特質的電視新聞欄目應該是1980 年 7 月中央電視臺的《觀察與思考》,它相繼推出了一系列關注民生的問題和老百姓最關注的熱點問題:《北京居民為什么吃菜難》《有這樣兩個縣委書記》《包產到戶后》等等。
2 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困境
2.1 時效性和深度如何兼顧
任何形式的新聞類型都擺脫不了新聞的初衷,那就是時效性,然而深度報道需要全面采訪、深入剖析、大范圍取材、多角度論證等一系列前期準備工作,這就導致時效性和深度兩者難以兼得,往往因為追求材料的廣度和議論的深度而犧牲了新聞的時效性,這已經使我們新聞工作者在深入挖掘新聞事件過程中陷入兩難的境地。
2.2 主觀傾向性的尺度難以把握
客觀性是新聞的必須恪守的重要原則之一,而深度報道又難免打上報道者觀點傾向性的烙印,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往往難以處理妥當。現實工作中還存在為了增加報道的深度,出現了因為事實并不夠節目時長,而需要主持人和評論員等用不停的反復議論來填補時長的現象,特約評論員也由此大批量出現。但這種傾向性極強的評論很容易影響民眾對事實本身的看法,甚至評論與事件本身的原委并不完全符合,這所帶來的后續不良影響是值得警惕的。
2.3 “批評報道”和“正面報道”相對立
電視新聞深度報道是通過媒介開展新聞輿論導向和輿論監督的一種形式。輿論導向和輿論監督一直是各種新聞類型共同的話題,對于電視新聞深度報道也是一樣的,輿論要樹立好榜樣,做好正面報道,而輿論監督是有一定揭示性的新聞報道,用于提醒民眾和警示民眾,輿論導向和輿論監督能達到平衡才是最好的狀態,而從目前我國電視深度報道的方向上來看,大多數電視臺所追求的是一鳴驚人的效果。筆者覺得對于這兩個問題,要辯證對待,要堅持正面報道為主,批評報道為輔的原則。不能把負面曝光與正面報道相對立,也不能把談社會熱點問題的節目看成是純粹的揭露性的節目。如果情況是要舉出典型案例,也要注意好尺度和分寸,所以無論是正面報道還是負面報道,都要讓受眾覺得這個節目對他們多有裨益;要把準確無誤的事實,正確的價值觀帶給觀眾,要注重節目社會責任感的塑造,講究拍攝手法和藝術手段。
3 深度報道在我國的發展前景
3.1 注重經濟領域的深度報道
經濟全球化和各國貿易的不斷往來,使財經類新聞成為各個報紙電視塔的新寵,也給經濟類深度報道帶來很大的發展契機,大到中央臺,小到地方電視臺,都紛紛開通財經頻道和增加財經節目,為財經類深度報道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發展平臺,因此,財經類的深度報道會成為一個熱點。如央視的《經濟與法》《21世紀經濟報道》《經濟觀察》等欄目以及地方電視臺的各種經濟分析類欄目,這些節目主要對我國經濟形勢進行了宏觀分析,對國際經濟形勢進行了預判,成為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投資顧問和獲取財經新聞的主要渠道,在金融危機之后,所帶來的經濟格局的變化和中國在金融危機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這些都成為熱點話題被人不斷拿來討論研究。
3.2 時刻關注民生
任何節目形式都要正確處理好與受眾的關系,受眾的關注度始終是節目存亡的關鍵所在,如果一味地選擇批判性的話題,必定會離民眾越來越遠,只有把節目的熱點放在民生話題上,才能讓深度報道得到更多關注。所以電視的深度報道關注的焦點一定會是百姓真正關心的話題,例如房地產調控、醫改進度問題,幫困扶貧工作、全民健身、環境保護與生態平衡、社區文化建設、災后重建等等關系民生貼近生活的熱點話題
3.3 從細節入手做好采訪和調查
深度報道的事件一般都是線索比較多,造成原因也比較繁雜的題材。因此報道者要做好充分的前期準備,要通過大量的新聞調查來獲得足夠多的信息,同時進行細致入微的走訪,才能切實可靠地把握第一手資料,掌握事件事實。只有做好充分的前期準備,熟悉事件背景材料等方面,才能準確還原事件原貌,這對報道者是一個嚴峻的考驗,需要從業人員有準確的現場判斷力和應變能力,同時在素材選擇和拍攝上也有十分考究。對新聞現場素材的攝錄,做到全面及時的了解現場基本情況,并綜合采用多種拍攝方法準確捕捉能夠充分體現新聞事實、反映新聞主題、揭示新聞本質的現場要素。只有在做好充分背景了解的前提上,才能為接下來深度報道做好創作前提,不能毫無根據地泛泛而談,那樣的話稱不上是深度報道。
3.4 深挖事件背景材料
深度報道一定要有深層次背景材料作為堅實的基礎,只有站在這個基礎上才能抓住新聞事件的特點和本質。這需要報道者在準備階段和初始階段,注意全面認識和了解報道新聞事件 ,報道者要以點帶面進行思考,有一定的大局觀,同時還要緊抓一些細枝末節的線索,這些細節是最容易被報道者所忽略的地方。挖掘深層次材料,應站在全局高度上,充分地發揮創造性思維,考慮每個細節對于整篇報道的意義,分清主次,強化重點。盡量做到揭示新聞現象背后的成因及其喉管,深化事件本質,加強報道的深度,同時用語言和畫面來刻畫節目力度。
3.5 強化現場直播類深度報道的力度
經過5.12汶川地震和7.23動車事件,觀眾見識到了現場直播類深度報道的威力,相對于其他媒體形式來說,地安是深度報道對于突發事件的報道本身就有與生俱來的優越性,因為對于大型突發事件,民眾并不只是停留在獲取信息這個層面上,他們更多的想知道這個事件的背景成因和后續報道,這就為深度報道創造了天然的土壤,而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為現場直播類深度報道創造了非常好的技術前提和條件。
參考文獻
[1] 周恩佳.新時期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特點與優勢[J].新聞研究導刊,2014(15):77.
[2] 裴德明.新時期強化電視新聞報道深度的路徑思考[J].西部廣播電視,2015(11):76.
[3] 褚婧.新時期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發展趨勢[J].戲劇之家,2015(17):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