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鵬

摘 要:以山東沂南北寨漢畫像石的造型藝術為啟示,分析了漢畫像石豐富多彩的構圖表現方式,并結合沂南北寨畫像石的具體故事題材、齊魯文化的起源與發展,論述了沂南北寨漢畫像石圖案刻畫的生動性、多樣性,進而分析了沂南北寨漢畫像石在構圖、造型、布局和畫面上的藝術特征,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從圖案的構圖方式來解析沂南北寨漢畫像石在造型藝術上所取得的藝術成果。
關鍵詞:漢畫像石;表現方式;構圖方式;藝術成果
漢代畫像石在我國美術史上占有獨特的歷史地位,是我們中華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漢畫像石是漢代的人們在沒有紙張的發明之前在石頭上雕刻圖案以及文字大多都用在墓穴、祠堂、石闕或山崖巖石上、運用雕刻的手法表達對逝者的尊敬。漢畫像石是以當時生活的一些人物故事或者是重大歷史事件為題材進行的石刻創作。漢代畫像石圖案刻畫生動形象,雕刻技法多種多樣,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記載。“為其后乃至當代中國畫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
山東沂南北寨漢畫像石雕刻精美,圖形表達清晰,畫像內容表達豐富,歷史重大戰爭事件、圖騰信仰等。
“民間變戲法的常說: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2]。”這句話講述了門道就是方法,方法就是“術”。我們在研究問題時要根據自身的專業用專業的語言來進行表達與研究。山東沂南北寨漢畫像石在全國的漢畫像石墓中,它以結構完整、圖像內容豐富且保存完好,而被譽為“不朽的藝術豐碑”,但它在造型藝術上究竟取得了什么樣的藝術成果,需要我們進一步去探究。
通過對沂南北寨漢畫像石的考察研究,我們對漢畫像石圖案的構圖方式進行了闡釋和歸納,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平面散點透視的構圖
“如何在有限的石面空間內容納眾多神話、歷史、現實生活和裝飾圖案等題材內容與思想寓意”,[3]漢代先人們采用的是傳統的散點透視的構圖方法,就是在相同的方向,用相等的視角去刻畫所要表現的圖案形象。中國畫有一個最大的繪畫特點就是“散點透視”構圖法,這種透視方式在漢畫像雕刻中就已經運用。散點透視雖然不及焦點透視那么準確、客觀,但在表達創作者的主觀意向、故事表述、時空變化等方面會更具有表述性,更加形象地表達圖形所闡述的故事。這樣的透視方法也體現了“中國畫”與西方繪畫方式的不同。
沂南畫像石在安排物象位置時,有的是平視橫列:將所有的人物都刻在一個水平線上,用平面的形式將畫面進行布局,也就是說將畫面的創作不局限在一個透視點上,西方的繪畫特點就是要有一個畫面焦點,而漢畫像石畫面的創作就是在平面上將不同題材刻畫到一個平面中。一個故事題材可以在畫面中不斷地去展現,也可以將不同的時間空間的故事刻畫在一個平面中,這樣就使得畫面形成了人神共處、仙凡互通、古今若一、陰陽并存的藝術大世界。沂南北寨漢墓在后室南側方向的武庫畫像,共刻三個武器架,圖案表現的是前后或左右位置方位的關系,它的構圖方式沒有像西方繪畫具有透視感“近大遠小”的透視感。有的采用斜向的透視法,就是人物或車馬、兵器等相互遮擋起來,具有向縱深空間延伸的構圖效果。如車騎出行法展現的就是這種構圖方式,在人物、車馬行駛中會出現重疊的現象,重疊的側面輪廓線顯示了具有向縱深空間延伸的感覺,使研究者和觀賞者對畫面的車馬、人物的多少一目了然。豐收宴享圖運用的是綜合的視點透視,將斜向透視、正面透視等多視角,把豐收圖中的收租者、交租者、糧倉的位置、動物、工具等以視角的移動形式全部容納在一個畫面里。
二、對稱均衡的造型
對稱就是指在畫面構圖中上下形狀一樣或者是左右形狀一樣,也就是說以一個圖形繞著某一點旋轉,它能夠與另一個圖形有重合。對稱的構圖方式,沂南北寨漢畫像石構圖形式大多采用對稱的形式,以中間垂直線為中心點兩側構圖。“均衡”講的是畫面中以垂直線為對稱點,均勻分布兩側。又稱平衡,這種均衡可以表現在物質的平衡、畫面的平均,在漢畫像石創作中也較多采用了對稱均衡的構圖手法。沂南北寨漢畫像石墓在墓葬結構的整體布局上給人一種對稱均衡的感覺,在圖象的安排上亦是如此,想進門處的青龍白虎格局兩側,石門雕花的對稱構圖,等等。“中室東間藻井上層的四瓣蓮花、下層的大小方形重疊,中室西側室藻井的四方連續形格子紋,每一幅圖案的中心都有一個圓,以圓心為中心呈對稱平衡狀。沂南漢畫像石中還有一種構圖可以稱之為約略對稱,如中室過梁和八角柱斗拱及兩旁龍身畫像,它們在視覺重量上看起來似乎是相同的,但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精確對稱。沂南漢畫像石中更多的是那些非對稱平衡或者說是一種動態的平衡[4]。”如胡漢戰爭圖、車馬出行圖、祭祀吊唁圖、樂舞百戲圖等,胡漢戰爭圖以橋為中心、前室南壁橫額祭祀圖以廟宇為中心呈對稱平衡狀態。這幅圖像所體現的就是,兩邊的整體視覺是均衡的,但是不一定是相同大小的,這種構圖比對稱平衡的應用更為廣泛。
三、分層方式的布局
沂南北寨漢畫像石構圖的分層分格形式,這種構圖形式是為了更明確地敘述故事情節,它有左右的分格還有上下的分格。分層分格的構圖形式具有表達明確、敘述清晰等特點。在采用這種構圖形式中,它有的是單獨一格描述一個故事,有一些是用幾個格子用來連續構成一個故事題材的表達,通過這種構圖方式可以巧妙地組合成一個畫面。前室中的八角柱櫨斗還有柱身可以分為四個面的八方格圖像。前室里面南璧中段的畫像,畫面中分為二層,上層是刻武器庫,壁上雕刻弩弓,架子上插戈、矛、盾甲等。下面的畫像居中刻著一楹柱,兩側分別是刻一捧盾、佩劍者,這就是掌管武庫的官員,左右二人是相背而立的,這樣使物象和形象變得生動,比例會更適當,氣氛更和諧,風格會變得統一。沂南北寨漢畫像石中的分層分格與其他地域的漢畫像石有著明顯的區別。正如徐思民先生在《沂南北寨漢墓畫像藝術》一文中所言:“孝堂山的山墻畫像,善分層分組表現,但界線不是很明確,將神話傳說、車騎出行、歷史故事、仙人奇禽等內容刻畫在一起,主次不很明顯,方向不一;武氏祠則善用橫豎格分隔內容,或嚴格分層布置,從仙界到圣賢再到凡間,一直到游樂、狩獵、出行,表現出天、地、人的包容和諧。而沂南漢畫中的大幅畫像主題性很強,全圖是戰爭、全圖是祭祀,畫面的中心焦點清楚,主次分明,包括不同人物的大小差別,都可以看出創作者突出主題的意圖。”[5]沂南北寨漢畫像石畫像的分層方式現象,這種現象與齊魯文化的致密理性有著深刻的聯系。
四、和諧飽滿的畫面
“沂南北寨漢畫像石的構圖,不講求以虛當實、計白當黑之類的規律,整個畫面是滿的,幾乎不留空白,也可以說成‘密或‘繁,不僅運用多層次分層分格法[6]。”僅僅是在一個層次內,畫面的創作也是飽和的。它鋪天蓋地滿幅而來,但五彩繽紛、琳瑯滿目,卻給予人們后代空靈精致的藝術所不能替代的豐滿樸實的意境,更使人感到飽滿和實在,也表現出漢人開闊的心胸和雄渾的氣魄。它不華麗卻單純,無細部而洗練。樂舞百戲圖、豐收宴享圖、胡漢戰爭圖、八角立柱圖等,都是畫面飽滿疏密有致的。但是漢代的雕刻藝人對此好像還不是那么滿意,又在創作的主題之中添加一些云紋元素,或者是刻畫一些飛鳥等,就像是前室中的西璧北段的畫像,在飛翔的羽人、朱雀、翼虎、青龍之間的空白處刻畫了一些云紋元素來填充空白,就像是這樣類似的構圖手法,起到了烘托創作主題內容的作用。云元素的運用增加了畫面的生動性。這種天白的藝術方式,不僅會使畫面保持了均衡,而統一中又富于變化,體現了一種飽滿和充實的感覺。
五、結語
豐富多采的構圖表現方式是沂南漢畫像石得以蜚聲中外的顯著藝術特色。沂南漢畫像石在構圖上,是將不同時空的故事題材、人物、建筑等各種形式創作在一個平面之中。“但其主旨,是分析在造型藝術上所取得的藝術成就[7]。”沂南北寨漢畫像石是中國漢畫像石中展現漢代社會發展最全面、最完整的漢畫像石群,它不僅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畫像石刻藝術,更為我們研究漢代藝術對后世影響提供了重要的歷史依據。它的構圖方式我們可以借鑒在動畫創作之中,通過這幾種構圖方式以及圖像的刻畫手法,運用在動畫制作之中,必然會創作出好的作品。
沂南北寨漢畫像石記錄著漢代先民的生存狀態、宗教信仰、社會習俗等,是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在構圖方式上也有很大的研究價值,我們前面分析了幾種構圖方式,這對我們研究藝術創作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對沂南北寨漢畫像石進行系統的研究后我們可以發現,不同地域雖然在漢畫像石上描述的故事有相同或雷同,但是在細節中我們研究發現受地域文化不同的影響,畫像石的布局設計也是不同的。沂南北寨漢畫像石的布局設計體現出了地域文化的不同,它深刻記錄著齊魯文化對其產生的影響,但又與同受齊魯文化影響的其他漢畫像石的布局設計不同,形成了特有的畫面布局。
在對沂南北寨漢畫像石構圖方式進行探究和分析后,我們“從中國畫構圖發展的歷時性關系而言,漢代畫像石的‘散點布局的方式等圖像構圖可以看成是早期中國畫構圖形式發展狀況表現之一,它為其后乃至現當代中國畫體現出來的‘散點透視法等構圖法則和‘無畫處皆成妙境等構圖思想、理論與方法,即是對漢代及之前、之后的中國畫構圖的繼承、發展與創新[8]。”
從沂南北寨漢畫像石的藝術成就中我們探究道:“藝術家最可貴的是修養和氣質,藝術創作最可貴的境界是靈魂。漢代人在他們的時代做出了偉大的成就,我們在新的時代應該做出新的努力,互換這種深沉雄大的藝術精神再現吧[9]。”從張道一先生的話語中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到,作為藝術研究者,在研究中不要僅僅研究其表面的藝術,更需要向漢代先人們學習其藝術修養、氣質和靈魂所在。
參考文獻:
[1][3][8]鄭立君.也論漢代畫像石圖像的構圖方式[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2009(05).
[2][7][9]張道一.畫像石鑒賞[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01).
[5]徐思民.沂南北寨漢墓畫像藝術,沂南漢墓畫像石論文集[M].詩聯文化出版社,2007,(05).
[4][6]任世忠.山東沂南北寨漢墓畫像石刻造型藝術研究[D].西南大學,2008.
作者單位:重慶人文科技學院建筑與設計學院數字建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