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旨在研究商業繪畫(國畫、油畫)的商業化過程與商品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說明中國畫商品化的發展的趨勢與前景。
關鍵詞:中國畫;油畫;市場;商業化
中國畫本身的藝術價值在于欣賞,而將其商業化則是從它具有欣賞價值這方面去著手的,而不是從藝術品本身的角度出發,商業性則是講其用于商業途徑,如:在你的國畫作品里面附上某個品牌或者是里面純粹的表現某個商品。中國畫發展的狀況是以經濟發展的狀況決定的,經濟的發展制約著中國畫的發展,因此,中國畫與市場經濟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
一、中國畫與市場經濟的結合主要經歷以下兩個階段
(一)傳統中國畫的商業化
傳統中國主要分為文人畫與院體畫,在中國傳統繪畫中宋代的院體畫最盛。以宋代院體畫與文人畫對比來說,文人畫家其性情是自由的,畫法不會拘泥于法度。他們是文人、畫家、詩仙、詞圣,但絕對不是賣畫為生的職業畫匠。文人畫家,他們有超越的文采、獨特的創作能力,和諧樸素的心靈,以及在精神層面自由的創作環境。可見文人畫家豪放、瀟灑的性格頗為一致。而院體畫家的生活環境,卻大相徑庭,如宋代院中畫士,每當“作畫都得呈稿賜淮,假若不稱主上旨意的,便被涂去或別令命思”,像這樣被動又不自由的作畫環境,怎能創作出有靈性的作品呢?如鄧椿云所說:“(徽宗)始建五岳觀,大集天下名手,應詔者數百人,咸使圖之,多不稱旨。嘗謂臣言﹕某在院時,每旬日蒙恩出御府圖軸二匣,命中貴押送院,以示學人。上時時臨幸,少不如意,即加漫堊,別令命思。雖訓督如此,而眾吏以人品之限,所作多泥繩繪,未脫卑凡……”而文人畫盛行階段,作者主要強調主觀情緒的表達,“逸筆草草,寫胸中逸氣耳”。畫者借繪畫表達自己的情感,繪畫只是他們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而不是謀生手段。文人畫盛行階段的繪畫作品在當時并沒有成為商品,畫者甚至認為以金錢衡量藝術作品是失去氣節的表現,因此文人繪畫時期的繪畫意識與市場化距離很遠。
(二)中國畫進入市場經濟
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精神需求隨之提升。繪畫作品開始以商品形式進入社會。例如較為著名的國畫大師齊白石、潘天壽、張大千等都曾以賣畫為生計,對于自己的作品有固定的潤格,他們在追求藝術創作的同時亦滿足自身的生活需要。
當代中國畫市場的發展形式較好,當前的國畫作品價格也有所提高。如:崔如琢先生的《盛世荷風》在于2011年秋季香港拍賣會以1.28億港元成交,成為當代書畫市場成交拍賣品的傳奇,說明投資者們由于古畫藏品的稀有性轉而投資當代名家作品,開始收藏當代畫家的一些經典作品,當代一些具有獨立思想的畫家開始嶄露頭角,成為中國畫作品市場非常具有潛力的投資對象。
二、油畫商業化
油畫作為一種傳統的畫種,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油畫在產生階段就以商品形式出現,很多大師在學習初期都是靠臨摹經典油畫出售,可見油畫的商品化較國畫商品化形式要早很多,在20世紀中期香港、新加坡、韓國等地成為商品油畫主要的出產地區。如今商品油畫地區性產業化規模不斷擴大,國內各大城市云集著商業油畫的職業畫手。這一行業在國內產生有近20年了,屬于較新的行業。首先規模不一的油畫工作室在廣東沿海等城市出現,后來開始在全國各地有所擴展。其工作特征收入較為優渥,工作時間相對自由,既有經濟上的收入又利于個人專業水平的提升。
在當前油畫市場繁榮發展的情況下,商業化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幾代油畫大師,使中國油畫的影響力波及海外藝術界,促進了中國油畫的進步和發展,完善了油畫分支以及各種油畫機構,提高了人們的審美能力,提高了油畫家們的生活經濟水平,使眾多的油畫家們更有經濟能力支持自己的創作。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看市場所帶來的良性方面:
(一)促進當代油畫藝術形態的多元化發展
商業化與多向需求促進并加劇了油畫藝術形態的裂變、分流和多元化,油畫在創作上已不僅僅是用拘于單一的、傳統的具象寫實的語言,開始呈現出更加復雜的態勢。盡管促進這種變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商業化在其中推波助瀾的巨大力量。商業不會直接催生出一種新的繪畫風格,但是來自商業上的肯定卻會給猶豫不定的藝術家以自信,促使他繼續將一種繪畫風格深化發展,從而更有力地保證了藝術家創作上延續性,也使當代油畫獲得更為成熟的語言形態。面對今天各種張揚個性的油畫風格和流派,我們不得不承認商業化浪潮在促進油畫的發展。
(二)刺激油畫藝術創作中的新語言的探索
商業時代的到來極大地激發了油畫家們努力尋求新的油畫語言,表達新的油畫理念,傳播新的藝術思潮。
青年藝術家熊莉鈞,拋棄了傳統的創作模式,注重商業化時代的色彩沖擊力、卡通圖式、符號、時尚用品等的運用,畫面元素采用現代流行的許多造型因素,主動吸取商業化的養分并將其轉化為畫面的力量,這一時代的畫家在接受了這個時代的文化的同時也把自己成長經歷所受到的教育文化背景等融合進來,將其轉換為真實的畫面,顯示了一代人的見識與感悟,描述了現階段時尚年輕人的生活與行事作風, 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參考與認識這年輕世代社會心理思維模式。①龐茂餛在2005年推出的新作《游離者》系列肖像中,就選擇了一批當代年輕人的形象,給人最為直觀的沖擊就是傳統的藝術家描述的對象有所改變,“他們大多是一些骨子里浸潤著當代文化的年輕人,人物的動態和表情都頗具時代感:別出心裁的發型、暴露的衣著、青春、靚麗、還有點自戀,這讓他的作品在其一貫的古典風格中,逐漸衍生出自然、清新、單純而引人注目的現代風格,從中流露的可以解讀的時代印象和符號,使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作品中隱含著的物化美麗的精神魅力”② 。
商業化的新環境使得人們的生活出現了許多新現象,這些現象折射到油畫創作里,為油畫家們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更深層次的思考,這種新語言也從他們的油畫作品中反映出來。
三、當代商業繪畫市場分析
當代繪畫中的國畫作品對于創新與精神層面的表達與認識等更加重視。國畫作品的繪畫目的更強,繪畫形式的創新與消費人群的多樣化。在當代,商業繪畫作品市場主要分布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藝術品的收藏以及拍賣等相關產業的擴大化
隨著國內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藝術的理解與認同,繪畫等相關藝術品的收藏與拍賣占當今藝術品市場交易總額的百分之八十左右,使這一產業成為極有誘惑力的“軟黃金”。藝術品的收藏與拍賣成為繪畫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各種媒體的廣泛宣傳,收藏、拍賣也被廣大消費者認同接受,對于藝術家來講,藝術作品作為商品被出售也是自身藝術價值的一種體現形式,不菲的收入也成為藝術家不斷前進的動力。這一良好循環極大地促進著藝術品市場的繁榮與發展。
(二)國家政策的有力推動
國家一系列相關政策的出臺,部分國家政策開始轉向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產業及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里,在當前文化相關產業日益增強的同時,國內繪畫相關藝術品市場開始呈現正規化、規模化、系統化。
(三)相關政策利于人才培養
由于當前國內經濟的蓬勃發展,人們對日常的審美要求、審美能力也有所提升,藝術類相關學科在各大高校開設。藝術類創作人才、批評家、理論家、各類藝術研究型人才、藝術相關機構的出現,而繪畫類藝術作品畫因其不可復制性及獨特性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重視,近年來藝術類人才的不斷涌現也成為中國畫藝術品市場的保障與推動力。
由此可見,商業繪畫類藝術品市場正不斷地正規化、規模化,藝術品的投資已經成為大眾十分關注的一種投資方向。同時因為書畫作品的收藏又具有學術價值、歷史價值與玩賞價值,與其他種類的投資方式相比更為穩定,與此同時也有許多贗品流入市場及拍賣交易中,這一行為破壞了一定的市場秩序,但是同時這種現象也帶動了藝術品鑒定行業的發展,促進了大眾在遵循價值規律和審美規律的前提下選擇理性投資。
商品經濟對于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一定促進的作用,藝術作為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產生的一項活動,必然要受到當前商品經濟的影響。隨著時代的發展,商品經濟滲透到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當代繪畫藝術植根于這片土壤,與商業發生著深刻的聯系,可以說,沒有繪畫的商品化就沒有如今油畫藝術、中國書畫藝術的蓬勃發展。繪畫作品商品化在促進藝術發展,促進新的藝術思潮產生形成,形成畫家的創作思想,激發藝術家革新激情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時也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我們要研究商業化對中國油畫的雙重影響,首先必須承認當代油畫藝術和商業結合的現狀,繪畫與商業本屬于不同的領域,由于它們的價值外延有交集,原本不相關的兩個行業變得親密無間,他們之間的結合,是時代的特質。我們要逐步分析,當代藝術在商業機制下出現了何種轉變,商業化為純繪畫藝術發展帶來怎樣的雙重影響,“商業化”在當代繪畫中所處的位置。
注釋:
①王維薇.《今藝術》永不止息的藝術探索——藝術家劉建華[M].臺灣:臺灣典藏雜志社,2006.
②牟白冶.《藝術當代》從物質之美到精神之魅——再看龐茂琨的肖像姿態[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
參考文獻:
[1]羅楊.中國畫市場[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2010.
[2]孫旭光.當代中國畫現狀[J].中國書畫,2006,(12).
[3]張展欣.天價國畫市場[M].廣州:廣東南方日報出版社,2007.
[4]西沐.轉型期的中國畫市場[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9.
[5]魯虹.越界.中國先鋒藝術1979-2004[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張鑫,吉林省動畫學院,助教,吉林省動畫學院漫畫學院商業國畫平臺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