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索
瀘縣: 扶貧攻堅三亮劍
朱索

太伏鎮龍眼喜獲豐收 圖/朱索
受到落后的交通、信息和人才匱乏等因素制約,瀘縣貧困村村民等、靠、要思想明顯,扶貧工作一度成了政府的獨角戲;基礎設施差,項目成功難,農產品運不出去;長效保障難,貧困戶“扶”上來又“掉”下去,農村扶貧工作困難重重……
在瀘縣精準扶貧動員會上,縣委書記薛學深強調:面對困難,更要拿出亮劍精神,把人心聚齊,把拳頭攥緊,拿出最有力的措施,為3萬貧困群眾“斬出”一片天地。
三月,正是草長魚肥的季節,“三帶工程”示范項目帶頭人蒲正興正在自己田邊給大伙兒做脫貧宣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什么意思呢?我送你一條魚你今天就煮來吃了;送一根魚竿卻可以每天都去釣魚,每天都可以吃魚。你是要一條魚還是一根魚竿呢?”
“魚竿!”話音剛落,那邊就傳來爭先恐后的回答。
牛灘鎮坳田村是省級貧困村,去年,蒲正興打了一個翻身仗,他家的兩畝稻田養泥鰍大獲豐收,讓人十分羨慕。曾經的貧困黨員,如今成了村里的致富帶頭人。因為熱心公益,他還被確定為黨員“三帶工程”示范項目帶頭人。
“很多朋友說,我沒有文化,身體也不好,家里還有老人要照顧,不能出去打工也干不了重活,咋個脫貧?我說只要你肯干,方法對了路,一樣有辦法。”
蒲正興給大伙兒算了一筆經濟賬:“這一批泥鰍保守估計約1500斤,按照一年產三批,每年產量共計4500斤,按現價計算每斤利潤10元,一年可獲利4.5萬元左右。不僅能脫貧,致富都不成問題。”看到身邊的事例,大家的熱情很高。在蒲正興的帶動下,20余家貧困農戶有了致富信心,他們聯合建成一個養殖泥鰍、龍蝦、青蛙的百畝綜合養殖基地,一年就獲利45萬元。
2016年,瀘縣扶持黨員精準扶貧“三帶工程”帶頭人28名,建立扶貧勵志教育示范基地6個,提振了貧困黨員精氣神,他們轉變思想,從“要我脫貧”轉變為“我要脫貧”,實現“他扶”到“自立”再到“示范帶動”的轉變。
經濟要發展,基礎要先行。在這場全民參與的攻堅戰中,瀘縣將精準扶貧與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危房改造、基礎設施建設緊密結合,對32個貧困村的路、水、電、村級集體經濟建設等項目明確脫貧標準。每個貧困村至少安排1個道路建設項目,標準化衛生室建設全部達標,實現了寬帶網絡全覆蓋,力爭電網升級改造全覆蓋。
“今年一定要回去看一看!”楊小林今年49歲,因為家庭困難,已經外出打工多年。“今年本不打算回家,但聽說老父親搬進了新居,專程利用過年機會回來看看。”路上,按照導航的提示,他選擇了一條新路——港城大道。“只需半小時的時間便可從瀘州抵達瀘縣,真是方便。”
港城大道是“瀘縣入瀘州”戰略的一項重要成果,2016年6月底竣工,起于云龍機場空港大道平交路口,止于瀘縣龍腦橋附近G321線,全長24.7公里。該道路的建成,縮短了時空距離,使瀘縣成功融入瀘州的半小時經濟圈。
下了港城大道,便是瀘縣嘉明鎮獅子山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取名“安康公寓”,里面住有38戶精準脫貧村民。十多年前,自家房屋倒塌后,74歲的黃中全老人一直借住在親戚家中,期盼新居已久的她,終于在過年前搬進了新家。
“沒想到我這輩子還能像城里人一樣住上這么好的房子,以前晚上一刮風下雨,我就提心吊膽,生怕房子倒下來。現在好了,住在這樣明亮穩固的房子里,再大的風雨都不怕,能睡上安穩覺了。”黃中全老人高興地說。
搬新居過新年,換作是誰,都會開開心心。但經濟稍微拮據些的村民,高興之余還要為債務發愁,可黃中全不用發愁。不僅他不用發愁,與黃中全一起搬進來的38戶村民都不用。“不僅沒花一分錢,連家具、電器都配齊了,只需要拎包入住。”黃中全告訴記者,有了新家還不算,以后連生病住院,也不需要花一分錢,徹底解決了生活的后顧之憂。
為了讓群眾能夠在小區安定下來,嘉明鎮特地把這個易地扶貧搬遷點修建在了瀘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附近,方便居民就近就業。
截至2016年底,瀘縣易地扶貧搬遷已完成總投資1.2億元,建檔立卡精準扶貧戶882戶, 2087人全部搬進新居。同時,根據區域位置、資源條件和搬遷戶意愿,初步形成“1+N”的產業配套模式,讓他們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專家果園傳技圖/曾佐然
“收雞咯,收雞咯……”云錦鎮天臺寺村的村口,一大早就響起了吆喝聲。原來,這是新上任的天臺寺村第一書記湯正東兼職當起了“雞販子”。
生態農產品在云錦鎮產量一直很大,但是因為銷售渠道有限,生態農產品種植、養殖難以形成產業。為打破農產品難賣困局,2016年,云錦鎮建立了土特產專合社“惠農家”,完善了產業配送渠道。此后,云錦鎮的土雞、土鴨直接送到城里人餐桌上,600多名貧困戶因此而脫貧。目前,配送中心已與130多家單位達成采購合同,冷鏈配送渠道全面完善。
單單靠“輸血”不能持久,形成自我“造血”功能勢在必行。瀘縣2016年累計完成投資21億元,涉及18個專項扶貧計劃。其中,378個脫貧項目全部達標,隨著“五個一批”全面落地,摘帽項目正加速推進。
潮河鎮王坪村實施“資產收益股權化”試點,將扶貧資金用于建設規模化養豬場,扶貧資產以優先股形式平均量化給缺勞力、缺技術的貧困戶,收益以量化的股權進行養殖收益分紅,一部分分配給貧困戶,一部分作為村集體收入。
劉氏泡菜、天鳳黑木耳等扶貧龍頭企業采用“公司+農戶”的方式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帶動貧困戶就業和解決致富問題。日前已在嘉明、得勝、天興、立石、云龍等鎮與300多戶貧困戶簽訂蔬菜種植“訂單”,貧困戶依照“訂單”放心生產,企業按照“訂單”保護價收購,實現利益共享、互惠共贏。
“今年我們村依托大玉蟾山旅游景區的優勢,新建了一個270畝的枇杷經作園,通過旅游業帶動鄉村農家樂、農家住宿、采摘體驗等旅游項目的發展。村民可以土地入股、貧困戶以項目金入股,他們不僅是經作園的股東,可以享受分紅,還能成為經作園的工人掙工資。”對于如何幫助村民脫貧致富,白龍塔村黨支部書記肖建一一細說。
向陳腐思想亮劍,向落后基礎亮劍,向落后產業亮劍。2016年,全縣已有19個村脫貧摘帽,11224名貧困戶脫貧奔康。(責編:陳暉)
(作者單位:瀘縣縣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