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扶貧移民局
天府視窗
牢樹『四個意識』厚植扶貧情結堅決有力打贏四川脫貧攻堅硬仗
四川省扶貧移民局

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龍安鎮勇敢村新貌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扶貧部門扎實推進脫貧攻堅各項決策部署落地生根。截至去年底,全省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750萬減少到272萬,貧困發生率從11.5%下降到4.3%,貧困縣從88個減至83個、貧困村從11501個減至9064個,脫貧攻堅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效。
突出戰略布局、高位推動。省委、省政府空前重視,特別是東明書記、尹力省長始終將脫貧攻堅抓在手上、扛在肩上,親自掛帥出征、督戰推進。全國第一個以省委全會形式專門部署,出臺打贏扶貧攻堅戰的《決定》。頒布全國第一部貫穿精準扶貧理念的地方扶貧《條例》,并與我省扶貧開發《綱要》和基礎設施、產業扶貧等10個專項方案,以及之后每年細化制定的若干實施方案,形成“3+10+N”組合拳。各地層層立下“軍令狀”,級級建立“作戰室”,形成大干實干、不勝不休的決戰態勢。
突出黨政主導、組織保障。從省到縣建立起黨政主要負責同志為雙組長的領導小組,明確各級黨委副書記協助書記分管脫貧攻堅。省市兩級扶貧局長任同級政府副秘書長,88個貧困縣扶貧局長任同級政府黨組成員。各行業部門普遍建立專職領導、專職處室、專職團隊和1名脫產扶貧人員“三專一脫”工作機構。省直部門抽派17名業務骨干充實到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貧困縣扶貧機構全部單設,省市縣三級扶貧機構新增領導職數84個、編制1058個。
突出精準施策、創新機制。建立精準識別機制,全省先后3次開展建檔立卡“回頭看”,建成戶有卡、村有冊、鄉有簿、縣有檔、市有卷、省有庫的“六有”大數據平臺,貧困對象實現從“比較精準”到“基本精準”。創新駐村幫扶機制,實現所有貧困村都有1名聯系領導、1個幫扶單位、1個駐村工作組、1名第一書記、1名農技員的“五個一”全覆蓋。創新財政金融扶貧機制,全國首創貧困村產業扶持、教育救助、衛生救助、扶貧小額信貸分險“四項扶貧基金”,建立“扶貧再貸款+扶貧小額信貸”四川模式。完善社會扶貧機制,首創無中介、直通車式的“結對認親、愛心扶貧”大型公益扶貧模式,創新實施省內經濟較發達的7市35縣對口幫扶藏區彝區45個貧困縣的工作機制。
突出督導考評、壓實責任。強化督導檢查,2015年以來,省領導帶隊開展了7輪全覆蓋調研督導,帶動省直部門、市縣同志深入160個縣、11501個貧困村和所有貧困戶督導幫扶。先后3次開展全省扶貧《條例》執法檢查。啟動集中整治扶貧領域職務犯罪專項行動、7個民主黨派民主監督工作。嚴格考核驗收,先后5次召開全省性驗收考核評估動員部署會,省市縣三級抽派5萬余名干部、700多名專家學者,逐村逐戶驗收考核評估,實行貧困退出達標行業認定機制,保證了脫貧質量。
突出統籌平衡、綜合治貧。統籌片區內外脫貧攻堅,深入實施“四大片區扶貧攻堅行動”,持續推進“藏區六項民生工程計劃”“彝區十項扶貧工程”和17條特殊政策,著力解決區域整體貧困。統籌貧困村和非貧困村幫扶,在全國率先明確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非貧困村全覆蓋選派幫扶力量。統籌推進物質扶貧與精神扶貧,在全省所有貧困村、非貧困村扎實推進“四好村”創建,首批已創建省級“四好村”1481個;在全省開辦農民夜校2.38萬所。
回顧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脫貧攻堅奮斗歷程,我們實打實硬碰硬、一仗接著一仗打,全省脫貧攻堅呈現出“五級書記一起抓、全社會合力攻堅”的生動局面,脫貧效益立體顯現,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明顯改善。(責編:張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