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語文
藍籌行情今年大概率已結束
胡語文
過去1年時間里,藍籌股的漲幅明顯跑贏市場其他板塊,市場機構將其稱之為慢牛行情,但實際上,截至11月23日收盤,A股3439家企業,包括停牌和新上市公司,僅1099家公司今年漲幅大于0,占比32%,剩下占比68%的2340家企業今年股價出現了下跌,顯然,這是成份指數的少數派牛市,也是大多數股票的熊市。如果考慮市場停牌股票和新股帶來的影響之后,主要以市場上實際可交易股票作為樣本的話,則下跌家數占比會更大。這意味著今年對多數股票而言是個熊市。當然,熊市并不意味著指數不會不漲,意味著全球多數指數都屬于成份指數,只要成份股上漲,指數就會漲,而其他股票只能是被忽視的對象。
但到了11月底,機構考核期將近結束,這個時候獲利籌碼兌現利潤的需求較強,今年持續大幅上漲的一線藍籌估值已經回到了估值中樞上軌,進一步上漲帶來的勝率和賠率都在下降,這個時候后續資金進一步去追漲的概率并不大,所以,在這個階段新建倉機構也會考慮在這個價位去接盤是否勝率足夠大?
市場機構將這輪藍籌稱之為“結構性牛市”,但對多數參與者而言如果沒有轉換思路的話,則是個小概率事件,因為他不是2007年和2015年那種幾乎所有股票都漲的大牛市或者是系統性機會,這是個結構性的機會。其實2012年創業板上漲,其實也是個結構性的牛市。
結構性機會是否能夠變成系統性機會呢?這取決兩點,市場整體業績能否上漲,及利率能否下降?前者即整體業績上漲的概率仍需要看周期股業績能否持續,后者仍需要判斷國債收益率何時破5%,一旦破5,則意味著指數整體上漲空間不大。尤其是在加息周期。
分析本輪藍籌股的上漲,我們可以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大金融板塊從年初大銀行到保險股,再到年底券商股的補漲,其實邏輯來自于業績的確定性,業績越確定的股票最先啟動,比如去年工行最先上漲,隨后是中國平安,最后到了中信證券,業績最確定的往往最先啟動,業績最不確定,往往最后啟動,屬于補漲。所以,11月21日券商股啟動護盤時,筆者當時在微博發了如下文字,“券商股今天的表現有點像長坂坡的張飛,叫幾個小兵拉著樹枝在后面奔跑,虛張聲勢,掩護大部隊撤退。券商業績未來保持正增長的概率不大,一是散戶被趕出了這個機構定價的市場,傭金越來越低,交易量下降之后,代理買賣收入同比增速下滑;二是資管通道業務受限,主動管理的轉型仍需時日;三是今年自營做得好的畢竟是少數,對整體業績下滑的趨勢沒法改變”。所以,券商屬于金融股的最后補漲行情,換言之,看到券商補漲,我們就應該考慮撤退了。
當然,不是說今年藍籌股漲完,明年就不漲了。從估值角度來看,仍有一部分藍籌股的估值是偏低的,在明年仍有進一步上漲的空間。
從資產配置角度來看,國債收益率破4%及金融債破5%均凸顯了固定收益投資的機會已經來臨,尤其歷來在年底資金較為緊張的情況下,增配債券或者現金類產品更有相對優勢的時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