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雄
雙層螺旋CT多期增強掃描及其后處理技術在肝腫瘤中的應用效果研究
李輝雄
目的 評價雙層螺旋CT多期增強掃描及其后處理技術在肝腫瘤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145例肝腫瘤患者, 均接受平掃及雙層螺旋CT多期斷層掃描, 分析比較兩種掃描方式的檢出情況。結果 患者進行平掃時, 低密度檢出123例, 等密度檢出16例, 高密度檢出6例, 檢出率84.83%;對患者進行多期掃描, 其檢出率為96.55%(140/145), 門靜脈期檢出率91.72%(133/145), 平衡期檢出率84.83%(123/145),延遲期檢出率86.90%(126/145)。患者平掃檢出率為84.83%, 明顯高于雙層螺旋CT多期增強掃描的96.5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雙層螺旋CT多期增強掃描及其后處理技術, 可以提高掃描速度, 同時掃描次數也不受影響, 可以有效檢出肝腫瘤, 提高肝臟腫瘤的檢出率, 對腫瘤定位有一定的幫助。
雙層螺旋CT多期增強掃描;肝腫瘤;處理技術
肝臟是人體代謝的重要器官, 也是人體腫瘤的易生長部位, 且腫瘤類型多。臨床上, 前期因肝臟血流豐富, 患者主要通過影像學檢查或者超聲檢查以判斷肝腫瘤。目前CT技術不斷發展, 越來越多醫院開始選用CT來檢出肝腫瘤, 而單純的平掃不能有效地保證患者疾病檢出率, 因此本院采用雙層螺旋CT多期增強掃描肝腫瘤, 對其應用效果進行評價。
1. 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本院2013年4月~2016年4月接受雙層螺旋CT多期增強掃描的145例患者。男81例, 女64例, 平均年齡( 52.4±16.1) 歲, 疾病類型: 原發性肝癌44例,肝血管瘤39例, 肝腺癌15例, 肝透明細胞癌9例, 原發性肝血管肉癌5例及其他33例。
1. 2 方法
1. 2. 1 患者檢查前注意事項 ①告知患者需要進行雙層螺旋CT多期增強掃描。②檢查前要喝800 ml溫開水, 用來保證胃充盈, 同時注意12 h內不得進食。③患者體位要注意保持仰臥位。
1. 2. 2 成像 患者經CT人員對其特定部位進行平掃, 掃描參數:掃描厚度(5~10 mm)以及螺距(0.955)。患者接受肘正中靜脈穿刺, 將80~100 ml碘海醇用高壓注射器注入靜脈,速度為2.5~3.0 ml/s, 然后患者保持均勻呼吸, 分別進行多期掃描, 動脈期20~25 s, 門靜脈期50~55 s, 平衡期2~3 min以及延遲期5~7 min。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1 CT平掃與雙層螺旋CT多期增強掃描情況分析 患者進行平掃時, 低密度檢出123例, 等密度檢出16例, 高密度檢出6例, 檢出率84.83%;對患者進行多期掃描, 其檢出率為96.55%(140/145), 門靜脈期檢出率91.72%(133/145), 平衡期檢出率84.83%(123/145), 延遲期檢出率86.90%(126/145)。見表1。
2. 2 兩種掃描方式檢出情況比較 患者先進行平掃, 未檢出例數為22例, 檢出率為84.83%;而后換雙層螺旋CT多期增強掃描, 未檢出例數僅為5例, 較平掃的檢出率明顯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CT平掃情況(n, %)

表2 兩種掃描方式檢出率比較(n, %)
肝臟作為人體最為重要的實質性器官之一, 對人體的代謝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現代人因過度飲酒、病毒傳播以及不良好的飲食習慣, 使得肝腫瘤變得非常常見, 且病情復雜, 發病機制不明確[1-3]。早期肝腫瘤患者對正常生活基本沒有影響, 所以導致一旦患者肝部疼痛, 就醫診斷為肝腫瘤時, 就基本為晚期, 晚期肝腫瘤治愈率極低, 極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存率。臨床上常采用影像學檢查和超聲檢查來初步判斷肝腫瘤情況, 隨著CT技術的不斷發展, CT儀器也越來越先進, 醫院開始使用CT掃描來幫助判斷肝腫瘤情況, 但傳統的CT掃描依舊存在一定局限性, 隨后通過雙層螺旋CT多期增強掃描來判斷肝腫瘤情況, 可以顯著提高肝腫瘤的檢出率[4,5]。作者就雙層螺旋CT多期斷層掃描的優點簡析及不同類型肝腫瘤多期增強掃描情況如下:①傳統CT掃描速度有限, 后期處理技術落后, 導致檢出率較低, 而雙層螺旋CT多期斷層掃描則不會有病灶遺漏現象;②雙層螺旋CT多期斷層掃描將掃描速度提升, 減少了造影劑的用量, 從而節約成本, 使得醫院和患者雙方受益;③后期處理技術能夠在掃描結束后, 進行任意厚度的重建, 能夠用來較為準確地判斷腫瘤輪廓;④可以隨時進行掃描, 不局限于一次掃描, 這樣可以減少病灶的遺漏。
螺旋CT多期掃面在肝腫瘤的表現:①原發性肝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發病率高且機制不明確。一般常見肝癌平掃時多數病灶呈低密度, 在多期增強掃描時, 動脈期一般呈高密度, 門靜脈期一般呈現低密度和等密度, 而延遲期一般為低密度, 典型者呈“快進快出”表現, 而多期增強掃描時, 動脈期增強較為明顯, 而門靜脈期和延遲期增強稍微增強[6]。見圖1。②肝轉移瘤:對其的診斷還是較為容易的, 一般多有原發腫瘤病史, 常規CT平掃時主要是多發低密度影為主, 在進行多期增強掃描時主要呈現牛眼征, 門靜脈期為環形強化, 動脈期呈現為低密度影無明顯強化的情況[7-10]。③肝血管瘤:平掃時呈低密度, 多期增強掃描時,可以觀察到血管瘤的具體形態[11-13]。動脈期病病灶周邊強化,同時觀察到在門靜脈期和延遲期, CT顯示有向心性填充為等密度影或稍高密度影, 壞死部位無強化。見圖2。④肝母細胞瘤:患者年紀偏小, 一般以小兒為主, 平掃時, 一般為等密度和低密度, 在多期增強掃描時, 一般為高密度, 只有延遲期時才呈現等密度和低密度。

圖1 肝右葉原發性肝癌病灶平掃影像

圖2 肝左外葉肝血管瘤病灶平掃影像
而多期增強, 就是指對掃描周期中的動脈期、門靜脈期以及延遲期都產生不同程度的信號增強, 且動脈期明顯增強,而門靜脈期和延遲期都表現為輕微增強, 增強并不顯著。本研究顯示, 對患者進行平掃時, 低密度檢出123例, 等密度檢出16例, 高密度檢出6例, 檢出率84.83%;對患者進行多期掃描, 其檢出率為96.55%(140/145), 門靜脈期檢出率91.72%(133/145), 平衡期檢出率84.83%(123/145), 延遲期檢出率86.90%(126/145)。患者先進行平掃, 未檢出例數為22例,檢出率為84.83%;而后換雙層螺旋CT多期增強掃描, 未檢出例數僅為5例, 較平掃的檢出率明顯低,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1.80, P<0.05)。下面以原發性血管肉瘤為例, 進行詳細解釋, 在多期增強掃描時, 有3例患者的CT結果顯示,動脈期周邊強化, 而另外2例患者基本沒有明顯的強化, 同時觀察到在門靜脈期和延遲期, CT顯示有融合填充的現象,壞死部位無強化, 無融合填充, 在經過后期處理, 可以明顯看出腫瘤部位以及腫瘤對周圍血管的侵犯。
綜述所述, 采用雙層螺旋CT多期增強掃描及其后處理技術, 可以提高掃描速度, 同時掃描次數也不受影響, 可以有效檢出肝腫瘤, 提高肝臟腫瘤的檢出率。
[1] 黃桂香. 雙層螺旋CT多期增強掃描及其后處理技術在肝腫瘤中的應用價值分析. 中外醫學研究, 2016, 14(7):36-37.
[2] 周榮報. 16層螺旋CT多期增強掃描及后處理技術在肝腫瘤診斷中應用探討. 河北醫學, 2014, 11(5):772-775.
[3] 王顯康, 邊媛. 16層螺旋CT多期增強掃描與后處理技術在肝腫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 2016, 1(26):80-81.
[4] 馬新力, 郭彩虹, 卜月菊, 等. 16層螺旋CT多期增強掃描及其后處理技術在肝腫瘤診斷中的應用.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半月刊, 2009, 11(15):182-183.
[5] 劉福堯, 劉建國. 螺旋CT多期增強掃描對肝癌的供血方式的分析及意義. 現代醫用影像學, 2012, 21(4):204-207.
[6] 王定君. 螺旋CT多期增強掃描技術對原發性肝癌的影像學診斷和臨床應用. 中國保健營養, 2012, 22(6):203.
[7] 亓連玉, 韓希年, 王永仁. 多層螺旋CT多期增強掃描對肝轉移瘤診斷價值. 放射學實踐, 2003, 18(5):354-356.
[8] 付俊杰, 吳椏楠, 白人駒. 肝轉移瘤的64層螺旋CT多期增強掃描的初步研究. 天津醫科大學學報, 2011, 17(3):413-415.
[9] 曾金光, 張志. 多排螺旋CT肝臟多期增強掃描對鑒別肝臟腫瘤的意義. 中國醫學裝備, 2017, 14(1):71-74.
[10] 孫躍, 康健, 劉福山. 螺旋CT多期增強掃描對肝轉移瘤的應用價值研究. 中國CT和MRI雜志, 2017, 15(1):83-85.
[11] 劉朝暉, 陳穎峰. 螺旋CT多期增強掃描對肝臟小血管瘤的診斷價值研究.醫學信息(旬刊), 2011, 24(3):1224-1225.
[12] 趙振清. 螺旋CT三期增強掃描在肝血管瘤診斷中的價值.中國實用醫刊, 2016, 43(10):76-78.
[13] 徐小平, 龍建新. 螺旋CT多期增強掃描對肝臟小血管瘤的診斷價值.實用臨床醫學, 2006, 7(7):120-12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2.031
2017-04-01]
512500 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人民醫院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