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琪
淺議我國檔案學術評論
■王 琪

在檔案學領域里,檔案學術評論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文分析了檔案學術評論的意義,研究我國檔案學術評論的現狀以及現存問題,并對所存在問題提出科學合理的對策,為我國檔案學基礎理論的發(fā)展和檔案學科的建設盡一點微薄之力。
檔案學術評論 現狀分析 改進對策
目前,我國檔案學文獻隨著檔案學理論的發(fā)展而增多的同時,也涌現出了一系列問題,譬如存在著檔案學學術成果魚龍混雜的局面。而檔案學術評論則對于檔案學理論發(fā)展有著重大意義,有理有據、實事求是的檔案學術評論有利于將檔案學理論發(fā)展所存弊端進行合理糾正;如若是毫無價值、以偏概全、混淆視聽的檔案學術評論對檔案學研究來說無疑是學術弊病。接下來,筆者將展開以下幾方面的具體論述,若有不妥之處懇請批評指正。
(一)是形成良好檔案學術園地的基礎
濃郁學術氛圍的營造離不開學術評論的推動,要使“百家爭鳴”的現象出現在檔案學術界,就得依靠眾多的學術研究者參與到檔案學術評論中來。每個人都有對于某種理論、現象或是著名學者所持觀點進行評價的自由,當檔案學術研究者對某種觀點存在異議時,只要在不違背實事求是原則的基礎之上,客觀地進行檔案學術評論,檔案學術研究者所提出的不同的觀點就能給關于此觀點領域帶來新的思考。在此過程中,觀點相同的檔案學術研究者和觀點相左的檔案學術研究者必然會有觀點上的爭鳴,這也就自然而然地營造了濃郁的學術氛圍,滋養(yǎng)著檔案學術園地的土壤,為良好學術園地的形成做足了準備工作。由此看來,檔案學術評論是形成良好檔案學術園地的基礎,它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二)有利于檔案學研究工作的健康發(fā)展
從本質上來說,檔案學相關理論是來源于社會實踐活動的,也就是來源于檔案工作的實踐活動[1]。我們知道,并不是每一種源于社會實踐活動或者說是檔案工作的實踐活動中的理論、觀點都是科學的,在進行檔案學研究工作的過程中,仍然會出現某種理論中具有可改進、可商榷余地的問題,檔案學術評論者做出相應的檔案學術評論,揚真匡謬,對理論中值得肯定之處加以弘揚,對理論中帶有誤導方向的理論加以批評。當不完善的檔案相關理論通過檔案學術評論得以改進,檔案學研究工作也將逐漸被扶上健康的軌道。除此之外,檔案學術研究者在做檔案學術評論時,很有可能在所提的不同觀點中,經過深入挖掘其深度而開辟出檔案學研究的新思想,為檔案學研究工作的領域做出巨大奉獻。
因此,檔案學術評論促使檔案學研究在鼓勵和批評中向前發(fā)展,并且增強了新理論開辟的可能性,加快了檔案學理論體系成熟的步伐,也對后人做檔案學學科的相關研究提供了重要價值。
(三)能夠有效宣傳檔案學術研究成果
在這個飛速發(fā)展的新時代,越來越多的人由于工作、學習、生活的原因,難以放下自己手頭的事情而騰出大量時間對每本具有重大價值的書籍進行一個完整的閱讀,加之眾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埋藏在研究成果的海洋里。此刻評論性文章就顯得尤為重要,檔案學術評論文章也是如此。眾所周知,檔案學界有不少重大參考價值及歷史研究價值的檔案學術研究成果,而且這些檔案學術研究成果中又不乏包含著大量內容的專著,人們不可能對每個具有重大價值的檔案學術研究成果都進行深入了解,況且并不是每個具有重大價值的檔案學術研究成果都能被人所發(fā)現。比方說,一些具有經典價值的檔案學研究成果被覆蓋在巨大檔案的信息量里,不利于人們的發(fā)現,而一篇關于檔案學術評論的好文就能夠解決此問題,它能夠提煉其重要的觀點,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成功地引起人們的注意及重視。因此就宣傳而言,檔案學術評論就能對檔案學術成果起到很好的傳播效果。
(一)研究現狀
目前,隨著我國檔案學領域的繁榮發(fā)展,檔案學術評論發(fā)展也開始呈上升的勢頭,具體由以下現狀體現:
于20世紀80年代末,有關檔案學術評論的話題討論開始出現,20世紀90年代,此話題開始被引起重視,有一批檔案學者投入其中,展開探討,而這段期間學者們的深入研究為將來檔案學術評論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中山大學的陳永生教授于1994年發(fā)表了一本極為有深度的檔案學學術專著,即《檔案學論衡》,書中對于檔案學術評論做了細致的分析,從檔案學術的含義、功能、類型、原則、方法到對其之思考都展開了較為詳盡的論述。安徽大學的馬仁杰教授也對檔案學術評論做了深刻研究,于1999年期間連續(xù)發(fā)表了三篇以檔案學術評論為主的文章闡述了學術評論的作用、類型、標準、現狀、對策等等。
但是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強大的檔案學術評論學術隊伍還未形成、檔案學術評論成果數量不多的現象依舊存在:
羅力統(tǒng)計1986年至1990年23種檔案期刊上發(fā)表的檔案學術評論文章,5年間發(fā)表三篇學術評論文章的作者還沒有,98%以上的作者5年間只發(fā)表一篇學術評論文章[2]。而筆者則對于1998~2017年檔案學評論文章進行了不完全統(tǒng)計,以“檔案學術評論”為檢索詞對中國知網進行篇名檢索,一共檢索到的密切相關文獻有37篇,與“檔案學術評論”為主題的與之有關的文章,比如檔案學術批評、評檔案學術思想評價等文章一共不到20篇。
(二)存在問題
1.缺乏對檔案學術評論的引導
現今,在檔案學術評論方面,我國缺乏對其進行積極引導。縱覽其他學術界,不難發(fā)現,譬如圖書出版界、文學界、政治學界等等都不乏學術評論研究成果,檔案學界相比于其他學術界有如此明顯的差別在于,我國檔案學界尚未對檔案學術評論研究持重視態(tài)度。例如,我國沒有設立一個專門且強大的檔案學術評論陣營。安徽大學馬仁杰教授對我國檔案核心期刊進行了簡單統(tǒng)計,結果發(fā)現,設有學術評論或具備其性質專欄的雜志只有8種,在眾多檔案學期刊里,能稱得上學術評論期刊近乎沒有,開設檔案學術評論專欄的期刊也只有很小一部分[3];另外,我國檔案學界也沒有對檔案學術評論給予過多的政策上的鼓勵與支持。在檔案學術評論工作上,既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系統(tǒng)的方針政策,也沒有借用媒體呼吁改進相關政策上的不足。由此看來,檔案學術評論的引導工作是亟待加強的,需要正確地去引導。
2.檔案學術評論質量有待提高
總的來說,檔案學術水平質量有待提高主要表現如下:
第一,許多檔案學術評論者的學術造詣不深,以至于相關的檔案學術評論展開不夠深入、嚴謹,沒有什么價值的評論在其中占據了很大一部分。主要原因在于他們沒有做好充分的前期準備,如對某個檔案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全方位剖析,以及沒有進行嚴密的思考就盲目評論。
第二,存在不少檔案學術評論文章的內容空洞乏味,通篇盡是大段以華麗辭藻堆砌起來的文字,缺乏實質性、針對性的檔案學術評論,造成這種問題形成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與檔案學術評論者存有功利性目的有關。而這類人所做的檔案學術評論是出于評職稱、謀利益、為了發(fā)文而發(fā)文,因此他們無法將檔案學術評論工作落到實處,觀點不具備針對性,可想而知,以謀取個人利益為出發(fā)點,懷有不正當的學術態(tài)度進行檔案學術評論是極其有害的,不利于檔案學科的發(fā)展,也不利于檔案事業(yè)的發(fā)展。
第三,缺乏實事求是的檔案學術評論。有的檔案學術評論一味大談特談所評研究成果的好,評論往往夸大其詞,即使研究成果中所存在一些不成熟的觀點也置之不理,檔案學術評論在解決如何提高其質量問題上依舊任重而道遠。
3.檔案學術評論發(fā)展水平相對滯后
雖說目前我國檔案學術評論的發(fā)展水平較之于初期來說已經取得了不小的進展,但同時我們也要清醒意識到,我國檔案學術評論發(fā)展形勢依舊嚴峻,發(fā)展水平相對滯后。
首先,從數量上看,我國檔案學術評論研究成果本身就不多,更別提在檔案學界具有巨大影響力的檔案優(yōu)秀學術評論成果了。由于檔案學術評論實踐文章涉及內容太廣,無法用某一個特定或者固定的檢索詞來檢索,因此蘇州大學姜超根據檔案學術評論本身所引用的參考文獻或者數據庫所提供的相似文章進行追蹤檢索,或者根據某一核心人物或著作進行檢索,具體檢索到相關文章近200篇[4]。
其次,從種類上看,我國檔案學術評論的種類不豐富,難以形成種類上的“百花齊放”,而“一枝獨秀”的現象卻愈加明顯。根據檔案學術評論文章本身的特點,大體可以將其劃分為五種類型:綜合性評論、商榷性評論、專指性評論和書評[2];以檔案學術評論者對評論對象的褒貶態(tài)度作為分類角度,有推薦性評論、批評性評論、分析性評論三種類型[5]。就如今的情況看,批評性評論少有而分析性評論最為常見。
最后,從學科隊伍的建設上看,我國在檔案學術評論領域上尚未形成一支強有力的學科隊伍。團體的力量是強大的,尤其是由優(yōu)秀人才組建起來的團體,其發(fā)揮的影響力更大。但恰恰對檔案學術評論而言,在人才隊伍的建設上做的工作是不到位的,從1990年至今,五年內連續(xù)發(fā)表檔案學術評論本身的文章數達三篇以上的的作者屈指可數。
(一)加強重視,正確引導
面對檔案學術評論中缺乏引導的問題,一方面,我國應把解決的著力點之一放在對檔案學術評論意識的增強上,只有當人們對檔案學術評論起到了重視,引導工作才會正常開展。比方說,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媒介在檔案學界大力宣傳檔案學術評論的意義以及作用,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檔案學術評論對檔案學研究是具有重要地位的。對檔案學術評論意識的提高無疑將更易引起上級領導的重視,上級領導在開展引導工作時也要注意,要將檔案學術評論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現象加以整治。另一方面,加強和正確引導也離不開制訂與檔案學術評論相關的政策,并做到深入貫徹落實。制訂的政策必須具有可行性和科學性,不能只是為了制訂而制訂,政策要與形勢相符。當一份科學合理的政策被制訂出以后,不僅是上級領導要做好指揮工作,而且有關的檔案工作者要嚴格地相互監(jiān)督,才能將檔案學術評論引導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二)多管齊下,提升質量
提升檔案學術水平質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檔案界以及檔案界以外的其它相關人員共同努力,采取多種方式分別對造成檔案學術評論質量低下各個方面的原因進行針對性分析,并更好地解決問題。
第一,加強學習、培訓,加大對基礎理論和檔案研究成果的研究。評論的成果研究不深,最主要原因在于評論者研究過程不夠細致以及本身知識儲備不足。因此,一方面檔案學術評論者在平日應該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多閱讀一些檔案學經典著作,多看一些與檔案學術評論有關的文獻,加強對檔案基礎理論的研究,以便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另一方面在評論某篇或者某部檔案研究成果時,要精讀、細讀而拒絕泛讀,不僅要把檔案研究成果中的重要觀點理解透徹,而且也要把研究成果中提到的觀點要有一個全面地把握,不放過研究成果的任何一個角落。
第二,嚴懲不良學術風氣,加強質量把關。面對那些混雜在學術圈的以功利主義為目的態(tài)度不端正的發(fā)文者,應該加強監(jiān)控,特別是那些打通人脈花價錢收買出版方從而達到發(fā)文目的的檔案學術評論者人士,更要大力懲罰。與此同時,出版方在審核論文的時候應該在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進行嚴格監(jiān)控,并且對檔案學術評論的文獻的質量要嚴格把關,避免內容空洞的文獻成為漏網之魚。
第三,檔案學術評論者在研究相關研究成果時應注意,一定要時刻保持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切不可肆意吹捧或是一味盲目批評。要想在做檔案學術評論遵守實事求是的原則,就必須拒絕先入為主,做到評論客觀、有理有據,不摻入個人情緒。
(三)抓準切入點,提高檔案學術評論水平
若使檔案事業(yè)的發(fā)展逐漸走向繁榮、使檔案學術評論水平全面提高,找準問題切入點是必要的。筆者的建議如下:
其一,從經濟和政策上鼓勵檔案學界的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加入到檔案學術評論中來,以提高其優(yōu)秀研究成果數量。經濟上,舉辦檔案學術評論的優(yōu)秀征文比賽,對于評選出的優(yōu)秀作品給予一些經濟上的鼓勵,比如發(fā)獎金、獎品等;政策上,在檔案學理論界以及各個檔案機構制訂與檔案學術評論有關政策,在政策上強調檔案學術評論在檔案學界的重要價值,潛移默化地影響且鼓勵更多人參與其中[6]。這樣,在提高了檔案學術評論研究成果數量的同時質量也隨之得以保證。
其二,針對檔案學術評論種類少且類別上分布存在明顯差異的情況,檔案評論者要有敢為人先的精神,在檔案學術評論時要大膽,做評論應對事不對人,不要因為所評論的是知名學者的作品而對自己的想法有所保留。當具備了這種精神,檔案學界才有可能產生更多種類的檔案學術評論研究成果,解決分布存有明顯差異的問題也變得更容易些。
其三,增強我國檔案學術評論學科隊伍建設。將檔案學術評論領域里的優(yōu)秀人才一批批組建起來,增強人才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為檔案學術評論的研究發(fā)展出謀劃策。同時,給大學生以及研究生增設檔案學術評論有關的課程,注重人才的培養(yǎng),為建設優(yōu)秀人才隊伍做好準備。
綜上所述,我們得知,檔案學術評論在檔案學領域來說是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的,它促使檔案學理論的研究在揚真匡謬的方式下健康、向前發(fā)展,雖說目前我國檔案學術評論的研究總體上是不斷地增進的,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我們須正確看待,以積極樂觀的方式去成熟應對所有的問題,讓我國檔案學術評論整體水平得以提高,為檔案學理論研究的發(fā)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1]馬仁杰.關于檔案學術評論的若干問題[J].檔案學研究,1999,(3):38-40
[2]羅力.檔案學術評論研究四問[J].北京檔案,1992,(4):19-20
[3]馬仁杰.再論檔案學術評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153-156
[4]姜超.檔案學術評論研究[D].蘇州大學,2012.
[5]馬仁杰.檔案學術評論之我見[J].安徽大學學報,1999,(2):114-119
[6]羅洪恩.問題意識及體系精神的共生與互動——對檔案學術評論理論研究的考察與思考[A].貴州省2007年檔案學術交流論文集[C],2007.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