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彥龍 劉道兵 王青山 閆金偉
(河南省西峽縣人民醫院 神經外科 河南 南陽 474500)
顱骨鉆孔引流術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神經功能的影響
孫彥龍 劉道兵 王青山 閆金偉
(河南省西峽縣人民醫院 神經外科 河南 南陽 474500)
目的 探討顱骨鉆孔引流術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神經功能的影響。方法 收集2015年3月至2016年11月河南省西峽縣人民醫院收治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10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開顱手術進行治療,觀察組采用顱骨鉆孔引流術,觀察記錄患者手術前后腦神經缺損程度評分、術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及術后病死率情況,并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 鉆孔引流組術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CSS)低于常規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鉆孔引流組術后恢復率高于常規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病死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顱骨鉆孔引流術可以有效清除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顱內血腫,降低顱內壓,改善神經功能,有效提高術后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顱骨鉆孔引流;高血壓;腦出血;神經缺損
高血壓腦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屬于高血壓病的嚴重并發癥,是一種非創傷性腦血管疾病,多見于中年男性,在年輕高血壓人群中也可發生。由于患者長期高血壓,引起腦底微小動脈出現病理性改變,出現玻璃樣和纖維樣變性,降低腦血管彈性,部分患者可出現微小動脈瘤,當患者情緒激動或過度體力勞動時可引起血壓急劇上升,導致病變血管破裂出血,有極高的病死率和致殘率,在其發病6~12 h內及時行外科手術治療對于挽救重癥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開顱血腫消除術和鉆孔引流術兩種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各有利弊,本研究旨在探討顱骨鉆孔引流術和常規開顱血腫消除術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神經功能的影響,觀察比較兩種手術方式的臨床治療效果,以期為今后治療提供臨床依據。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5年3月至2016年11月河南省西峽縣人民醫院收治的10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有明確高血壓病史,并根據《中華醫學會第四屆腦血管學術會議》相關腦出血診斷標準和頭顱CT或MRI等影像學檢查診斷為腦出血,入院時均有頭暈、頭痛以及不同程度意識障礙,部分患者有偏癱、肢體麻木等神經功能損傷癥狀,排除:顱腦外傷、顱內腫瘤、顱內血管畸形者;嚴重血液系統疾病者;嚴重腦干損傷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觀察組50例,男27例,女23例,患者年齡45~71歲,平均年齡(61.6±5.3)歲;對照組50例,男26例,女24例,患者年齡45~73歲,平均年齡(62.3±6.6)歲。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對照組按照常規開顱手術進行治療:患者氣管插管全麻,采用擴大翼點入路,作一馬蹄型切口,常規骨瓣開顱,非功能區切開硬腦膜,顯露島葉,切開島葉皮質后暴露血腫,可控吸引器直視下清除顱內血腫并止血,最后縫合硬腦膜,血腫殘腔內放置負壓引流管,復位肌骨瓣,仔細縫合切口。觀察組采用顱骨鉆孔引流術進行治療:根據術前患者頭顱CT檢查結果和顱內血腫距頭皮最近處作為穿刺點,給予局麻下顱骨鉆孔,采用顱內血腫穿刺針對血腫中心進行穿刺,多次反復緩慢抽吸血腫,第一次抽吸量占血腫總量一半左右。手術結束后注入1~2萬U尿激酶至血腫腔內,術后及時復查顱內CT,藥物控制患者血壓和顱內壓,給以營養腦神經、抗生素預防感染等其他治療。
1.3 評價標準 ①評價患者手術前后腦神經缺損程度,根據《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CSS)結果判定為,輕度:CSS評分≤15分;中度:CSS評分為16~30分;重度:CSS評分≥30分。②根據Banhcl指數(BI)判斷術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10個方面共計100分。分為極嚴重殘疾:BI評分小于20分;嚴重殘疾:BI評分25~45分;中度殘疾:BI評分50~75分;輕度殘疾:BI評分76~95分;正常:BI評分超過95分。恢復良好包括正常和輕度殘疾。③記錄術后全組患者病死率。

2.1 手術前后CSS評分 鉆孔引流組術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CSS)明顯低于常規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SS評分比較±s,分)
2.2 日常生活能力及病死率 鉆孔引流組術后正常和輕度殘疾26例,中度、重度和極重度殘疾24例,病死率為4.0%,常規治療組術后正常和輕度殘疾12例,中度、重度和極重度殘疾38例,病死率為6.0%,鉆孔引流組術后恢復率高于常規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病死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高血壓腦出血(HICH)是一種嚴重危及患者生命的非創傷性腦血管疾病,由于患者顱內血腫形成后會壓迫正常腦組織,出現占位效應,影響腦部血液供應,發生腦血管循環障礙,進而出現腦組織神經供血不足,最后導致腦組織水腫,發生凝固性壞死等情況。當顱內動脈出現血液凝固時,可促進機體釋放大量組胺、激肽等血管活性物質,導致繼發性病變[1],因此在患者出現高血壓腦出血以后應該及時行外科手術清除顱內血腫以減少其對腦組織的損害,目前臨床常用的外科手術方法包括開顱血腫清除術和顱骨鉆孔引流術、立體定向穿刺抽吸術、血腫穿刺抽吸術等,以前兩種最為常用。開顱血腫清除術是直視操作,可以充分清除顱內血腫,有效降低顱內壓力,術中止血較徹底,術后出血情況少,但該種手術方式可對腦組織造成較大創傷,主要包括神經系統和腦組織器官的損傷,術后往往出現神經功能缺失癥狀,且術中采用全身麻醉進行手術,對老年患者全身臟器影響較大,可導致患者血壓波動增大術中出血風險。而顱骨鉆孔引流術操作方便,在直視操作下可以避開優勢半球語言中樞,減少對患者正常腦組織的損傷,且術中可將引流管置入血腫中心[2],液化血腫的同時可使其自然流出,有效降低顱內壓力值,避免了凝血酶級聯反應對腦神經細胞的毒性作用,該手術采用局部麻醉方式,具有操作簡便、手術創傷小、手術時間短等優點。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鉆孔引流術進行治療的患者其術后CSS評分明顯低于常規開顱手術治療組,術后致殘率低,手術治療效果好。由于鉆孔引流術術中對活動性出血無法及時判斷,術后一旦發現顱內出血需要再次行開顱去骨瓣手術治療,增加病死率,本研究中鉆孔引流術組患者術后均未行二次手術,病死率較常規開顱手術治療組無顯著差異。
綜上,顱骨鉆孔引流術可以有效清除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顱內血腫,降低顱內壓,改善神經功能,有效提高術后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1] 劉宏浩,王少雄,黃程,等.不同手術時機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對比分析研究[J].重慶醫學,2014,24(22):2925-2927.
[2] 李澤,閆峰,張志銀,等.鉆孔引流與開顱血腫清除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療效觀察[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2,11(3):260-261.
R 743.9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2.039
201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