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
(鞏義市人民醫院 骨科 河南 三門峽 451200)
負壓封閉引流聯合開放性植骨術或骨搬移術治療脛骨創傷性骨髓炎的效果觀察
王華
(鞏義市人民醫院 骨科 河南 三門峽 451200)
目的 觀察負壓封閉引流聯合開放性植骨術或骨搬移術治療脛骨創傷性骨髓炎的效果。方法 選擇鞏義市人民醫院2014年7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86例脛骨創傷性骨髓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3例。給予對照組清創、開放性植骨或骨搬移,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負壓封閉引流,對比兩組肉芽覆蓋創面、骨折愈合時間,評估患者骨折愈合情況。結果 觀察組肉芽覆蓋創面、骨折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骨折愈合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負壓封閉引流聯合開放性植骨術或骨搬移術治療脛骨創傷性骨髓炎,患者骨折愈合效果較好,值得推廣應用。【關鍵詞】 脛骨;骨搬移;創傷性骨髓炎;負壓封閉引流
脛骨約1/3均位于皮下,缺少肌肉組織覆蓋,容易發生骨折,且脛骨兩端血運較為豐富,若早期處理不當,容易造成局部軟組織化膿感染,骨折端缺血壞死,進而發展為創傷性骨髓炎。由于脛骨創傷性骨髓炎既有骨折,又存在骨感染,感染造成骨折無法愈合,而骨折所造成的軟組織缺損、瘢痕粘連、骨外露,以及固定骨折的內固定物,會影響感染控制、加重感染,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導致疾病治療病程長,難度大,療效差[1]。本研究旨在觀察脛骨創傷性骨髓炎患者以負壓封閉引流聯合開放性植骨術或骨搬移術治療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擇鞏義市人民醫院2014年7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86例脛骨創傷性骨髓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符合創傷性骨髓炎臨床診斷標準[2],無手術禁忌、凝血功能障礙、糖尿病、局部出現骨外露以及皮膚竇道、軟組織損傷等。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3例。其中對照組中男25例,女18例;年齡25~69歲,平均年齡(46.1±13.8)歲;觀察組女19例,男24例,年齡26~70歲,平均年齡(49.3±12.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入院后清理創面并使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在患者創面有肉芽組織覆蓋且無滲液后,對骨缺損小于4 cm以下患者行開放性植骨術治療,取患者自體髂骨松質骨,以過氧化氫、氯化鈉溶液反復沖洗,修剪成適當大小的骨條,填充骨缺損區。對骨缺損4 cm以上者行骨搬移術治療,患者在清創后安裝外固定支架,并根據缺損部位一期行脛骨近端、遠端截骨,對要作肢體延長者在相應部位截斷腓骨,完成手術后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每2周進行1次X線檢查,觀察骨折愈合情況。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患肢包扎,氣囊止血帶止血,取出原內固定物,清除創面壞死組織、打通髓腔、切除壞死以及硬化骨質,后松開止血帶,待止血后繼續清創,直至骨端、創緣有新鮮血液滲出。以外固定支架固定并根據創面大小將負壓封閉引流材料覆蓋創面,以生物透性膜封閉創面,連接中心負壓,待創面肉芽組織生成后行與對照組相同開放性植骨術或骨搬移術。手術后持續進行負壓封閉引流,每周更換1次輔料,每2周進行1次X線檢查,觀察骨折愈合情況。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骨折愈合、肉芽覆蓋創面用時,評估患者骨折愈合情況。骨折愈合評估參考Paley骨折愈合評分標準[3]:結果分為優、良、中、差。

2.1 愈合時間 觀察組肉芽覆蓋創面、骨折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愈合時間比較±s)
2.2 愈合效果 觀察組骨折愈合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骨折愈合效果比較(n,%)
脛骨創傷性骨髓炎由于既有骨折,又有感染,因此疾病治療重點在于消滅死腔、清除病灶、促進骨愈合,在治療中多先使用抗生素、手術清創控制感染,并以皮瓣移植封閉創面,再行植骨以修復骨缺損、促進骨愈合。但近幾年臨床發現以皮瓣封閉創面不僅存在皮瓣壞死的可能,同時還會造成患者正常部位醫源性損傷,從而致使皮瓣供區組織、功能缺失,因此目前臨床提倡簡化創面處理。多在清除壞死組織后使用抗生素抗感染,以肉芽組織覆蓋創面代替皮瓣封閉創面。有學者提出在治療中使用負壓封閉吸引,能促進創面肉芽組織覆蓋創面,減少感染發生、促進骨折愈合[4]。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肉芽覆蓋創面、骨折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骨折愈合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表明負壓封閉吸引治療能促進患者骨折愈合,減少感染發生。目前臨床植骨以開放性植骨、骨搬移術多見,其中后者多用于骨缺損4 cm以上者,其創傷小、疼痛較弱、出血少,可一次性完成骨與軟組織修復,縮短創傷治療時間,利于患者軟組織、骨折愈合,但缺點為治療時間長、外固定支架需不斷調整。開放性植骨是在清創后不封閉創面,待創面覆蓋新鮮肉芽組織,再取自身髂骨松質骨修復骨缺損,這種治療能有效避免復雜的軟組織重建,但缺點是可能造成患者感染加重、植骨失敗。有學者提出在治療時聯合負壓封閉吸引,其能完全封閉創面、避免交叉感染,同時持續吸引能清除壞死組織、滲出液,利于創面微循環恢復,從而肉芽組織生長、促進血管再生,加快創面愈合。將負壓封閉吸引與開放性植骨聯合能有效避免感染加重,減少換藥次數,從而減少所植骨條壞死、丟失,與骨搬移術聯合不僅能修復骨缺損、保留肢體長度、固定骨折,同時避免因治療時間長造成的創面反復感染,能加快骨折愈合、縮短治療周期。
綜上所述,負壓封閉引流聯合開放性植骨術或骨搬移術治療脛骨創傷性骨髓炎,患者骨折愈合效果較好,值得推廣應用。
[1] 盧永偉,楊成林,徐宏偉,等.開放性植骨結合封閉式負壓引流治療脛骨創傷性骨髓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浙江創傷外科,2016,21(4):724-726.
[2] 劉暉.負壓封閉引流聯合開放性植骨術治療脛骨創傷性骨髓炎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23):34-35.
[3] 廖濤.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聯合開放植骨治療脛骨創傷性骨髓炎的臨床療效[J].中國社區醫師,2016,32(27):63-64.
[4] 漆明亮.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聯合開放植骨治療脛骨創傷性骨髓炎的研究[J].中國處方藥,2016,14(11):133-134.
R 683.4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2.048
2016-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