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安國
(濮陽油田總醫院 急診科 河南 濮陽 457000)
腦出血微創穿刺引流術后血清GFAP的動態變化及其意義
聶安國
(濮陽油田總醫院 急診科 河南 濮陽 457000)
目的 探究腦出血微創穿刺引流術后患者血清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FAP)的動態變化情況及其重要意義。方法 選取2014年11月至2016年2月濮陽油田總醫院收治的腦出血微創穿刺引流術治療患者43例作為觀察組,選取同期43例腦出血非手術治療患者作為對照組,監測兩組不同時間點血清GFAP含量變化。結果 觀察組第1天、第3天血清GFAP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第7天、第14 天血清GFAP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第7天血清GFAP水平明顯升高后逐漸降低,觀察組第7天前血清GFAP水平相對穩定,第7天開始逐漸下降。結論 腦出血微創穿刺引流術治療,患者血清GFAP水平明顯降低。因此,觀察患者血清GFAP水平動態變化可作為判斷微創穿刺引流術治療腦出血效果的重要指標。
腦出血;血清GFAP;微創穿刺引流術;動態變化
腦出血指的是非外傷所致腦實質內的血管破裂出血,是臨床常見疾病,急性期病死率高達30%~40%[1]。腦出血常采用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手術治療中的微創穿刺引流術應用較為廣泛。本文旨在探究腦出血微創穿刺引流術后患者血清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FAP)的動態變化情況及其重要意義,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于2014年11月至2016年2月在濮陽油田總醫院收治的43例腦出血微創穿刺引流術治療患者作為觀察組研究對象,選取同期43例腦出血非手術治療患者作為對照組研究對象。對照組中男22例,女21例;年齡40~74歲,平均年齡(57.0±5.7)歲;出血量33~74 ml,平均出血量(53.5±6.8)ml;神經功能缺損評分15~36分,平均(25.5±3.5)分。觀察組中男23例,女20例;年齡41~72歲,平均年齡(56.5±5.2)歲;出血量34~72 ml,平均出血量(53.0±6.3)ml;神經功能缺損評分14~34分,平均(24.0±3.3)分。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獲取患者家屬知情同意。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非手術治療,主要對患者進行脫水、腦營養支持、血壓控制、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及抗感染治療等。
觀察組在患者發病6~24 h內行微創穿刺引流術治療,利用CT定位,并通過定位卡尺測出血腫頭部投影,以血腫最大層面明確手術穿刺點。在常規消毒后實施局部麻醉,并選取長度適宜的一次性顱內血腫穿刺針。測量患者顱骨厚度,并根據厚度情況調整限位器,利用電鉆穿透顱骨及硬膜,去掉限位器及鉆頭,將針芯插入血腫部位,帶出現暗紅色血液時,連接引流管,采用5 ml注射器抽吸,并采取生理鹽水沖洗,直至血液顏色清亮后終止引流,灌注尿激酶2~4萬單位,如無異常則在夾閉4 h后開放引流,完成2次/d的沖洗,根據觀察結果確定是否拔針,若觀察結果顯示血腫清除75%以上,可拔管。術后給予脫水、腦營養支持、血壓控制、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及抗感染治療等。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發病后第1、3、7、14天血清GFAP含量變化情況。

觀察組第1天、第3天血清GFAP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第7天、第14 天血清GFAP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第7天血清GFAP水平明顯升高后逐漸降低,觀察組第7天前血清GFAP水平相對穩定,第7天開始逐漸下降。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時間點血清GFAP水平動態 變化情況
腦出血治療原則以脫水降顱壓、防止繼續出血、調整血壓、安靜臥床、加強護理、維持生命功能為主,保守治療時采用藥物減輕癥狀,手術治療主要目的是挽救生命、保護大腦功能、縮短病程[2]。微創穿刺引流術是臨床治療腦出血的常用手術方式,該方式通過穿刺引流清除顱內血腫,降低患者顱內壓,緩解血腫對腦實質帶來的壓迫,并減少血腫對腦組織的損傷[3]。
研究發現,GFAP是組成人體中樞神經系統中星形膠質細胞的主要成分,包含較多的天冬氨酸與丙氨酸,在人角質細胞血漿中表現出兩種形式,即可溶性蛋白和中間微絲蛋白,均是形成星型膠質細胞的骨架蛋白[4-6]。活化星型膠質細胞中GFAP水平,有助于對神經元的保護作用,促進對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恢復。GFAP是急性腦出血患者的血清標志物,檢測患者血清GFAP水平,可判斷神經細胞的受損情況,如果血清GFAP含量越高,說明腦出血患者中樞神經功能受損越嚴重。血清中GFAP含量主要來源于急性腦出血受損腦神經細胞,GFAP從細胞液中伸出,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血液循環。而血清GFAP水平降低,間接說明受損的神經細胞逐漸恢復,流入血液循環系統中的GFAP逐漸減少。利用微創穿刺引流術治療腦出血,有助于清除患者顱內血腫,降低血腫對神經系統的壓迫損傷,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清GFAP水平。本研究中觀察組不同時間點血清GFAP水平變化證實微創穿刺引流術對于治療腦出血具有較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采用微創穿刺引流術治療腦出血,患者血清GFAP水平明顯降低。可見,觀察患者血清GFAP水平動態變化可作為判斷微創穿刺引流術治療腦出血效果的重要指標。
[1] 魯東峰.腦出血微創穿刺引流術后血清GFAP的動態變化及其意義[J].基層醫學論壇,2015,19(17):2345-2346.
[2] 趙武利.腦出血微創穿刺引流術后血清GFAP的動態變化及其意義[J].基層醫學論壇,2014,(8):3813-3814.
[3] 韓冰妹.腦出血微創穿刺術后血清GFAP的動態變化及其意義[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107.
[4] 高改云,侯冰潔,郭娜,等.微創血腫清除術對腦出血患者血清膠質纖維酸性蛋白及鐵蛋白動態變化的影響[J].海南醫學,2012,33(10):32-33.
[5] 陳雪江.微創穿刺引流術在基底節區腦出血中的應用體會[J].嶺南現代臨床外科,2015,15(1):71-73.
[6] 藍業平,蔡樹雄,何曉明.微創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血清MMP-9水平的動態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4,24(13):33-36.
R 651.1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2.057
2016-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