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磊
杞縣中醫院 骨科 河南 開封 475200
不同手術方法治療老年性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效果比較
趙磊
杞縣中醫院 骨科 河南 開封 475200
目的 比較不同手術方法治療老年性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杞縣中醫院收治的85例老年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依據手術方案不同分組,對照組42例實施防旋股骨近端髓內釘(PFNA)內固定術治療,觀察組43例實施人工雙極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觀察比較兩組治療優良率及術中出血量、下地負重時間、出院時間。結果 觀察組治療優良率為81.40%(35/43),對照組為78.57%(33/42),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高于對照組,出院時間及下地負重時間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與人工雙極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老年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效果均較好,后者下地負重及出院時間較短,但術中出血量多,二者各有優缺。
股骨粗隆間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人工雙極股骨頭置換術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一種多發于老年骨質疏松患者的骨科疾病,臨床多表現為腹股溝中點周圍壓痛、髖部疼痛等,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股骨粗隆間血供較為豐富,骨折后愈合機率大,髓內固定操作簡單、創傷小、手術風險小,被越來越多的應用于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1]。有學者指出人工雙極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效果更優,有助于維持術后即刻關節功能穩定性,利于早期功能訓練,改善預后[2]。本研究將對防旋股骨近端髓內釘(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內固定、人工雙極股骨頭置換術應用于老年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1月至2016年6月杞縣中醫院收治的85例老年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依據手術方案不同分組,對照組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齡60~80歲,平均年齡(72.47±5.10)歲;觀察組43例,男22例,女21例,年齡61~79歲,平均年齡(71.50±5.07)歲。兩組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手術方法
1.2.1 對照組 行PFNA內固定治療。取平臥位,外展健肢,內收患肢10 °~15 °,牽引閉合復位,C型臂下透視骨折復位良好后,于股骨大轉子近端行4 cm左右縱形切口,順纖維肌方向將臀中肌分開,暴露大粗隆頂點,以大粗隆稍外側或頂點為進針點,將導針插入,透視確認導針位置(髓腔中央)無誤后,沿導針擴近端髓腔,順導針將適宜髓腔長度及大小的PFNA主釘(已安裝好)手動旋轉入髓腔,于瞄準器(130 °)導向下將皮膚切開約3 cm,沿導向器將導針打入股骨頸中,確認導針位于側位片股骨頸中央部分、前后位片中股骨頸中下約1/3處,螺旋刀片于導針插入,并順時針擰緊,遠端鎖定螺釘于遠端瞄準器引導下擰入,安裝主釘尾帽,透視確認骨折復位良好后,縫合切口。術后3~5 d予以抗生素抗感染治療。
1.2.2 觀察組 行人工雙極股骨頭置換術治療。取平臥位,懸空患髖,采用前外側入路,暴露髖關節及骨折處,T形切開關節囊,顯露股骨頭,股骨頸截骨,將股骨頭取出并測量其大小,保留大、小粗隆骨折塊及其附著軟組織,保留臀中肌在股骨大粗隆頂點的附著點,對大、小粗隆骨折塊予以復位,以不可吸收縫合線或鋼絲捆扎固定,確定外展角及前傾角,采用髓腔銼自小至大擴髓;選取合適骨水泥型人工股骨頭,人工假體型號依據所測髓腔大小及股骨頭直徑選取,植入假體,假體安裝時應保證股骨頭中心與大粗隆頂端處于同一水平,對髖關節松緊度進行測試,滿意后縫合切口,放置引流。術后治療同對照組。
1.3 觀察指標 ①統計比較兩組治療效果。依據Harris髖關節評分評估療效:差,<70分;中,70~80分;良,81~90分;優,>90分[3]。優良率=(良+優)/總例數×100%。②統計比較兩組術中出血量、出院時間及下地負重時間。

2.1 治療優良率 兩組治療優良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治療優良率(n,%)
2.2 術中出血量、出院及下地負重時間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時間及下地負重時間均較小,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術中出血量、出院及下地負重時間±s)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由低能量間接暴力引起,為發生于股骨頸基底部至小粗隆之間的骨折,發病率較高,且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其發病率逐年激增,已成為危害老年人群的主要疾病之一。既往臨床多采用臥床牽引等非手術方案治療,效果不甚理想,相關報道顯示老年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采用非手術治療死亡率高達34.7%[4]。手術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成為目前臨床較為一致的觀點。
PFNA內固定術是在傳統股骨近端髓內釘(proximal femoral nail,PFN)內固定基礎上改良而成的,不僅繼承了PFN內固定彎矩小、力臂短、可滑動加壓的特點,且該術式采用錘擊方式將螺旋刀片直接打入股骨頭頸內,可減少術中出血量,減少或避免松質骨丟失;此外螺旋刀片打入骨質時通過擠壓周圍松質骨,可促使原本疏松的松質骨變的扎實、緊密,減少移除骨量,提高抗拔除力;同時該方法改進了鎖定螺釘與主釘末端的距離,避免股骨遠端應力過于集中,降低股骨干骨折發生率。黃志勇等[5]研究指出,PFNA內固定術操作過程中X線暴露次數較多,且術后患者住院時間長,加重其經濟負擔,而人工雙極股骨頭置換術患者X線暴露次數僅為(0.13±0.03)次,可縮短患者住院時間,這可能是因為骨水泥長柄股骨假體的使用可于短時間內整復患者粉碎的骨折塊,避免應力過于集中,彌補了局部缺乏支撐點的缺憾,維持術后即刻穩定,促使股骨局部力學強度提高,利于患者早日下床活動,促進功能恢復,進而縮短住院時間。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優良率均較高,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多、出院時間及下地負重時間短,提示PFNA內固定術與人工雙極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老年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效果相當,但人工雙極股骨頭置換術可促使患者術后早日下地負重活動,縮短出院時間。此外,臨床采用手術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時應注意以下幾點:①患者伴有嚴重骨質疏松癥,若骨質無明顯骨質疏松則應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②行PFNA內固定術時應盡可能避免切開復位,爭取解剖復位,對難以復位、非常不穩定的骨折患者應持續翻轉股骨頭,可先采用克氏針對股骨頭進行臨時固定;③高齡患者骨皮質較薄,應采用小擴鉆擴髓,避免損傷骨皮質。
綜上所述,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人工雙極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老年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效果均較好,前者術中出血量少,后者下地負重時間早、出院時間早,臨床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取適宜手術術式。
[1] 關長勇,常青,彭偉,等.PFNA內固定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療效比較[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3,28(2):110-112.
[2] 胡元武,楊華三,潘洪毅,等.PFNA、PF-LCP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比較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3,28(10):955-956.
[3] 趙明久,彭昊,陳森,等.PFNA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高齡患者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對比[J].生物骨科材料與臨床研究,2016,13(6):58-60.
[4] 蔡振存,王鑫淼,初金澤,等.老年人A2型股骨粗隆間骨折PFNA和DHS固定療效比較[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17):4279-4281.
[5] 黃志勇,羅劍,尹國棟,等.PFNA和人工雙極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老年性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比較[J].創傷外科雜志,2016,18(12):738-741.
R 687.3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2.111
2016-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