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然
(南陽南石醫院 門診部 河南 南陽 473000)
舒適護理對腦梗死并發癥的防控效果
魏小然
(南陽南石醫院 門診部 河南 南陽 473000)
目的 探討舒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并發癥的防控效果,旨在為臨床上提高護理服務提供理論依據。方法 選取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南陽南石醫院收治的82例腦梗死患者,按照不同護理方式將患者分成兩組(每組41例)。觀察組患者采用舒適護理,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二級護理。觀察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發生并發癥后的適應能力。結果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發生并發癥后觀察組患者適應能力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舒適護理方式能減少腦梗死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并提高患者對并發癥的適應能力,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腦梗死;舒適護理;并發癥;常規二級護理
腦梗死主要是由腦組織局部供血動脈血流的突然減少或是停止,導致改血管血區的腦組織缺血、缺氧以致腦組織發生壞死、軟化等情況,臨床上伴隨著相應的臨床體征與癥狀[1]。近年來隨著人口老年齡化加快,腦梗死發病率逐年升高。腦梗死發病后死亡率極高,而治療后發生嚴重的并發癥,導致患者的生活受到影響。所以患者在住院期間以及出院后的護理工作十分重要[2]。為研究特殊護理方式對腦梗死患者并發癥的防控性,本文對南陽南石醫院的82例腦梗死患者進行了研究。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南陽南石醫院收治的82例腦梗死患者。入選標準:①所有患者入院后行頭顱CT與MRI檢查均確診為腦梗死;②所有患者均為首次發??;③患者同意參與此項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所有患者入院前就伴隨嚴重的意識障礙或是發病極其嚴重者;②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例如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等相關疾病。按照不同護理方式將患者分成兩組。觀察組男23例,18例,年齡為51~81歲,平均(67.58±11.47)歲,文化程度:21例初中以下;8例高中;6例大專;6例本科以上。對照組男24例,女17例,年齡為52~80歲,平均(66.47±10.42)歲,文化程度:20例初中以下;7例高中;8例大專;6例本科以上。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相同的藥物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二級護理方式,例如: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行防褥、降糖、降壓等處理。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用舒適護理,具體內容如下。①一般護理:提供舒適的住院環境,提高患者內心的舒適感,同時指導患者做深呼吸以及有效咳嗽練習;②密切監測患者血壓、血糖情況,若血糖、血壓發生變化則予以藥物治療,將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同時控制感染情況的發生。③心理護理:尊重患者的生活習慣,同時還要滿足患者合理的需求,以此來緩解患者內心產生的焦慮、緊張等負性情緒,予以精神安慰幫助增加患者治療信心。④并發癥護理。防褥護理:護理人員要每天對患者進行定時翻身拍背,活動四肢等處理,同時加強患者飲食營養;感染預防:相關資料表明,腦梗死合并肺炎的發病率達5.6%,而主要原因是誤吸,所以處理吞咽困難對有意識障礙的患者要提高警惕;泌尿系統感染:其也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所以對患者要進行早期的排尿訓練,必要時可進行間歇性導尿或是留置導尿管,有尿潴留患者應測定膀胱殘余尿量,若患者有尿路感染測予以抗生素治療;血栓護理:腦梗死患者常伴有肢體偏癱的情況,易導致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必須密切觀察患者下肢情況,同時予以肝素等藥物治療,并進行下肢訓練;康復護理:對發生偏癱患者要定期進行康復訓練,同時在緩解疼痛的基礎上給予心理安慰。
1.3 指標觀察 觀察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對并發癥的適應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定性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并發癥發生情況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246,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2.2 發生并發癥后適應比較 發生并發癥后觀察組患者適應能力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發生并發癥適應情況比較(n,%)
腦梗死目前在我國的發病率較高,且在近幾年中國老年齡化加快導致腦梗死的發病率明顯上升。腦梗死發病后主要臨床癥狀為頭暈、頭痛、惡性嘔吐甚至昏迷等癥狀。目前臨床上對腦梗死的主要治療方式是綜合治療以及個體治療,治療時間較長,治療后常常還會遺留一些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舒適護理是近些年來提出的一種新的護理模式,它主要注重患者的舒適性與滿意性,實施以患者為中心,質量為核心的護理理念[3]。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發生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發生并發癥后觀察組患者適應能力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示舒適護理模式是臨床上一種較好的護理方式,能夠降低腦梗死患者治療后出現的并發癥[4]。臨床上不少學者均研究了舒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的臨床作用效果,結果均證明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用舒適護理方式能幫助患者更好的恢復,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5-6]。綜上,舒適護理能減少腦梗死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并提高患者對并發癥的適應能力,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1] 藺雪梅, 王芳, 王清, 等. 急性多發性腦梗死的病因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 陜西醫學雜志, 2014, 43(10): 1365-1366.
[2] 金瑛, 田勇, 葉丹, 等. 護理干預對顱腦外傷保守治療期間合并大面積腦梗死患者并發癥及預后的影響[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4, 49(17): 2068-2070.
[3] 翁迪華, 邵麗萍, 秦澤紅. 舒適護理模式在急性腦出血患者中的應用[J]. 西部醫學, 2015, 27(6): 935-937.
[4] 李原莉, 胡代英, 彭燕. 舒適護理模式在腦梗死臥床病人護理中的應用[J]. 護理研究, 2015, 29(22): 2751-2753.
[5] 張英. 舒適護理在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J]. 河南醫學研究, 2015, 24(4): 153-154.
[6] 朱曉麗. 舒適護理在腦梗死肢體偏癱患者康復護理工作中的應用[J]. 世界中醫藥, 2016, 11(3): 1346.
R 473.74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2.133
2017-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