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鈞(西寧)
蔡永峨的書法之美
◆馬鈞(西寧)

書法家蔡永峨
蔡永峨,青?;ブ恕,F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青海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青海省職工書法家協會主席、青海省文史研究館特約研究員。
真積力久則入。
已經操管臨池40多年的蔡永峨,在領有天命之年而即將步入耳順之年的時候,他的書法藝術不但毫無頹唐之色,反而愈加耐看,雄風猶存。其中的原委,肯定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但有一條最為緊要,那就是他以行伍經歷所歷練出來的堅韌品質,再加上多年受秩然有序的企業文化之熏陶,他已經在書法藝術的天地里磨礪出他特有的藝術定力。這種藝術定力日益排奡有力地抵制了近年來如幽靈一般盤繞在書壇的那股浮躁、急功近利之氣。正是這種有害的氣息,讓墨下流淌出的線條質量,墨色的美感,字里行間流轉的空間,不斷散失、耗損,以致侵蝕著一切書法經典所具有的藝術尊嚴、藝術法度里所葆有的玄奧之美、精致之美、經典之美。
蔡永峨的書法創作,堅守了一種傳統書藝的規約和秩序,為此他不理睬那些淺薄、浮躁之人對守望者的說三道四。他恰恰是在沉下心來的研習、揣摩里,一次次對書藝、書道有了新的發現和新的體悟。
如此,對于晉唐、明清諸多名家法書的傾心揣摩,對書寫法度的謹守,對自己性情、學養的潛移默化,他都保持了持久的耐心和明智的反省。正是憑借著這種沉靜的耐心和耐力,讓他更加深刻地體味出被粗疏之人忽略了的那種腕底下隱隱傳遞的意興、氣韻。經典無限再生的魅力,就這樣在他臨寫、創作的漫長過程中,漸漸和他的性情、閱歷、趣味融合在一起。
蔡永峨的書法之美,最為核心的一點就是體現在他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書寫上。對法度和經典意趣的傾慕,讓他果斷地摒棄了那些焦躁、夸張、歪丑顢頇的書風,那些咋咋呼呼的線條和那些花拳繡腿似的浮慧筆觸。他則是沉下心來,不斷讓自己沉入傳統書法美學的精微之處、博大之處、優雅之處。雖說這樣的玩索修煉太費力氣,但如進去,再出來,氣象自會卓異脫俗。如此,才會有他耐看的作品,有行內人一眼就可辨出的經由訓練的獲得的章法、氣度。

白居易詩 書法 蔡永峨

杜甫詩 書法 蔡永峨
行書之美,當在它對方正楷書那直線結構的打破和對曲線之美的引入。倘若說楷書是整肅威武的軍列,那么行書就是單兵的閃轉游擊和男人的舞蹈。蔡永峨對于這種剛柔相濟的線條藝術有著他深深的體悟。他的行書,上下字之間很少絲連,絕無一行連寫的筆致。興許有人把一行連寫視為行書流利到極致的狀態,但是恰恰由于流滑的速度過于迅疾,在那種書寫里,每一筆在騰挪閃轉時的豐富意趣就有所減損,就不那么考究,結果就只剩下一味連貫的流利與迅疾。書藝的精微其實就在那么一絲一毫上,乍看可能分別不大,細細打量就會發現什么叫心手合一,什么叫心到筆不到。蔡永峨正是把行書的動感、美感賦予每顆字、每一個筆畫富有韻律的線條運動中,也就是在單個字里形成靈活自如的動勢,一個動態一個字,一個字一個動態,每一回由粗到細順勢而出的牽絲,在挺健俐落中又不失含蓄蘊藉,饒有顧盼之姿,那既是氣韻流溢的表征,又是對整個布局空間周至的關照和呼應。
行內人皆知蔡永峨主攻行書,但他沒有拘囿自己的書法視野,為了能充分體現書法線條的質量和線條在表現上的豐富性,他還常年練習他不曾示人的小楷和很少示人的草書。兩個書體一靜一動,從他的取法選帖上,我們可以見出他對書道的獨到講究和他的書法眼光??瑫接谖簳x的小楷而不是儀范整飭的唐楷。書畫家俞劍華說過:“晉人小楷,其分間布白,大小長短,均按字之自然,不強使之歸于一律,故于整煉之中,有奇逸之趣。唐人以下便以平正整齊、大小相等,為唯一之標準,儼如刻板,毫無生趣?!辈逃蓝霐鄶嗬m續習練鐘繇的《薦季直表》已有十多年,此中奧竅確有張懷瓘在《書斷》中所說的“元常真書絕世,乃過于師,剮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余?!辈逃蓝朐谶@位楷書鼻祖那里得到的“異趣”, 他有著作為書家的獨到體悟。他在鐘繇《薦季直表》看到了正襟危坐的唐楷里所不具備的東西,那就是一種既憨拙又機靈的自然和質樸。《薦季直表》里的鐘繇,還不同于《墓田丙舍帖》里的鐘繇,那字個個寬舒圓朗、富潤多肉,厚實里有著健美的彈性,尤其像“繇”“帝”“郡”“得”“山”“素”“舊”“復”“俾”“圖”“國”等幾十個字都帶有靈轉自如的行書之意。這種豐腴而質樸、綽約而古茂的線條味道,可以克服掉通常在行書里筆畫發飄的毛病,蔡永峨不但在臨習中得其仿佛,他還準確地捕捉到鐘繇小楷字結體的一個美妙之處:筆畫與筆畫的搭接,不做紋絲合縫的鉚接,而是留下若即若離的空隙,留下筆意的微妙顧盼。這種精到的書寫美感和趣味,在后來唐代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里遙相承傳過。

杜牧詩 書法 蔡永峨
在草書上,他對《懷素自敘帖》的研磨也已經年有余。新近他書寫的八尺十條屏,可謂與懷素所說的“興來小豁胸中氣”感同身受。在如此大尺幅的書寫幅面上,我們又看到了另一個書法上的蔡永峨。他的長鋒勁豪在變大的書寫空間里,一下子好像找到了馳走騰舞的空闊疆域,他胸中積儲多年的雄強之氣、他的還未充分得到發揮的盈盈逸氣,這時候方才找到一種最恰切的醉意書寫方式,找到了他淋漓揮灑的地方。那縱橫使轉、盤旋飛舞的線條,忽而像枯藤般蒼辣,忽而又像夏云般奇幻,忽而又像墨翻清水。那筆鋒或反轉或側壓,始終帶著一氣呵成的氣韻;那一收一放的對立關系,被調和得張弛有度。即便在那筆鋒快速游走時的運動慣性里,以他常年臨池得來的經驗和功夫,他也能不忘在恣肆中帶入細微的處理,就像一位嫻習鋼琴的演奏大師,即便在他輕輕的觸鍵里,也能傳達出比重重的敲擊更具表現力的音色,那裊裊的余韻,正是在如此這般輕重緩急的協同下,演繹出線條藝術特有的韻律與節奏。

菜根譚三則 書法 蔡永峨

對聯 書法 蔡永峨
其他如對《張遷碑》《曹全碑》乃至篆書的臨寫,對顏真卿、李邕、何紹基、蘇軾、米芾的心摹手追,其目的無非是給他最擅長的行書以充其力,以博其趣。猶如中藥把諸味兼濟在一起,方能獲得最大的藥效。所不同的是,蔡永峨的旁涉他體,總是帶著他理性和藝術趣味一絲不茍的考量,帶著他如獵人般熟練有效的經驗和策略。
書法這種與音樂相仿的抽象藝術,是人的不可思議的高級感覺的摹寫,是被文化和性靈幽微至極的元素、意念、感覺浸透之后,線條張弛有度的一次次彈奏,是心靈波動憑借墨與紙的契合流露出來的音律。
中國的智慧一向注重內力的外發,作為書法家的蔡永峨,以其心性和修養,已經鍛造出他剛柔兼濟、開合有度的書風。這與其說是他書法的肖像,不如說是他在這個消費主義時代亮出的自我肖像。
(作者系中國作協會員、青海省作協副主席、青海散文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青海詩歌學會副會長)

禪詩 書法 蔡永峨

四十二章經序 書法 蔡永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