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禮勛(臺灣)
創作理念
◆鄭禮勛(臺灣)

書法家鄭禮勛ZHENG LI XUN
自幼喜好閱讀,秉持認真踏實態度求取知識,在興趣中培養能力。平日愛好書法創作,國中起,習書甚勤。高中時親炙于李子讱先生。先生循循善誘,其學融詩、書、文于一爐,指導臨習五代徐鉉重刻之李斯小篆《繹山碑》,我前后臨摹約百余遍,始接觸古文字。為延續興趣,遂矢志報考中文系。大學修業期間修習文字學,雖僅粗具基礎,然已開啟古文字研究之窗,這也是學術結合創作的開始。
退伍后投入教育工作,為求精進,從簡銘山、蕭世瓊二先生習書法布局。兩年后習書范圍日廣,除遍臨諸家墨跡,更對簡帛產生興趣,始為欣賞摹寫,終于辨析創作。雖時常接觸文字學相關文獻資料以為書法創作之參考,然不能忘情于學術研究,又深感學術訓練不足,書法創作事倍功半,于是有了考研的想法。
幸蒙不棄,錄取中正大學中文所,正式進入古文字學術領域。得來不易的就學機會,用功程度更勝于大學時期。除參加學術研討會外,也結識一些學術界的前輩。指導教授黃靜吟師不僅借予大量金石圖版、發掘報告以助我撰寫學位論文,更鼓勵我投稿期刊、研討會。后便有《馬王堆帛書縱橫家書文字研究》一文蒙獲刊登,并在第九次中區文字學座談會發表《楚帛書文字形構的演化與文字風格特征》一文,終以《楚帛書文字研究》為碩士畢業論文。
來年入彰化師范大學國文系博士班,繼續學術研究與書法創作,在工作與學業中日夜奔波,終以《東周手書書體研究》為題,通過論文考試。
研究所期間,靜吟師堅持文字、聲韻、訓詁、文獻互相發明,加上個人在書法上的興趣,將文字學與書法學結合起來進行研究,于文字書法學領域進行探索。研究方向無疑是有特色的,且具有價值和研究前景,但也遇到一些困擾的問題:一方面認為,文字學的字體規律與書法學的書體藝術之間距離頗大,兩者絕不相等;另一方面又認為,字體演變即書寫變革,書寫研究角度與視野不可避免地要與書法研究重疊。為了體現二者的差別,宜避免書學闡釋方法,但又無他方,所以不斷地借用,再不斷做出拓清和界定。
其后接觸到了漢字字體學,比較能符合個人研究期望。漢字字體學是指不同時代、不同用途(鼎彝、碑版、書冊、信札等)、不同書寫工具(筆、刀等)、不同書寫方法(筆寫、刀刻、范鑄等)、不同地區所形成的漢字書寫的大類別和總風格。漢字字體在今文字階段有正規字體和變異字體之分。一般稱隸書、楷書為正規字體,稱行書、草書為變異字體。變異字體的結構是對正規字體結構有系統的變異,因此,它們的構形系統依附正規字體而存在。研究漢字字體風格特征和演變規律,探討變異字體——行書和草書結構的變異規律,是漢字字體學的任務。當然這樣的邏輯同樣也適用于先秦文字中正規字體與草率的變異字體上。
這種認識在書法界中,似乎還在孕育階段。多數的創作者只能查查字典,來解決不會寫的文字,卻對文字的一系列字形發展,無計可施。
目前學術界對于漢字形體發展演化之研究,較之前代,似乎有漸趨熱絡之勢。惟平日閱當代學人探討有關漢字由篆到隸的形體演變問題,其解析深中肯綮,擊節者固然不少。但也經常發現,其結論雖正確,卻缺乏進一步令人信服的推導與論證;或有推論,卻語焉不詳;或者其所推論之演化過程并不真確,甚至還不免有鄰于玄想臆測的現象。揆其原由,對于相關資料未能作歷史性發展的全面觀照考察,固然是原因之一;更加關鍵的因素,或與其對毛筆書寫時、筆鋒之運動方式與筆畫姿勢之間的因果對應關系,缺乏真切的認識與體悟不無關系。
書法雖然是中國的傳統藝術,但時至今日它已經發展成東方世界一門特有的平面藝術。創作固然需要求新求變,但傳統書法技巧仍是創作時不可或缺的訓練歷程。時至今日,又有所謂前衛書法、墨象等較傳統更為抽象的書寫方式。然對于書法藝術而言,如果欠缺“美的形式”及內涵,亦不過為裝飾品而已。
個人一直堅持任何藝術品創作必須具備一些基本條件,譬如:
1、具備成熟的技法:任何藝術品創作離開了技法,就少了美感,也很難讓人心服口服。
2、具備作者的思想性:摹仿或無法表達作者創作動機的作品,可以說是缺乏藝術生命的;沒有學術的涵養,創作就少了深度與厚度。
3、具收藏價值(存在性):好的作品是有內涵的,絕對有收藏價值,具有藝術話題,日后價值不斐。對于時下“裝置藝術”的延續性與價值,我實在無法認同。
4、具備美的要件:須讓多數人感受到美的存在,這是來自人類對美的直覺。
故藝術的創作,必須為大多數人所接受而又能表現藝術家獨特風格,同時也要求要具藝術內涵,使不致流于太濃厚的商業氣息。這種兼融并蓄的要求,是相當有難度的。

杜甫詩 書法 鄭禮勛
個人數十年來,勤操筆硯,樂此不疲,雖不敢便云有何成就,然對于實際書寫過程中,筆鋒提按使轉的運用之道,及其與點畫體態形勢之間的因果對應關系,自信亦不無一愚之得。亟思將個人對漢字發展演化的過程中,有關點畫筆勢與形體結構比較研究的心得,借著漢字字形學的方法,在書法創作上逐一展現。

辛棄疾詩 書法 鄭禮勛

范仲淹詩 書法 鄭禮勛

墨池記 書法 鄭禮勛

清李育詩 書法 鄭禮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