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如今,共享經(jīng)濟(sharingecono?my)在我國如火如荼(likearagingfire;growingvigorously),但不是一帆風順(plainsailing)。共享單車(sharedbi?cycle)可以說是共享經(jīng)濟的先驅(qū)之一,但其情況令人喜憂參半(mingledwithhopeandfear),在秩序和亂象(chaoticphenomena)間艱難前行。此外,諸如共享充電寶(powerbank;ChargerBaby)、共享汽車、共享籃球、共享洗衣機等,大多都處于面對市場“盲人摸象”的狀態(tài)。其中爭議最多的要數(shù)“共享雨傘”。
共享雨傘,指的是一些企業(yè)在地鐵站點、商業(yè)區(qū)、居民區(qū)、校園、酒店等提供臨時用的雨傘,是共享經(jīng)濟的一種新形式。其租用辦法和使用共享單車類似,只要用手機掃一掃(scan)二維碼(scantheQRcode),查看一下身份認證、交押金(requestadeposit)、充值(topup;recharge),就能得到一個密碼,輸入后就可將雨傘打開。收費為半小時0.5元或一天1元。
據(jù)報道,共享雨傘已在上海、廣州等11個城市出現(xiàn),但各城市目前的統(tǒng)計驚人相似:丟失率幾乎為100%。面對“一傘難覓”(hardtofindevenasingleum?brella)的現(xiàn)狀,有企業(yè)卻表示:“這就是我們的初衷(originalintention)就是要‘藏傘于民(storeumbrellasamongthepeople)”,表示他們會再加大共享雨傘的投入。“共享”變“私享”的狀況是短暫的,不需要有道德包袱(moralbur?den)。共享雨傘本來是一件好事。可是成千上萬的共享雨傘在幾天之內(nèi)就“消失殆盡”,總有點讓人心寒。▲
(本欄目供稿:陳德彰教授)
環(huán)球時報2017-07-18